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子的歷史與文化閱讀答案

  刮鬍子是今天人們的習慣,在古代,人們曾以蓄鬚為美。鬍子的歷史與文化都經歷了哪些變遷?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鬍子的歷史與文化》閱讀材料

  ①人類進化至今,原本靈長類動物身體上濃密的體毛已經大面積褪去了,但是鬍子仍然沒有從男人的臉上消失,可見它自有存在的道理。

  ②鬍子是男人的一種體毛,受雄性睪丸激素的作用而生長,是人類性別標誌中的重要符號之一。男人為什麼要刮鬍子? 男子從開始發育到20歲左右,嘴脣周圍細軟的絨毛逐漸長成真正的鬍子。據說男人的鬍子一天要長0.0375釐米,一年長13.75釐米。如果一個男人從青春期到古稀之年,平均每天要花5分鐘刮鬍子,刮鬍子這項工作要耗費掉寶貴生命中近2000個小時的時間!但是為什麼對大多數的男人們來說,必須要把臉上的毛髮都刮乾淨呢?因為留鬍子會有很多麻煩。濃密的鬍子難免會沾上一些食物殘渣和灰塵,還會給細菌提供一個棲身場所。人在呼吸時排出的許多有害物質和空氣中多種金屬微粒、苯、芘等物質容易被鬍鬚吸附,又被吸入的空氣帶回體內,不利於人們的健康。

  ③但是刮鬍子是今天人們的習慣,在古代,人們曾以蓄鬚為美。

  ④中國自古有“老愛鬍鬚少愛發”的說法 。在我國,不同時期男人的鬍鬚式樣不同。沈從文考察出土文物後說:“戰國人的鬍鬚像倒過來的菱角,向上翹一點;西漢人的鬍鬚是長長的左右兩撇,顯得威嚴莊重;到了隋代,則要按人們不同的身份,把鬍鬚修成辮子。”另外,鬍鬚式樣還有含義,如留“一字胡”的人,說明他已成家;留“八字鬍”的人,標誌他開始步入社會或已有子女;留“子孫胡”的人,表示他的子女已婚配或有了孫兒女。第一次留鬍子也有風俗,多是每年立春和二月初二,立春預示著“發祿發福”,二月二則意味著留的是“龍鬚”。魯迅先生有一篇考證文章《說鬍鬚》,證明中國古代的鬍子樣式是兩邊向上翹起,只是在元、明之後才向下拖的,而且那拖下的鬍子還是蒙古式的,是蒙古人帶過來的。辛亥革命後中國男性的髮式、服飾、社交禮儀風俗有了很大變化,男人理髮和剃鬚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⑤鬍子的去留與歷史文化有關 。一個男人的鬍子式樣往往取決於他所處國家的風情、民俗、時代風尚、地域歷史文化背景。 在古代的一些地方,人們把鬍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比如,在古希臘,迫使一個男子剃去鬍子,這是對他的最大侮辱。在古代的阿拉伯地區,若將一國的使者剃去鬍鬚加以侮辱,就會導致兩國不和甚至引起戰爭。在古埃及,鬍鬚被看作權力和威嚴的象徵,因而只有國王才能留方形須,一般臣民只能剃光鬍子,否則就會犯欺君之罪。如果法老臉部的這種鬍鬚不夠多,還可以用假鬍鬚粘到下頜。波斯國王的鬍鬚上撒有金粉,甚至還用金線編織起來,如皇冠一樣的神聖。

  ⑥而歐美文化意識認為不留鬍鬚是上流社會男士身份的標誌,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有地位的男士才有時間在室內細心地修整儀容。而且,不留鬍鬚還可以更精確地顯示出臉部表情的細微變化,被認為是一種坦誠的表現。

  ⑦但現在的藝術家卻喜歡留鬍子,這可以用達爾文的“選擇”論來解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請男女受訪者對4個不同鬍鬚標準的面孔做出評判,看哪一種更有吸引力。該實驗發現,無論是有鬍鬚的臉,還是鬍子颳得精光的臉,只要是少見的都更有吸引力。這一模式反映了一種進化現象,那就是“負面頻率依賴性性選擇”,簡而言之就是“物以稀為貴”。藝術家喜歡留大鬍子,其重要動力之一可能就是這種負面頻率依賴偏好。這是因為藝術家需要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如果人們都留著鬍子,那麼藝術家肯定會選擇刮鬍子。

  ***選自《百科知識》2014年第14期,文/樑蕾 有刪改***

  《鬍子的歷史與文化》閱讀題目

  1. 鬍子的去留一般與 有關。

  2. “古稀之年”是指*** ***

  A. 50歲 B. 60歲 C. 70歲 D. 80歲

  3. 在表格中填寫正確的答案。

 

中國男子的對待鬍鬚的態度

階段

原因

 

 

 

 

 

 

 

     

 

 

 

          


 

  4. 第⑤段畫線句子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什麼作用?

  5. 下面的材料是在本文 和 之間抽取出來的。

  在猶太教以及其他東方民族的觀念中,鬍鬚是力量的化身,是神所賦予的男子氣概的象徵。在《舊約》中,刮臉被視為一種卑鄙的行為,因為刮過臉的男人在外表形象上與異教的牧師相似。今天,在這種宗教文化中,一男子的鬍鬚如果被一陌生女子觸控,依然是對這個男子最大的、幾乎無法彌補的侮辱。

  《鬍子的歷史與文化》閱讀答案

  1. 歷史與文化

  2. C

  3. 階段:蓄鬚、刮鬍子

  原因:蓄鬚是因為古人以蓄鬚為美;刮鬍子是因為辛亥革命後中國男性的髮式、服飾、社交禮儀風俗有了很大變化,而且蓄鬍子不衛生,影響健康。

  4. 舉例子。具體說明了男人的鬍子式樣往往取決於他所處國家的風情、民俗、時代風尚、地域歷史文化背景。

  5. ⑤和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