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美術教育論文參考範文

  我國美術教育在不斷加快發展步伐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陷入了悖離自身邏輯起點、遊離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偏離藝術價值取向的發展困境。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我國美術教育的困境與出路》

  【摘 要】我國美術教育在不斷加快發展步伐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陷入了悖離自身邏輯起點、遊離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偏離藝術價值取向的發展困境,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既有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也有美術教育學科自身的因素,加強融合、遵循規律、統籌發展是美術教育突破困境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美術教育 困境 原因 出路

  [基金專案] 河南師範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資助專案***2013***――我國美術教育創新發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伴隨著文化教育事業的空前發展,我國美術教育方興未艾,成績令人欣喜。同時,我們也看到,美術教育發展滯後,問題很多而且較為嚴重,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要求極不相適應。正視問題存在,深刻分析原因,找出應對之策,儘快走出困境,是當前我國美術教育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一、我國美術教育面臨的發展困境

  1.悖離藝術學科發展的邏輯起點,忽視美術學科內在規律,盲目發展。美術的邏輯起點是美術存在和發展的內在規定性,即美術存在和發展的客觀需要。美術教育不能不顧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自行其是,否則,遊離於藝術邏輯之外,其招生規模、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一切教育活動都會失去內在依據。不幸的是,從上世紀末開始的高校大擴招以來,已經使我國美術教育深陷困境。許多學校盲目上美術教育專業、擴大規模,問題相繼出現。畢業生就業難,家長期望值高,通俗地講就是希望低門檻升學、高水平就業,不現實。藝術院校畢業生處境也很尷尬,由於文化知識起點較低,缺乏積澱,加上專業知識臨時“抱佛腳”,畢業時綜合素質和能力發展極不平衡,大多數畢業生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就業心理極度複雜。

  2.遊離經濟社會發展大格局之外,漠視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孤立發展。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必然聯絡,教育發展必須考慮到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我們當然不主張美術教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附庸,抑或完全屈從於政治鬥爭的工具性需要,但藝術教育本身其實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方面。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發展程序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時代特色,要麼成為純粹科學的藝術,要麼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要麼成為經濟發展的手段。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下,美術教育時而表現出一種激進的狂熱,時而又呈現出一派消退的淒涼,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存在,仍然沒有擺脫歧路徘徊的境況,僅靠美術教育,甚或文化教育自身的力量,不可能解決好其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係。

  3.偏離美術教育本身價值取向,美術教育工作者藝術精神式微,畸形發展。就美術教育的根本屬性面而言,應該隸屬於博雅學科的範疇,美術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應體現出博雅教育的特色。但是現在藝術教育的情況大不相同,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逐步趨於媚俗和勢利。可以講,相當一些高校舉辦美術教育專業,並不純粹為了培養高素質藝術專門人才,為獲取辦學經費、為博取浮名小利、為追求時尚的考慮都是有的,由此造成的教育資源危機問題十分嚴重。比如生源質量下降問題。文化課要求低,除部分專業的生源藝術天分高、基本功也比較紮實外,相當一部分考生是臨時“轉型”到美術考生隊伍中來的。[1]再如教育資源緊缺問題。除少數專業藝術教育資源豐富,也沒有擴招以外,大部分新增的美術專業教育資源普遍緊缺,尤其是師資,整體數量不足,尤其缺乏大師。

  二、美術教育陷於困境的原因分析

  1.歷史原因:作為泊來的我國現代美術教育,是19世紀晚期西學東漸的產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相繼受制於科學、政治和經濟因素。回顧我國美術教育一百多年來的發展史,幾乎從來沒有真正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過。從“五四”運動開始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我國美術教育特別是專業美術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向西方學習,倡導寫實主義和科學精神,成為這一階段中國美術教育的基本特徵。跟早期的康有為否定文人畫、倡導院體畫一樣,新文化運動主將陳獨秀主張用西方寫實主義精神改造“宋元以來衰頹的”中國畫,揭開了“美術革命”的大旗,強調“要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採用洋畫的寫實主義精神。畫家也必須用寫實主義才能發揮自己的天才。”與陳獨秀一脈相承,我國近代美術教育重要奠基人蔡元培先生也認為,中國畫應取西洋畫之優長,主張“用研究科學之方法貫注之”,“以科學方法如美術”。接下來,我國近代美術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徐悲鴻、林風眠、劉海慄等相繼從海外歸來,把西方包括“素描、透視、色彩、解剖”四大基礎課程在內的美術教育制度引進來,從而大大加快了我國美術教育的“科學化”程序。在此程序中,形成了以徐悲鴻、林風眠等為代表的“結合中西”的美術教學體系。其間,雖有以潘天壽為代表的“本土派”畫家堅持認為西方素描不適合國畫教學,竭力主張中西繪畫分系教學,並將國畫系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科,建立起一套相對完整且有中國美術教育特色的教學體系,但未能影響到我國美術教育的主流走向。[2]

  2.現實因素:改革開放開始,我國社會進入巨大轉型期。伴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發展,進入了大眾化階段。成績很大,但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美術教育出現了“一窩瘋”,無序發展,美術類專業和招生規模膨脹快,大量師範、理工、文史類院校也開始舉辦美術專業。有的高校甚至臨時申辦美術專業,師資、圖書等辦學資源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教育質量可想而知。[3]在市場經濟體制沒有得到健全和完善的情況下,受思想多元思想影響,高等藝術教育難以堅守自己的使命,一些美術教育工作者本身也缺乏或失去了應有的藝術定力,總歸是美術教育發展失去理性。就美術專業的學生而言,之所以出現畢業時就業困難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企圖走捷徑,投機心理起著作用,因為美術專業文化課的錄取分數相對要低的多。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招生制度設計和政策因素髮揮的作用是根本性的。

  3.學科因素:美術教育作為一個學科而言,先天發育不足、後天營養不良的情況實際存在,而且學科發展一直是在紛爭中推進,走過不少彎路。即使到目前為止,其主流發展理念依然存在偏差,發展方向還有爭議,發展路徑仍舊不甚明晰,可以說美術教育的基礎工程至今尚未真正完成。其次是美術教育學科在諸學科中的地位沒有真正確立起來,相對於理工等“實用”學科而言,作為藝術教育分支的美術教育受重視的程度,遠不能達到實現學科良性發展的需要。就是說,美術學科一定意義上仍然屬於“配角”,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也僅限於“裝點門面”。如果從美術學科發展的內在制約因素上查詢原因的話,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水平理當排在首位。長期以來,在美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是,說起來重視而做起來忽視,一方面,師資培訓經費不能足額保障及時到位;另一方面,學校不是不想讓教師外出進修學習提升,但在巨大的教學任務的壓力下,選擇和決定的難度著實很大。從教師自身來講,在市場經濟大背景下,美術教育工作者中少有文藝復興時期“大師”們的超越精神,缺乏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境界,“繪畫都為金錢謀”的狀況實際存在,教師的境界與胸襟影響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對學生產生有負面的影響。藝術教育發展缺乏內生動力,缺乏後勁,難以形成生動活潑、規範有序的局面。

  三、我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出路

  1.要在明晰中西差異的基礎上,促進我國美術教育融合發展。我國美術教育有體無系,西方美術教育有系無體,這是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我國美術史上,大凡有傑出成就的美術家基本上是通過師徒傳承的途徑培養出來的。這種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封閉性,師徒關係以人際關係為準則,傳統的血緣親族宗法制烙印明顯。徒弟從師傅那裡學習的是實用技巧和零碎的知識,而且這些又是某家某派的觀點與風格,能夠成為大家,必須是具備頂尖的參悟能力的人。“因此,其傳授中的片面性、知識的狹隘性、思想的保守性與學術的排他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傳統師徒的教育模式難以形成系統性科學性和規模性的美術教育體系。”西方美術教育邏輯分析的學科體系較早就確立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本身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這在繪畫上的表現尤為突出。傳統西方繪畫的物理自相性決定了它必須依附於物理學、數學人體解剖學等自然科學,這使得它所必經的學科訓練沒有一門真正的藝術學課程。由於繪畫藝術學科體系被自然科學代替,西方現代諸多畫派的產生仍離不開數學、材料學工藝學等,致使西方至今也無法完成藝術繪畫學科建設的任務。中國畫則相反。它雖然沒有西方邏輯結構式的學科框但早在六朝即已形成的六法綱要便已規定了真正的藝術造型、色彩、筆墨和構圖法則,規定了藝術創作和鑑賞的特殊法則。這些法則完全不同於科學,是地地道道的藝術繪畫學。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我國美術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在傳承與融合中發展進步。從藝術的現實需求和中西繪畫內涵差異考慮,我們在建立中國畫學科體系的過程中,一方面應該吸取西方美術學科的長處,用邏輯方法構建其學科框架體系;另一方面要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特色,將西方繪畫有系無體和中國繪畫有體無繫有機的結合起來,做到有體有系、體系結合。

  2.在遵循藝術規律的基礎上,促進我國美術教育協調發展。教育的邏輯起點是學習,藝術教育的邏輯起點是藝術生的藝術學習。因此,藝術教育應該圍繞如何開展好藝術專業人才的培養這條主線,開展各方面工作。

  首先,要處理好美術教育與現實的關係。藝術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現實,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的使命是讓學生認識藝術與現實的關係,用藝術反映現實,用作品啟示生活、啟迪人生。美術教育固然不能脫離社會現實,然而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我國美術教育已經走向另一個極端――經濟與教育的“深度結合”。在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波下,美術教育已經走出象牙塔。美術教學與市場經營相結合,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接觸經濟生活的機會,這的確是現行美術教育所缺乏的。

  其次,要處理好美術教育與時代的關係。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流思想文化樣式,但只有符合藝術規律、反映真善美的藝術品才是真正具備時代特色的作品。同樣,只有符合時代要求和美術人才成長規律的教育模式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美術人才。近年來,全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美術教育與美術設計專業,這種現象的背後恐怕會涉及到藝術教育使命的堅守程度。藝術是時代的產物,藝術反映時代,但藝術萬不可以為時代作刻意做作的鼓譟。因此,美術教育必須要守住自己的底線,既要做到與時俱進,又要做好堅守使命。

  再次,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任何教育都是靠理論研討與實踐活動共同完成的。美術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在生動的創作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素質和能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創作實踐就可以替代理論傳授。儘管跟隨教師承擔一些社會任務所獲得的知識,比課堂上所學的東西印象深、記得牢、理解得快,而且同時學會了處理許多畢業後必然遇到的各種問題。但是,這種經歷並不是美術教育的全部,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的靈感、激情、創意所受到的損失是巨大的。[4]不難發現,在這種培養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學生,往往因為藝術理論素養的嚴重不足而缺乏發展後勁,也難以成為真正的大家。

  3.在全面提升師資力量的基礎上,促進我國美術教育持續發展。進入新媒體時代,資訊源多元化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藝術教育也是如此,學生可以通過先進的媒體,獲得的最新知識和資訊十分豐富。然而一個新的問題是,面對這些見多識廣的學生,如何激發他們的創造思維,培育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關鍵。也就是說,我們要給學生的更多的應是“漁”,而不僅僅是“魚”。做到這一點,並不是輕鬆的事情。除了學校的正確教育引導外,教師自己的努力非常關鍵,需要從這樣幾個方面做起:一是要進行知識結構的調整和更新。自覺吸納新知識對教師十分重要,是保障教師始終保持學術敏感性的基本條件,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二是要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和提升。教師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對學生影響重大。與審美的標準相比,技藝的標準似乎更容易達到,而藝術水平的高低最終往往是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反映。因此,教師審美意識的強化和審美能力的提升至為重要。三要進行精神境界的提升。教師的道德品質以及他的胸襟和氣度,直接影響他們的教學思想、工作態度和教學質量,也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觀念意識。構築和培育忘我而超凡的心理素質和情態,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四是要進行人文精神的注入。人文精神始終都是將文化與教師緊密聯絡在一起,美術教育工作者的人格與精神、品質與尊嚴,是作為靈魂工程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

  參考文獻:

  [1]趙煥清,淺議在美術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11,6:46-47.

  [2]鄭奇,陳雲海,關於中國美術教育的幾點思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5,5:61-64.

  [3]蔣聶,初探素質教育與美術教育的關係[J].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9,3:119-120.

  [4]楊曉青,美術教育的心理學關照[J].濟寧學院學報,2010,10,5:85-87.

  [5]郭巖,中國當代美術教育的發展與改革[J].科技資訊,2008,21:533,60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