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畫收藏的價值

  名家瓷畫現在成為藝術市場另類藏品,成為藏家眼中的香餑餑。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瓷畫有很強的收藏性,相比於紙上繪畫,它的儲存時間更長,當下,瓷畫收藏處於興盛時期,經過發展,今後還將有更高的收藏價值。在瓷畫作品收藏中,藏家需要注意定位、脈絡,要多問多看多比較。對於古代名瓷,撿漏的可能性越來越少,要小心謹慎;在當代,瓷畫收藏空間有很大,但是,對於當下許多號稱‘大師’、‘名家’的作品,藏家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被畫者自身的名頭衝昏頭腦,而要研究其作品的內在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入手自己滿意、又有升值空間的作品。

  本土書畫家創作實力全國公認,如今,這些書畫家更在藝術創新上走在全國前列。據業內人士介紹,本土書畫名家不約而同地嘗試涉足瓷畫領域,讓自己的藝術煥發新的活力。譚昌鎔、戴衛、彭先誠、秦天柱、郭汝愚、葉瑞琨、蔡寅坤等本土名家,紛紛將瓷器作為自己創作的載體。

  令人稱道的是,這些書畫名家在瓷畫領域的探索已非僅僅停留在“玩玩而已”的層面。業內人士介紹,現在書畫家瓷畫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原來買瓶子、畫瓶子的階段基本上已過去,他們現在逐步參與到作品製作全過程,這樣,書畫家在瓷器上繪畫就不是單純的繪畫移植,嚴格意義上說他們也是在做一件雕塑。

  做了100餘件瓷畫作品的郭汝愚告訴記者,藝術家轉換載體最大難點在於技術,但技術可以傳承,而藝術是靠先天和後天合成的,具備藝術真功夫,才能在載體轉換後作品同樣有豐富內涵。他說,書畫家進行瓷畫創作,主要目的是藝術探索,“相比紙上繪畫,瓷畫更難。瓷畫不僅需要畫好,還要燒好,畫家畫完是一種感覺,燒完又是一種感覺。為達到燒成後理想的效果,需要大量實踐並總結經驗。”郭汝愚說,在瓷器上作畫和在紙面上作畫完全不同,瓷器是圓的,在繪畫中要注重繪畫的連續性和立體表現,要讓每個面看上去都漂亮。因此,在繪畫構圖上和裝飾效果上,要有新構思才行,這對畫家來講也是一個難點。瓷藝畫不同於平面創作,十分強調立體感,因此,畫家需要大膽創造,多次嘗試,以求畫面與瓷器完美結合。

  名家瓷畫作品已經成為收藏市場的香餑餑。拍賣市場是藝術收藏市場的重要風向標,中國嘉德、北京翰海、北京榮寶等著名拍賣公司,早就察覺到名人瓷畫的巨大商機,他們相繼舉辦了名人瓷畫作品專場。嘉德現當代陶藝專場上,彭先誠、龍瑞等的瓷畫作品成交價全部高於估價;無獨有偶,北京榮寶推出的“中國書畫一暨畫家瓷畫”專場,其中30件畫家瓷畫成交28件,成交總額達350餘萬元。據統計,在近段時間名人瓷畫拍賣中,拍品成交率高達70%以上,名家作品的成交價全部高於估價。拍賣市場的驕人成績,讓人們對名家瓷畫這一後起之秀刮目相看。

  民國瓷畫的收藏價值

  上世紀初,清王朝滅亡,以官窯瓷器為代表的裝飾標準化、程式化、工藝化、多工序合作、匠器型的景德鎮瓷器生產體系也隨之解體。大量的文人畫家聚集於景德鎮,他們打破歷代瓷器由上而下的生產流程,衝破傳統的瓷器造型和裝飾紋飾的束縛,適應新時代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借鑑中國畫詩書畫印的優長,創造出清新又極具文化內涵的瓷畫新風,被稱為“珠山畫派”***景德鎮的別稱為珠山***。這些繪畫,為瓷器增加了巨大的藝術、經濟附加值,並隨著年歲更迭而愈發珍貴。

  在一些鬧市路口,不時會看到有人挑著幾幅瓷版畫,向人兜售:“這是我祖上從民國留下來的……”它們的真偽尚且不論,但起碼此人抓準了一點:瓷版畫,是民國最具代表性的瓷器形式。“瓷版畫是在民國開始出現的,民國瓷器的特點是‘以瓷為紙,以畫入瓷’,在平面上無疑更容易進行繪畫創作。”業內人士這樣說,“所以,今天我們欣賞民國瓷,器型、工藝的比重至少已經降到20%了,畫才是主體。”

  而如今瓷板畫拍出高價,極可能帶動其在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興起,為廣大瓷器玩家帶來瓷器收藏與投資的另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