幼兒環保教育初探論文

  幼兒環保教育應將環保知識滲透進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在感受環境美中產生環保的情感傾向,認識環保中萌發自覺的環保意識,體驗環保實踐的快樂中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幼兒環保教育初探》

  摘 要:“別讓地球上最後一滴是人類的眼淚。”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幼兒環保教育應將環保知識滲透進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在感受環境美中產生環保的情感傾向,認識環保中萌發自覺的環保意識,體驗環保實踐的快樂中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

  關鍵詞:幼兒; 環保教育; 環保情感; 環保意識; 環保行為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14***05-112-001

  環境保護不僅關係到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它還關係到我們的下一代能否擁有真正的綠色家園、能否健康成長,保護好環境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及時地在幼兒園內開展一系列的環保教育活動,將環保知識滲透進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在感受環境美中產生環保的情感傾向,認識環保中萌發自覺的環保意識,體驗環保實踐的快樂中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

  一、感受環境美,產生環保的情感傾向

  幼兒對環保的情感是以熱愛環境為基礎的,因此,我們積極為幼兒營造環保教育的氛圍,激發他們熱愛環境的情感,萌發他們關心和愛護環境的情感傾向。

  在幼兒園房舍四周種植花草樹木;在樓頂、陽臺培育花草;在活動室利用窗臺自然角採取吊、掛的方式綠化,栽上喜陽植物;在屋角、牆根栽種藤本植物,如爬牆虎就是冬日保暖、夏日遮涼的綠色天使,不妨也把它“請”進來。幼兒天天處在有意創設的環境中,他們在觀察、活動、討論時,無時無刻不感到“綠意盎然”,產生保護校園環境的情感傾向。

  我們將創設幼兒園優美的環境與優良的園風結合起來進行,不僅創設幽雅、整潔、充滿生機的自然環境,還創設和諧、寬鬆、使人有安全感的心理環境。教師服裝整潔,舉止文明;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熱愛孩子;小夥伴團結友愛,愛護玩具,尊敬老師。這種和諧溫馨的人文環境給人“美”的享受。老師主動撿公共場所的廢物,孩子隨手關上水龍頭。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會讓幼兒感受到美,產生環保的情感傾向。

  孩子一出生,就處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之中,他們喜歡大自然,眷戀大自然,自然界中鮮豔的花朵、飄動的雲彩、飛舞的蝴蝶以及高大的樹木、碧綠的小草等都會使孩子樂不可支,流連忘返。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心情自然是興奮和愉快的,保護環境的情感便會自然萌生。我們經常組織孩子郊遊、散步,讓他們感受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清澈的湖水,蔚藍的天空的自然之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產生保護環境,保護自然的情感傾向。

  二、認識環保,萌發幼兒自覺的環保意識

  幼兒的思維特點主要以具體形象為主,其抽象邏輯思維還剛剛萌發,加上生活經驗少,他們還不能理解抽象的東西。一日活動之中,幼兒對環保的認識是通過自身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幼兒通過活動認識客觀現實,同時活動也是幼兒獲得知識的源泉。為了讓幼兒由淺入深地認識環境與人類、動植物、生態的關係,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情感,產生自覺的環保意識,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因地制宜地開展具體、形象、新穎、生動、活潑的“環保”教育課題,寓教育於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之中。在幼兒一日生活環節中,蘊含著不少環境教育的內容,也是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的最好時機。如每天的一餐兩點中教育幼兒不挑食,不浪費,不倒掉飯菜,讓幼兒知道我們所吃的顆顆飯粒,都是農民伯伯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我們所節儉下的食物,可以供養很多人。在盥洗活動中,也要注意讓幼兒從小樹立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意識。散步時不踩草摘花。

  我們有意識地將環保教育內容滲透到教材中,融於各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例如“認識紙製品”,通過蒐集、操作等活動,幼兒知道紙的作用很大,人類生活離不開紙,平時要節約用紙。另外我們還組織幼兒實地觀察被汙染的水溝,聽聽機器的轟鳴,聞聞汽車排出的尾氣・・・・・・通過和孩子一起排演自編的童話劇“小鳥的家園”,做實驗“汙水中的小魚”、“愛睡覺的塑料袋”等活動,讓幼兒知道環境汙染帶來的危害。還利用錄影、幻燈、故事、兒歌、遊戲、繪畫,讓幼兒瞭解空氣、水、土壤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不愛護環境的後果,從而萌發幼兒自覺的環保意識。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幼兒園的活動是以遊戲為主。我們將環保教育延伸到遊戲中,和孩子一起利用已有的環境、材料,以及自身的環保行為為內容,製作了“環保棋”,讓幼兒在玩環保棋中,將保護環境者進,不保護環境者退的環保意識深入幼兒頭腦之中,形成自覺的“環保意識”。

  三、體驗環保實踐的快樂,形成自覺的環保行為

  為了使幼兒的“環保意識”和“環保勞動”成為自覺的行為,並從實踐活動中體驗到環保勞動的快樂。在教學中,我們比較敏銳地捕捉一些時機及時引導幼兒進行實踐。例如通過實驗,幼兒知道塑料袋能在泥坑裡“睡”許多年,而且會產生有害物質。結合生活中使用塑料袋情況,讓幼兒嘗試用繪畫方式表現自己對塑料袋汙染的擔憂,“大街上、田野裡堆滿了塑料袋”喚起幼兒強烈的環保意識,啟發幼兒討論怎樣減少塑料袋汙染,並引導幼兒將討論付諸於行動。在平時少用塑料袋,塑料杯,最好用紙袋、籃子,減少白色汙染,自己動手製作紙袋送給媽媽。另外,我們還注意在孩子的興趣點上把環保教育引向深入,把它與孩子的實際生活和行為聯絡起來。我們要求幼兒一起利用廢物材料佈置教室,還設計了一些富有情趣的環保標誌語,如“花兒好看我不摘”。我們還開展了“小手牽大手”,“我是環保小衛士”等實踐活動,讓幼兒將環保宣傳由幼兒園輻射到家庭和社群。如不在公共場合亂塗亂畫,垃圾分類裝;在家裡,聽音樂、看電視注意控制音量,不製造噪音影響他人的生活,從而形成“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愛環境,人人愛環境”的氛圍。

  總之,保護環境,教育為本。如果放棄周圍生活中的小事,而去擷取那些認為意義較深遠的“大”事,其結果只會造成教育契機的丟失、教育資源的浪費。生活中,處處、時時都蘊含著環保教育的契機:路邊的一張廢紙拾起來放進垃圾桶是環保;斷了的小樹枝綁接上了是環保;為小草、小樹澆水、施肥更是環保。處處、時時的環保教育,讓幼兒在感受中積累體驗,在體驗中萌發情感,在情感萌發中逐步昇華為一種理性的認識。每件小事都與環境相關,愛護環境從“小”做起。從情感-認識―行為,再從行為-認識-情感,這樣建構的環保理念基礎是堅實的,必然能產生、分化出更豐富、更深刻的環保思想和行為。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