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幽默閱讀答案

  本“國學”和外“國學”通連成一體,這是不是歷史的幽默?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歷史的幽默》閱讀材料

  翻看雜誌,在《群言》今年第2期上見到有關“傳統文化”的座談會記錄。會中,袁行霈教授說:“我們走《新青年》的路,不走《學衡》的路。”說得好。但他沒有說:這兩本雜誌後來都走到了什麼地方?我們是在什麼路上走了一個世紀?此刻走到了什麼地方?座談會是老人遇到了新問題,還是新人又提出了老問題?我胡思亂想,忽然發現歷史老先生很幽默,往往和自以為創造歷史甚至指揮歷史的人開玩笑。

  《學衡》和《新青年》的對抗,簡單說,起點是文言與白話之爭,發展到擁護傳統文化和打倒傳統文化之爭。可是到這兩大陣營內部一瞧,雙方差不多都是一些留學生。提倡白話的胡適和堅持文言的吳宓都是留學美國學外國文學哲學的。作古文和講古書,《學衡》的人未必勝得過《新青年》的人。反傳統激烈得過分,連漢字漢語都要廢除的錢玄同是章太炎的學生。在傳統文字學和音韻學方面,《學衡》中人只怕難得有勝過他的。兩雜誌以外的林紓曾寫信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反對白話文。蔡在回信中說,“周氏兄弟***魯迅和周作人***所譯《域外小說集》文辭古奧,非淺學者所能解。”大概蔡對林的態度有點生氣,所以不免話中帶刺。不懂外國文而翻譯的林的古文不見得比得上懂外國文而翻譯的周的文章之古。蔡本人就是進士還入了翰林院又留學歐洲。主張古文的不比主張白話的更通古文,而雙方又都是學外國文介紹外國的。地道的傳統古董應當是蔡元培,偏偏他又是新學的主帥。到1930年,他六十幾歲了,還主張廢除姓氏、婚姻、家庭。洋文比中文水平高出不知多少倍的辜鴻銘反而拖著辮子硬充清朝遺老講《春秋》。歷史真夠幽默的。

  《學衡》和《新青年》各走極端自立門戶,於是全進了死衚衕,無疾而終或搖身一變。看起來好像是,歷史既不喜歡極端,又不喜歡調和折衷。地球是圓的。緯度上任何一點都通連東方和西方。經度上任何一點都通連南北兩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衡》的主編是吳宓。本是留美預備學校的清華大學辦起“國學”研究院。主持人是吳宓。五位導師是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李濟。這五個人都不是《學衡》一派。樑是維新派,清朝的六品官,後來擁護共和反對復辟。王國維連舉人進士都不是,是翻譯書出身,在民國時期的紫禁城裡得到宣統皇帝封官,便不剪辮子而充當遺老。陳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維新派大人物。他十三歲便曾去日本,以後在歐洲和美國留學多年。趙、李從外國回來,一個教語言學,一個教人類學、考古學。樑應當是遺老而不是遺老。王本來不是遺老而竟成遺老。這五位講“國學”的都深通“外國”學。樑辦《新民叢報》。王譯外國書。陳、趙、李都在外國留學。***向達告訴我,陳在瑞士曾聽過列寧演講,不知確否。***陳是吳極力推薦又極力勸駕才回國教書的。老派王國維是新派胡適推薦的,否則清華園裡未必能容下一位拖著辮子的清朝遺老還要他主持院務而他不肯。陳寅恪作的對王的悼辭說:“魯連黃鷂績溪胡,獨為神州惜大儒。”這一詩一序可算是陳的第一篇論文,看得出詩中字字句句都經過斟酌。說胡適有眼光,又用“獨”、“惜”、“大”字眼並非輕易。全篇以王為例對文化的傳統發表了獨有的見解。本“國學”和外“國學”通連成一體,這是不是歷史的幽默?

  《歷史的幽默》閱讀題目

  小題1: 根據文意不難判斷,《新青年》和《學衡》是有不同主張的兩份雜誌,前者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後者主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在本文作者看來,這兩本刊物的主張有一個共同點,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不超過15個字***

  小題2: 請為文中劃線處補寫一個比喻句,表明 各種主張可以殊途同歸的意思,並與上文銜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過25個字***

  小題3: 文中所引陳寅恪“獨為神州惜大儒”詩句中,一個“獨”字表現出革新派人物_________________,一個“大”字表現出守舊派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個“惜”字表現出前者對後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不超過6字***

  《歷史的幽默》閱讀答案

  小題1: 提供白話進而打倒傳統文化 堅持文言進而擁護傳統文化 各走極端因而難以實現

  小題2: 在北極點上向任何方向走都是向南

  小題3: 眼光敏銳獨到 常識淵博精深 尊重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