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尋李校書閱讀題答案

  《早春尋李校書》作者元稹,是中唐政治改革家,文體創新家,中唐文壇的主盟者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關於《早春尋李校書》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參考學習。

  《早春尋李校書》閱讀原文

  早春尋李校書

  元稹

  款款春風淡淡雲,柳枝低作翠籠裙。 梅含雞舌兼紅氣,江弄瓊花散綠紋。

  帶霧山鶯啼尚小,穿沙蘆筍葉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覓,撩亂芳情最是君。

  《早春尋李校書》閱讀題目

  ***1***作者通過那些景象寫出了春之早? 本詩前三聯與最後一聯在思想感情上有何聯絡?***4分***

  ***2***這首詩採用了多種手法寫景,使景物形象生動,試作簡要賞析。***6分***

  《早春尋李校書》閱讀答案

  ***1***①詩歌第二句寫了綠意朦朧的新柳,第三句中“含雞舌”的梅是早梅,說的是梅含苞。第五句寫褐綠色的小山鶯在林間嬉飛,乳鶯恰是早春的產物。第六句蘆 筍剛破土而出,才長出兩三片嫩葉,更是早春了。作者選取多種早春的特有事物寫出了春之早。***2分,兩種1分***②前三聯寫景,景中所含是喜悅之情。後一聯解 釋喜悅的原因——“尋李校書”。詩人一想到要和友人見面,心情十分暢快,所以感覺一路景物也那麼宜人。***2分******意思對即可***

  ***2***①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柳枝似籠裙,梅花如雞舌,江水像瓊花,三個比喻從形態和色彩兩方面比喻本喻,生動形象。②動靜結合。前三聯寫景,動景與 靜景交錯出現。春風、江流、山鶯是動靜,柳枝、梅、蘆筍是靜景,動靜結合,使春景別富生機。③用多種感覺寫景,全面而精確地寫出了早春風物。雲白、柳綠、 梅紅等是視覺,“兼紅氣”寫的是嗅覺,“鶯啼尚小”寫的是聽覺。④遠景近景相結合。第一聯是遠鏡頭,第二聯則是近鏡頭,第五句是遠鏡頭,第六句又是近鏡 頭,畫面有層次感。⑤寫景用詞精妙。如“穿”字形象地寫出了春的活力,破土而出的蘆筍讓人感覺到生命的力量。 ***每種手法1分分析1分,答出3種手法6 分***

  《早春尋李校書》閱讀賞析

  首句“款款春風淡淡雲”,寫天氣,最富神氣,妙處有三。“款款春風”寫觸覺,“款款”二字特妙,它不但寫出了春風速度的緩慢,更寫出了春風的神情——和藹,春風的本色——“柔”。跟春風打一個照面,彷彿迎面飄來一位端莊秀美的新婚嬌娘。“淡淡雲”寫視覺,“淡淡”狀雲的濃度,“淡淡”二字亦妙,好似隨手拈來,其實深見功力,若晴朗的天空無一絲雲採,那還不夠美,美就美在天上有云,那雲卻是淡淡的,襯拖在藍藍的天空中,彷彿姑娘們肩上的紗巾,輕盈縹緲。第三妙是在一句之中用了兩組疊字,“款款”與“淡淡”,不但具有視覺美,更具有音韻美。元稹尊崇的大詩人杜甫曾遊長安城中的曲江,留下“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曲江二首》之二***的美詩,“款款”修飾“蜻蜓”,寫出了蜻蜓的悠閒自由,無憂無慮。***當時杜甫正嘆“酒債尋常處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元詩中的“款款”或來於此,但元稹卻“青於藍而勝於藍”了。

  次句“柳枝低作翠籠裙”,春風撫育下的柳枝已長出細細的嫩葉,遠遠望去,一棵柳樹就是一條翠綠的籠裙。在微風下,柳枝輕揚,彷彿綠裙起了皺纈;曲江邊上,盡是柳樹,樹樹柳枝在微風中輕揚,就恰如無數的舞女在盡情飛舞。

  第三句“梅含雞舌兼紅氣”,寫嗅覺,“含雞舌”的梅是早梅,說的是梅含苞欲放,紅色的花蕊已突破了花苞,就象雞的紅色的舌頭。滿樹的紅梅朵,在春天的早上,使輕霧也染成了紅色,空氣中散發著梅的馥郁的芳香。

  第四句“江弄瓊花散綠紋”,“弄”者,戲弄也,生也。春水也似乎正高興,歡騰的水變戲法似地生出朵朵潔白的浪花,碧綠的江中泛動著陣陣波紋,那景緻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第五句“帶霧山鶯啼尚小”,寫褐綠色的小山鶯在林間嬉飛,要不是“間關鶯語花底滑”的話,很難感覺到山鶯的存在,山鶯就象一朵朵飄動的綠霧,在林間浮動。

  第六句“穿沙蘆筍葉才分”,蘆筍剛破土而出,才長出兩三片嫩葉。一個“穿”,形象地摹出了春的活力,破土的蘆筍讓人感覺到生命的力量,我們彷彿能聽到蘆筍拼命生長時擠壓泥土而發出的窸窸窣窣的聲音。

  前三聯突出了“早春”的風貌:新柳,春梅,小山鶯,蘆筍。

  最後一聯“今朝何事偏相覓,撩亂芳情最是君”,詩人一大清早出門,一路上春光無限,激起了他的春情,興奮不已,但他心裡清楚,自己分明不是出來踏春,於是,詩人反問自己,是什麼撩亂自己的芳情呢?原來是自己的朋友李校書,是因尋李校書之故,詩人才清早出門,才見一路好春色,從這一聯,我們可以感知詩人和李校書的友情的深厚。詩人一想到要和友人李校書見面,心情十分暢快,所以一路景物也顯得那麼宜人。

  《早春尋李校書》寫出了春的神、色、香、聲、力。春的本色——“柔”;春的色彩——白、翠、紅、綠;春的氣味——香***梅花有撲鼻清香***;春的聲音——間關鶯語花底滑;春的力量——蘆筍穿沙而出。《早春尋李校書》一詩充滿了色彩美,天是藍的,雲是白的,柳是翠的,梅是紅的,水花是白的,水是綠的,山鶯是褐綠色的,筍是嫩綠色的,五彩斑斕。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評元稹詩時說,“微之多深著色”,而且“色慾其妍”,道出了元稹在詩歌中追求色彩美的旨趣。

  這首詩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有四。

  一是空間開闊。首聯用的是遠鏡頭,寫高空的“淡淡”白雲,第二聯用的是特寫鏡頭,寫地上的柳、梅,第五句又用一遠鏡頭,寫帶霧的山鶯,第六句用特寫鏡頭,細寫近處的蘆筍,遠景近景的交錯展現,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二是比喻傳神。二、三、四句連用三個比喻,柳枝似籠裙,梅花似雞舌,江水似瓊花,比喻精妙,讓人遐思。

  三是寫出了春天給人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多種美妙的享受,或者說作者呼叫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多種感覺官能來讚美早春,全面而精確地寫出了早春的特有風物。這首詩體現出了元詩“意必盡言,言必盡興”***陸時雍語***的特色。

  四是動靜結合。全詩前三聯寫景,動景與靜景交錯出現,款款春風是動景,柳枝卻是靜景;梅是靜景,江流是動景;山鶯是動景,蘆筍卻是靜景,動靜結合,使春景別富生機。

  蘇東坡評王維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詩中有詩。”***《東坡志林》***元稹這首《早春尋李校書》,難道不是一幅動人的畫?它寫景天上地下呼應,遠近互取,動靜相襯,視聽結合,畫意盎然,深蘊著詩人沉浸在春景中的怡悅之情,詩情畫意有機融為一體。

  元稹好友白居易在《酬微之》中評元稹詩歌:“聲聲麗曲敲寒玉,句句妍辭綴色絲,”元詩歌不僅音韻美,辭藻美,而且意境美。讀罷全詩,我們的眼前總會浮現一幅優美的早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