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收藏的價值

  古瓷收藏作為收藏界的一門大類,隨著近些年收藏市場的不斷紅火,而蓬勃興起。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製,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山水愛瓷,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

  瓷器做為古代文物的一種,有其獨特的收藏價值。瓷器有三方面收藏價值:藝術審美價值、歷史認知價值和經濟投資價值。其經濟價值決定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同藝術價值的完美統一,造就了經濟價值的高昂。

  古瓷殘片收藏價值

  收藏古瓷殘片一樣需要收藏門道,跟一般收藏一樣,也需要精挑細選,選出其中的精品。在挑選是,儘量選擇器身、口沿、底足都有的瓷片收藏。不同時代有著不用的審美標準以及技術條件,因此所產的瓷器在造型和顏色上有著很大的不同,而通過帶有器身、底足、口沿的瓷片,可以還原整個器物的全貌。

  收藏瓷片要找紋飾或圖案完整的。古瓷上的紋飾或圖案,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都還有那個時代的鮮明特色和風格。這些除了是瓷器鑑定的參考因素,也是當時的歷史時尚、民族信仰、民間風俗以及美學、美術的珍貴資料,因此收藏有完整紋飾或圖案的瓷片價值相對也較高。如宋代以燒青瓷為主,常見紋飾有纏枝蓮花、菊花、牡丹、把蓮、海水游魚、飛鶴、博古、嬰戲、龍鳳紋等。裝飾技法除有刻、印以外,還有劃花、貼花、鏤雕、貼塑。金代常見紋飾有分析折枝花卉、犀牛望月、海水遊鴨、蓮花蓮葉等,紋飾風格趨於簡單化,開光使用較多,採用疊燒。元代紋飾有蓮菊、水波、錢紋。此時白地黑***褐***花、白釉、黑釉瓷器大量燒製,器形較大,紋飾有花鳥、枝葉、蔓草、魚紋及題寫詩句者,且多為高足杯、盤、碗、碟、折沿盆、雙耳瓶、玉壺春瓶、罐、爐等等。

  肯定是要收藏帶款識的。無論是朝代紀年款、堂名款、人名款、古語款、圖案款還是其它特殊類款,由於其內容、格式、字型和刻定方法等各方面都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所以可作為對古瓷的斷代、定窯口和辨別真偽的標準。

  古瓷收藏的要點

  判斷瓷器是否屬於高古瓷,土斑是最為顯著的判斷依據。因為任何土壤中都含有各種礦物質和有機質,礦物質含鈉、鉀、鈣、鐵、鎂、鉛等元素的矽酸鹽、氧化物、硫化物、磷酸鹽等,有機質是土壤中以各種形態存在的有機化合物,有碳、氫、氧、氮和少量硫元素組成的天然絡合劑。

  高古瓷受土壤中這些化學元素和侵蝕以及地溫的影響,釉面產生開裂和腐蝕。開裂、腐蝕的胎體表面大量吸收泥土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隨著時間逐漸粘積在胎體上,會形成"土斑"。

  土斑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是蠶卵斑,一種是蚯蚓屎斑。

  蠶卵斑,成顆粒狀,像桑蠶產下的卵子一粒粒聚結在一起,大面積在陶瓷器表面形成。這種土斑粘積度極強,用手指剝除不掉。

  “蚯蚓屎斑”是成條形曲線狀,它小面積地粘積在瓷器釉面開裂的縫間處和露胎表面。它的形狀尤如蚯蚓的屎很細,彎彎曲曲,表面光滑,手指用力的情況下才能去除。

  市場上出現人造土斑,一是選擇器物某個部位用硫酸把腐蝕,然後塗上膠再撒上泥土。這種人造土斑是塊狀形,不自然,剝釉處與有釉之間沒有過度層次。

  二是把仿製好的瓷器用硫酸腐蝕釉面,然後埋入泥土中,過一段時間再取出現。這種人造土斑貼上性差,用手一抹泥灰就掉落,一衝就能洗清。

  土斑是辨別高古瓷很重要的依據,收藏者不應該將土斑人為清除,對於高古瓷收藏者來說,土斑不會影響瓷器的美觀度。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叫做“魚眼泡”,瓷器的釉面在燒製的過程當中還產生氣泡,這些氣泡隨著時間的推移好形成自然破裂,在百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其形狀象魚眼。

  現代仿品如果想仿出這種效果,只有使用強酸性液體腐蝕,或者採用打磨的方式,這樣的話又讓我們更加容易鑑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