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詩詞閱讀原文附答案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是詩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馬江畔送韓十四去江東探親時寫的,在深沉的別情中流露出蒿目時艱、憂心國難的浩茫心事。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詩詞閱讀原文和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詩詞閱讀原文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①

  杜甫

  兵戈不見老萊衣②,嘆息人間萬事非。

  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

  黃牛峽③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

  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注】①這首詩是詩人在成都白馬江畔送韓十四去江東探親時寫的。②老萊衣:相傳為春秋時隱士,七十歲還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兒童,使雙親歡娛。③黃牛峽:位於宜昌之西。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詩詞閱讀題目

  8.這首詩的頸聯綜合使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結合頸聯的具體內容進行賞析。***6分***

  9.這首詩情感豐富,請全面分析詩中豐富的情感。***5分***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詩詞閱讀答案

  8答案①以靜襯動,黃牛峽靜灘聲轉句以峽岸的靜襯托江水的洶湧,表現了對友人行程艱難的憂慮。②寓情於景,白馬江寒樹影稀句描寫江邊寒風吹骨、樹影稀疏的淒涼之景,表達詩人因友人離去的孤寂傷感之情。③虛實結合,黃牛峽靜灘聲轉句屬虛寫,寫詩人想象韓十四坐船過黃牛峽的情景;白馬江寒樹影稀句屬實寫,寫詩人在江邊送別韓十四的情景。④聽覺與視覺相結合,黃牛峽靜灘聲轉句作者從聽覺角度形象描繪韓十四一路輾轉旅途艱險的情形;白馬江寒樹影稀則從視覺角度描繪了當時的離別之景。***答對其中三點即可。每點手法1分,分析1分***

  9①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表現了對戰亂導致生靈塗炭的憂憤之情;②我已無家尋弟妹表現了對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表現了對因友人離去的惜別之情;④此別應須各努力表現了作者對友人的勉勵之情;⑤故鄉猶恐未同歸隱隱露出詩人對未來的擔憂之情。***每點1分***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詩詞鑑賞

  此詩發端即不凡,蒼勁中蘊有一股鬱抑之氣。詩人感嘆古代老萊子綵衣娛親這樣的美談,然而在他這個時候,干戈遍地,已經很難找到。這就從側面扣住題意覲省,並且點示出背景。第二句,詩的脈絡繼續沿著深沉的感慨向前發展,突破不見老萊衣這種天倫之情的範圍,而著眼於整個時代。安史之亂使社會遭到極大破壞,開元盛世一去不復返了。詩人深感人間萬事都已顛倒,到處是***、破壞和災難,不由發出了聲聲嘆息。萬事非三字,包容著巨大的世上滄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間悲劇,表現出詩人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兩句,緊承萬事非而來,進一步點明題意。送友人探親,不由勾起詩人對骨肉同胞的懷念。在***中,詩人與弟妹長期離散,生死未卜,有家等於無家,這也正是萬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韓十四似乎幸運得多了。可是韓十四與父母分手年久,江東一帶又不太平,訪庭闈恐怕也還有一番周折。所以詩人用了一個搖曳生姿的探問句,表示對韓十四此行的關切,感情十分真摯。同時透露出,由於當時正是亂世,韓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這一聯是前後相生的流水對,從詩人自己的無家尋弟妹,引出對方的何處訪庭闈,賓主分明,寄慨遙深,有一氣流貫之妙。

  韓十四終於走了。五、六兩句,描寫分手時詩人的遐想和悵惘。詩人佇立白馬江頭,目送著韓十四登船解纜,揚帆遠去,逐漸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間了,他還在凝想入神。韓十四走的主要是長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黃牛峽是必經之乘地。這時詩人的耳際似乎響起了峽下黃牛灘的流水聲,其中白馬江頭的景色乃是實景,而黃牛峽則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虛景,虛實相生,飽含作者對友人的惜別之情。水聲迴響不絕,韓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遠,詩人的離情別緒,也被曲曲彎彎牽引得沒完沒了。一個靜字,越發突出了灘聲汩汩,如在讀者目前。這是以靜襯動的手法,寫得十分傳神。等到詩人把離思從幻覺中拉回來,才發現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靄漸濃,一陣陣寒風吹來,砭人肌骨。稀疏的樹影在水邊掩映搖晃,秋意更深了。一種孤獨感驀然向詩人襲來。此二句一縱一收,正是大家手筆。別緒隨船而去,道出綿綿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覺悵然。此情此景,催人淚下。

  尾聯更是餘音嫋嫋,耐人咀嚼。出句是說,分手不宜過多傷感,應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別,總括前面離別的情景;各字,又雙綰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詩的作用。對句意為,雖說如此,只怕不能實現同返故鄉的願望。韓十四與杜甫可能是同鄉,詩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鄉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難卜,這年頭誰也說不準。詩就在這樣欲盡不盡的誠摯情意中結束。猶恐二字,用得很好,隱隱露出詩人對未來的擔憂,與嘆息人間萬事非前後呼應,意味深長。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不落專寫悽悽慼慼之情的俗套。詩人筆力蒼勁,伸縮自如,包容國難民憂,個人遭際,離情別緒深沉委婉,是送別詩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