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管理論文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在整個社會機制中起著紐帶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交通運輸管理問題研究

  摘要: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在整個社會機制中起著紐帶作用。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以國、省道幹線公路為依託,以縣鄉公路為支脈,公路、水路、運輸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格局。但是,隨著國家對土地和金融進行巨集觀調控,交通繼續沿襲以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發展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必須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向為以提高交通運輸工作管理為主轉變,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型發展轉變,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交通運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由公路交通大省向公路交通強省跨越。本文針對加強交通運輸管理的措施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交通運輸;管理;措施

  1 公路交通是現代社會的骨幹運輸方式

  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進步,汽車運輸的不斷髮展促進了公路網的形成,使公路運輸成為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骨幹運輸方式。公路運輸在技術經濟特性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1***機動靈活,適應個別交通運輸使用者的需要和具體條件,在“個性化”服務方面具有最大優勢,服務面深入廣大,是最基本的集散運輸方式,適應西部開發的基本交通運輸需求。***2***直達性最好,在途週轉、停滯時間短,運輸時間利用充分,在基礎設施條件較好時運輸速度在地面運輸方式中也是比較快的。是唯一能實現門到門運輸服務的運輸方式。

  2 公路交通運輸存在的問題

  2.1 運輸生產力水平不高。在營業性客貨運輸車輛中,中高檔客車特別是高檔客車和大噸位柴油貨車以及集裝箱等專用貨車所佔比例偏低,遠不能滿足廣大旅客和貨主的需求。

  2.2 運輸站場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由於種種原因,客貨運輸站場建設進度緩慢,到目前為止,在部分大中城市、相當數量的縣城以及大多數鄉鎮,客貨運輸站場基礎設施仍很短缺且裝置簡陋,成為制約道路運輸發展的薄弱環節,影響了公路基礎設施功能和車輛運輸效率的充分發揮。

  2.3 運輸組織水平和運輸效率較低。在部分地區,由於地方保護主義比較嚴重,存在著地區之間相互排斥、相互封鎖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空駛率提高、運輸組織水平降低,對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道路運輸市場造成了消及的影響。

  3 加快交通運輸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管理是一門學問,是一種方法,是一個過程,凡是有人群從事活動的地方都需要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僅能決定一個企業的成敗,而且還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興衰。

  3.1正確處理交通運輸工作管理和交通運輸工作服務的關係

  交通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和服務性行業,要推進交通由傳統產業向現代服務業轉型。如何正確認識交通運輸工作管理和交通運輸工作服務之間的關係對於我國交通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管理和服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管理中寓含著服務,服務中必須加強管理。因此,從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涉及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範圍可以看出,交通運輸工作管理和服務主要也應該分為兩大類,即行政事業單位的監管與服務和企業單位的管理與服務。管理就是服務,我們要把政府辦成一個服務型的政府,為市場主體服務,最終是為人民服務,建設服務型政府現已成為各級地方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標。對於交通運輸企業來說,其管理和服務的內容和物件有別於服務型政府機關。我們知道,企業的最終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但是,對於國有企業來說,它們還擔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交通運輸企業的管理不再具有市場的監管功能,而單單是在企業自身運營過程中的人、財、物、資訊等方面的有效銜接和運轉,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運輸企業要把服務作為一個品牌,通過高質量的服務來獲取服務物件生理上的舒適和心理上的愉悅,使服務物件更加認可該企業,接受更多該企業的服務,從而獲得較高的企業利潤。因此,運輸企業的管理和服務都是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

  3.2 強化交通運輸工作管理協同理念,推進交通運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人類起源以來,就具有一定的管理本能。顯而易見,交通運輸系統不是一個自給自足、不與外界發生聯絡的系統。近年來,國家巨集觀調控政策的調整,對交通運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抑制作用。如何積極應對國家巨集觀調控的影響,推進交通運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具有管理協同功能的交通運輸大系統。交通運輸工作管理協同就是將交通運輸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或孫子系統以及更小一級系統的功能進行有機、有序、和諧地管理,從而更加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發揮大系統的整體優勢。因此,交通運輸系統能否形成協同效應是由系統內部各子系統的功能和作用來決定的。如果一個管理系統內部、各個子系統內部以及相互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共同圍繞目標齊心協力地運作,那麼就會產生協同效應,好的協同效應可以使系統的功能發生放大或倍增;反之,如果一個管理系統內部互相掣肘、離散、衝突或摩擦,就會造成整個管理系統內耗增加,系統內各子系統難以發揮應有的功能,致使整個系統陷於一種混亂無序的狀態。任何組織和單位都存在於一定的環境之中,交通運輸系統也存在於一定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之中。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政策、資金、土地、服務物件等要素,是交通運輸系統發展變化的條件,是外因;內部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是交通運輸系統發展變化的根據,是內因。根據哲學觀點來看,內因和外因共同推動系統的發展,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物質環境包括人財物和資訊,文化環境作為系統內部文化對創造管理的“協同效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想而知,由於一個單位所有員工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準則等屬性的差異,將會引起工作中的不和諧,有損於單位整體目標的實現;造就和諧的機關文化和企業文化,形成文化協同理念,將會有利於機關和企業的發展,從而直接影響交通運輸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交通運輸系統應該大力開展交通運輸系統文化建設,形成交通運輸工作管理的協同效應。

  4 公路交通運輸發展的趨勢

  4.1 智慧運輸系統是未來公路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智慧運輸系統可提高公路交通安全水平,減少交通堵塞,提高公路網的通行能力,降低汽車運輸對環境的汙染,提高汽車運輸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隨著智慧運輸系統技術的發展,電子技術、資訊科技、通訊技術和系統工程等高科技在公路運輸領域將得到廣泛應用,物流運輸資訊管理、運輸工具控制技術、運輸安全技術等均將產生巨大的飛躍,從而大幅度提高公路網路的通行能力。

  4.2 公路交通運輸將與現代物流日益融合

  物流業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執行方式,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服務部門之一。公路交通運輸加速向現代物流的發展和融合,不僅是為了面對現有的國內市場的需求,同時更是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挑戰。公路運輸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務水平,以滿足日益提高的客戶服務的要求。

  4.3 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是公路交通運輸發展的方向

  隨著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公路客運市場需求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從要求“走得了”向“走得好”轉變。同時,隨著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規模投入、高等級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為提高公路客運營運質量提供了條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以及通達能力、執行條件改善的小環境,都對公路客運發展方向提出了戰略性轉變的要求。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成為現階段中國公路客運發展戰略的主要取向。

  參考文獻

  [1] 李豔霞. 公路交通運輸管理研究[J]. 黑龍江科技資訊. 2014***11***

  [2] 董立華. 交通運輸管理措施的重要性分析[J]. 經營管理者. 2013***2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