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默契與京劇的伴奏閱讀答案

  藝術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藝術運動的規律和種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使用以京胡為主的簡單民族樂器為京劇伴奏,獲得許多老觀眾的充分認可。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藝術默契與京劇的伴奏》閱讀材料

  任何藝術的創作與欣賞之間都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係。這種關係在藝術形式上的深刻表現之一,就是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存在著心照不宣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發展是諒解、定勢、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諒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礎。同時,因為有心理定勢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穩定性;又由於創作和欣賞雙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變,而是變動發展的。但這變動乃是在創作與欣賞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現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間嚴重破壞“默契”,那麼創作與欣賞的相互依存關係便趨於破裂,藝術作品也就不能取得應有的社會效果。

  就京劇的伴奏而言,使用簡單的民族樂器早已形成“默契”。這種“默契”還不僅僅是出於諒解與定勢,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願望。因為對許多老觀眾來說,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別像徐蘭沅、王少卿為梅蘭芳伴奏,在老觀眾心目中都已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響只會起消極的作用。客觀地看,這些伴奏與演唱之間也確有水乳交融之妙。雖然這樣的珠聯璧合已不易見於當世,但因心理定勢的關係,老觀眾仍感到以蒼勁或細膩的琴聲來伴奏各種風格唱腔是最符合聽覺要求的。同時老觀眾也並不保守,在伴奏的發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師們還不斷設計一些花過門、花點子,並在託腔時準確運用琴聲與唱腔的離合變化,這都已被接受並受到歡迎,所以雙方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賞。這種不能欣賞,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默契”運動規律的制約的,不能簡單地視為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生事物。

  不過,藝術“默契”雖然是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事情,是在創作與欣賞這個大系統內所出現的一種規律性互動,卻也必然受到系統之外的種種社會歷史因素的制約。現在只就新觀眾對京劇演唱與伴奏的聽覺感受來說,由於聽的能力缺乏訓練而未能入於唱腔與伴奏的精細之處,整個聽覺既然處於極為粗略的巨集觀狀態,就不能不感到京劇的唱腔與伴奏是過於單調以至於陳舊的。但從美學上說,京劇的佳妙是客觀存在的,它的確蘊藏著中華民族創造的大量藝術精華。因此許多創作人員和熱心人士深感到對它的繼承與發揚負有歷史的責任,為此而進行種種探索以求改革振興,試用交響樂隊來伴奏京劇清唱就是這類探索的一種。這種探索,特別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觀眾在精神上的贊助與支援,這也是一種社會性的默契。

  [注]①託腔:戲曲演出時用樂器襯托演員的唱腔。

  《藝術默契與京劇的伴奏》閱讀題目

  5.下列對“藝術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藝術默契是創作者和欣賞者雙方對京劇藝術所持有的一種理解和認識。

  B.藝術默契的穩定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雙方的諒解、求美心理決定的。

  C.藝術默契的變動是由創作者和欣賞者相互依存關係趨於破裂而導致的。

  D.藝術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藝術運動的規律和種種社會歷史因素制約的。

  6.下列對京劇伴奏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使用以京胡為主的簡單民族樂器為京劇伴奏,獲得許多老觀眾的充分認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樂器,標誌著傳統京劇伴奏的逐漸變化和發展。

  C.使用交響樂隊為京劇伴奏,就完全背離了創作者和欣賞之間的默契。

  D.京劇伴奏引進新樂器新形式,是為了振興傳統京劇藝術而作出的新的嘗試。

  7.根據原文提供的資訊,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要接受現代龐大的交響樂隊為傳統的京劇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觀眾就需要拋棄因循守舊的觀念。

  B.只就聽覺感受來說,即使訓練聽力並改變聽覺的粗略狀態,新觀眾也很難進入京劇藝術的佳妙境界。

  C.用交響樂隊來伴奏京劇清唱,意味著京胡、二胡、月琴等簡單的民族樂器將逐漸退出京劇藝術的舞臺。

  D.有懂行的老觀眾的精神支援和缺乏聽力訓練的新觀眾的用心貼近,京劇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藝術默契與京劇的伴奏》閱讀答案

  5.答案:D。 A項過於具體化,B項主要因素是“心理定勢”,C項理解不準。

  6.答案:C。***本題答案似有誤。C項“完全背離”的說法不合適。B項“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樂器”是為了說明“老觀眾也並不保守”,“雙方的‘默契’事實上也是處在發展之中的”。***

  7.答案:D。 A項看文中“不能欣賞,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默契”運動規律的制約的,不能簡單地視為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生事物”,可知錯誤。B項和C向的判斷缺少邏輯,過於武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