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如何控制公司管理權

  股東想要控制公司的管理權,這時候應該怎麼做呢?股東是如何控制公司的管理權的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探討。

  股東控制公司管理權:“情節”可以有所不同,“旋律”卻是大同小異。

  管理學的研究和實踐一再地告訴我們,控制一家單位,“人、財、物”是必不可少的三大關鍵物件。其中,“人”,又是重中之重。把人管妥了,把隊伍捋順了,就能綱舉目張。

  具體到公司,“人、財、物”演化成“股權結構、主營業務、財稅安排、經營團隊”這四大擎天柱般的板塊,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何高階設計,有效駕馭,怎麼優化組合,穩步發展,是創始股東必須面對的問題,大到集團公司,小至特微小公司,概莫能外。

  每個公司的情況各有不同,但相對而言,比較常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1、招商引資。引進新股東***種子、天使、財務、戰略、產業投資***,從“我的地盤我作主的自己玩”,變成“兄弟姐妹大家來的一起玩”,該不該分權、怎麼分權的問題;2、更新換代。設立十年二十年之後,創始股東力不從心了,要不要交棒、該怎麼傳承的問題;3、治理結構。議決機制、執行機制,如何打造、執行、如何各司其責、有效配合的問題;三會、高管的“權、責、利”怎麼安排分配和監管的問題;規章制度與私人情感怎麼平衡的問題;4、高管去留。關鍵的高管,在公司里人盡其才,是創始股東的左膀右臂,是公司前行的一臺臺發動機;反之,一旦離去,往往搖身一變成為可怕的競爭對方——目標市場一致,套路雷同、客戶重疊、貼身肉搏的“敵人”。

  股東控制公司管理權:發生在別人身上的都是“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才是“事故”。

  對於這個課題,“有關心,但沒有深入思考”,這是大多數參會者的第一感覺。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不管如何的波詭雲譎、步步驚心,總是水中月、鏡中花,事不臨頭,“想太多”總有杞人憂天之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要麼是控制意願不強,離合隨緣;要麼是依賴情感維繫、志同道合來實現控制。

  可喜的是,少數的幾位參會者,如從事投行業務的證券公司朋友,曾與有意入股的投資者接觸過的老闆,甚至是與善於計算的“印度阿三”正在合作生意的資深董事長,已經開始了一定深度的思考。他們從靜態的角度,邁出了探索的二大步:

  仰仗章程約定。

  高舉“契約精神”的大旗,從一開始就定好遊戲規則,凡事都有章可循。創始股東擁有絕大部份股權,甚至是“一致行動人”、“優先股”的預先安排等,反正是怎麼方便有效,就怎麼來進行盡善盡美的頂層設計。

  因人因企而異。

  創始股東的心態、發展階段、未來目標,都不一樣,要不要控制公司、怎麼控制公司,各有各的道道。類似今天這樣的彼此交流、取長補短,很有必要。遇到比較複雜的問題,可以考慮向專業人士請教取經。

  股東控制公司管理權:可以“不擁抱”,但不能“老迴避”

  “控制”兩字,聽著不舒服,甚至很驚詫!遺憾的是,世界總是發生了該發生的事。當行業外的“陌生人”、“野蠻人”來敲門時,當投資客來造訪你的一畝三分地時,當行業大鱷向你丟擲橄欖枝時,你還會淡定如初,再回避這兩個字嗎?任誰都不會。

  結合實踐和思考,我建議企業主們對這個有點危言聳聽的課題,“可以任性地‘不擁抱’,但不能縱情地‘老迴避’”。當下的創始股東們,可以先行這麼著:

  跳出圍牆跟潮流。

  如果說“全球一體化、地球村”還離你太遠,那麼結構調整、行業變革、跨界整合,就是每天都在發生的故事。資本市場的風起雲湧,網際網路的無孔不入。這些都決定了不管是誰,再怎麼三頭六臂、百變神通的創始股東,也無法關起門來獨善其身。既然如此,不如開啟山門,擁抱潮流,且行且提升。面對現實、正視問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主動向前走,總比被推著走,來得目標明確、幹勁十足。

  走出大山看大山。

  一方面,僅僅盯著自己公司的實際情況,思維難免狹隘,容易鑽進牛角尖。換個角度看公司,站在月球看地球,你會耳目一新,也才能真正居高臨下、縱攬全域性。另一方面,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博採眾長,學習他山之石,可以修補、完善我們的思路、方案、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公司實踐遊戲”玩了幾百年的歐美國家,其功夫爐火純青。咱們如不“師夷長技以制夷”,一旦跟這些國家的商人合夥投資開公司,別說控制公司了,到頭來可能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改革開放初期,擁抱外資,我們交出的學費豈止是天文數字。三十年後的現在,我們一路高歌地叫著、喊著要衝出去了,卻誰也不知道,咱們的準備工作真的到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