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與處世閱讀練習及答案

  《做人與處世》為著名學者季羨林的文集,季羨林在這本書中集中闡述了他做人與處世的生活哲學。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做人與處世》閱讀材料

  做人與處世

  季羨林

  ①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第二,人與人的關係,尤其是家庭關係;第三,內心思想與外在行為的關係。這三個關係,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②人本來也是屬於大自然範疇的。但是,人自從變成了“萬物之靈”以後,就同大自然鬧起獨立來,有時竟成了大自然的對立面。人類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資料都取自大自然,我們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怎樣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兩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強制手段。我個人認為,東西文化之分野,就在這裡。西方對待大自然的基本態度或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結果呢,從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勝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們征服了。自從西方產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屢創奇蹟。大至宇宙飛船,小至原子,無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③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報復的,它是能懲罰的。報復或懲罰的結果,人皆見之,比如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物種滅絕,人口爆炸,資源匱乏,新疾病產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弊端中哪一項不解決都能影響人類生存的前途。

  ④東方對待大自然的態度是“天人合一”。宋代張載說得最簡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與”的意思是夥伴。我們把大自然看作夥伴。可惜我們的行為沒能跟上。在某種程度上,也採取了“征服自然”的辦法,結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⑤至於人與人的關係,我的想法是: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在這時候,頭腦清醒的一方應該能夠容忍。如果雙方都不冷靜,必致因小失大,後果不堪設想。唐朝張公藝①的“百忍”是歷史上有名的例子。

  ⑥至於內心思想與外在行為的關係,則是個人修養與選擇的問題。當私心雜念佔據心靈,人往往身不由己,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表面上得到了利益,內心卻矛盾痛苦。解之之方,唯有消滅私心,學習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聽從內心的召喚,做本真的人,方能獲得內心的平靜,俯仰無愧於天地。

  【註釋】①張公藝:生於578年,卒於676年。其家自北齊至唐朝九代人未曾分家,家庭和睦,世人譽稱“九世同堂”。唐高宗問他治家要訣,他書寫了一百個“忍”字。後人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紀念。

  《做人與處世》閱讀題題目

  1.作者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應該處理好三個關係”,這三個關係應該怎樣處理?***3分***

  2.作者為何重點論述“人與自然”的關係?***2分***

  3.在第⑤段後補寫一句話,闡明張公藝的事例與觀點之間的聯絡。***2分***

  《做人與處世》閱讀題答案

  1.①把大自然當作夥伴。 ②與人真誠相待,互相容忍。 ③消滅私心,本真做人。

  2.①人與自然如何相處是關乎人類生存的大問題。②在人與自然相處的問題上,東西方觀念不同,需要在對比中得出結論。

  3.他以“忍”治家,使家庭和睦,證明了容忍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