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案例分析型論文範文

  如何使基礎教育體制適應國家教育和地方教育實際情況,實現基礎教育統一性和多樣性的有機結合,更好地促進國家基礎教育的全面發展,這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基礎教育案例分析型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基於園本課程開發背景下研究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成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園本課程”日漸為人們所重視,越來越重要。幼兒教師在幼兒園課程改革中的地位是無人能及的,同時也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們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形成適宜的教育理念以便有效地開發和發展園本課程。本文在園本課程開發的背景下,研究幼兒教師應該持有的符合時代精神、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如下:

  “園本課程”是指以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指導,以幼兒園自己的環境和條件為基礎,以幼兒的現實需要和學習興趣為出發點,以幼兒園教師為開發主體,幼兒園、社群和家長等多方共同參與構建的幼兒園課程。

  一、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有了正確的教育理念作指導,我們的園本課程的發展便有了可靠的依據,所進行的教學活動也能取得最好的預期效果,最大限度地促進幼兒發展。在當今社會,學前教育工作不及義務教育工作為社會各界所重視,幼兒教師多是技能型人才,總體學歷水平與義務教育的各級教育單位相比相差很多,較低的學歷降低了教師自我學習與提高的能力,幼兒園及社會其他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幼兒教師理論素養的培養和技能教法的訓練,幼兒園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和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幼兒教師的綜合素質職稱論文。

  其次就是教師的終身學習問題,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中,尤其教師這一特殊職業,許多知識也是有時代性的,被不同的時代賦予不同的意義,這就要求教師傳授給幼兒的知識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幼兒園可以定期地組織教師交流學習,或者組織骨幹教師到學前教育工作發展好的幼兒園參加學習,使教師的思想認識水平得到提高,讓她們持有正確的、符合時代精神的教育理念,能夠真正地撐起學前教育事業的這片天。

  二、優化教師工作環境和教師參與幼兒園課程管理的機制

  教師在幼兒園教學活動中起著無人能及的作用,與此同時,她們所承受的壓力也很大,社會與幼兒園強加給教師的負擔也很重,教師身心疲憊以致沒有精力去創新,沒有時間去學習、思考更有價值的教育理念,從而也沒有動力去探索與研究更適合幼兒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

  幼兒園要實行科學、有序的管理,在正確的辦園思想的指導下,爭取減輕幼兒教師的壓力,為她們創設嚴謹而又寬鬆、求實又有創新空間的工作環境,給教師足夠的空間和自主權。教師才能充分發揮她們的創造能力並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兒教育的事業中。

  三、相關部門的支援和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管理體制

  幼兒園、家長和社群要給幼兒教師的工作大力的支援,教育幼兒並不單是幼兒教師的責任,幼兒教師、幼兒、家長和社會都是孩子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家長對幼兒園功能的認識侷限於識字、保育等,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孩子的長遠發展,這樣會給教師施加很大的壓力,對幼兒教師的教育理念的形成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幼兒園及幼兒教師應該積極地和家長、社群力量等溝通,讓他們及時瞭解育兒新動態,及孩子的新發展,共同來促進孩子全面和諧持續發展。

  政府和有關的教育行政部門應該建立健全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要為幼教工作者解決後顧之憂,使她們能專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才能有時間、有精力去學習並接受新的教育理念並施行它。

  四、不斷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能單純地依靠家長和社會的支援等外部因素,教師的自身努力同樣不可或缺。除了積極接受園裡的培訓和與其他幼兒園的交流等,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利用周圍所有可利用的資源,努力學習、汲取新的教育思想,提高思想認識水平,能夠在實踐中發現不足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此外,教師應該相信自己的能力,大膽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幼兒教師不能使自己的思想禁閉,應該積極主動地與其他教師交流想法,揚長避短,不斷使自己更加完善。

  五、增強自我反思意識,在教學行動中優化教育理念

  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我的對話,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幼兒園在對教師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培養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1],教師教育理念的形成不是一個簡單的直線過程,而是一個永遠沒有終點的螺旋式上升的迴圈過程,優秀教學活動的形成也是一個不斷被實踐、反思、改進的過程,教師需要在教學行動中優化教育理念。

  教師的教育理念是要經受時間和實踐檢驗的。隨著教學工作的開展,教師要用自己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並在活動中進一步檢驗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實踐、反思、再改進的過程中,幼兒教師也要不斷增強自我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進而進行調整與修正,從實踐中上升到理論層面,由理論指導實踐而不斷地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促進自己教學能力的提高,推進幼教事業的發展。

  總之,在發展適合本地區幼兒的園本課程的趨勢下,幼兒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其符合時代的適宜教育理念可以大大推進課程改革的程序與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陳時見,嚴仲連.論幼兒園的園本課程開發[J].學前教育研究.2001.

  [2]虞永平.園本課程建設之我見.教育科學研究[J]. 2004,05.

  [3]邱元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角色研究[D].2004,09.

  4.左瑞勇.園本課程開發:流行背後的追問與反思[J].學前教育研究.2007。

  二:談小學數學探究性課堂的實施策略

  摘 要:新課程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學。我們要實施主動探求知識、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以發展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關鍵詞:探究;實踐;評價;論文下載

  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一個需要探究解決的問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知識。其基本模式是: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評價總結。

  一、 創設情境

  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於對學習者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把學生引人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給思維以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聯絡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直觀材料和生活例項,誘發思維,引導思路,增強探究的內驅力。如教學“分一分”,教師引導學生從整理文具與學具入手提出問題:“那些東西放在學具盒裡?哪些東西放在文具盒裡?”這樣設計比較符合低年級剛入學學生的好奇心,他們願意動手擺弄進行分類。再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讓學生說出三角形的任意兩個角的度數,教師馬上準確無誤地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老師連看也沒有看到我的這個三角形,怎麼就知道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心中充滿好奇和疑問,都想知道老師有什麼“法寶”,這樣就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之中。

  二、 自主探究

  所謂自主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課堂上要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去創造出新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從“敢問”到“善問”,讓學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培養探究能力。如教學“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時,教師讓學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鉛筆的長度,要求將鉛筆的一端與尺子的零刻度對齊,另一端指到幾,這支鉛筆的長度就是幾釐米。這時一個學生問:“老師,在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一定要把物體的一端與刻度尺的零刻度對齊嗎?”這時的教師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對這名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給予表揚鼓勵,然後說:“如果你們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斷的沒有零刻度的尺子,你們分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鉛筆的長度?”此時,學生的探究興趣非常高,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通過討論他們發現這把斷了的沒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樣也能測量出鉛筆的長度。這個問題的解決,相信一定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三、 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合作交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進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之目的。如學習了乘法以後,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題:把下列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7+7+7+7+4 ,學生思考後列出了三種不同算式:①7×4+4  ②7×5—3  ③8×4 , 然後,教師讓學生針對這三種情況分小組進行討論、比較、交流,使學生明白前兩種算式含有加減運算,不能算為一個乘法算式,只能算為一個簡便算式,只有第三種算式才符合要求。這一過程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 實踐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探究性學習也注重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這裡的實踐運用不是練習題的技能操練,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仍然是一個探究過程。教師設計練習時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學生通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掌握知識,提高數學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例如:學生在自主探索圓面積S=πr 這一公式後,教師讓學生計算學校的圓形花壇,圓形鐘錶面的面積……這些實際生活中的圓形物體沒有圓心標示,直徑、半徑又不能現成地獲得,怎麼辦?學生再次經歷獨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想出“用線繞鐘面一週量出周長,再計算出直徑或半徑……等好多辦法。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 評價總結

  評價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提高主動發展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一是對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進行評價;二是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及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並對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有所感悟,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以提高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