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小企業對外投資微觀風險研究

  論文摘要:國內市場的日益飽和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逐步縮小,為求生存與發展,將投資轉向海外已經成為中小企業首選的自救方式。對外投資中的風險對中小企業來說,既是生死攸關又是不可避免的。中小企業面臨的內外環境為基礎,分析了其對外投資存在的微觀風險,最後針對各個風險,提出了幾點風險應對措施。 
  論文關鍵詞:中小企業;對外投資;風險 
   
  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中國中小企業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以迅速發展,儘管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但其在國內市場上一直居於劣勢地位。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為中小企業開展海外投資提供了機遇和動力,但據有關專家保守估計,2009年中小企業海外投資專案多為損失慘重。如何正確認識對外投資風險,及時進行風險應對、風險防範,已經成為中小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 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的必要性 
  國際間競爭及生產分工協作日益全球化。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資金、商品和資本的全球流動,中小企業的競爭對手不再侷限於國內大型企業,它還包括國外的大型公司和中小企業。為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實現跨國經營和海外投資成為中小企業必然的發展趨勢。 
  中小企業所處行業競爭性相比於大型企業更強。有統計資料顯示,處於競爭不太激烈的行業(如石油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等)中的企業幾乎全部屬於大型企業,而中小企業幾乎百分之百處於競爭性行業。毫無疑問,中小企業在國內處於行業較為劣勢而企業自身實力不強的雙重壓力之下。 
  世界範圍內貿易壁壘的增加。2008年的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全球經濟愈發不景氣,世界範圍內瀰漫著貿易保護主義氣氛。貿易壁壘的增加極大阻礙了中小企業的出口,開展海外投資,實現當地生產、當地銷售是應對全球日益加強的貿易壁壘的一個有效方法。 
  市場的激烈競爭、行業的劣勢、貿易壁壘的增加,已經威脅到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市場、原材料、技術等方面的問題都要求企業主動“走出去”。這不僅有利於其開拓國際市場,實現資源的全球配置,更可以讓中小企業學習海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企業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最終改變目前所處的不利形勢,謀求企業的長久發展。 
  2 “溫州哈杉”對外投資微觀風險分析 
  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投資收益與投資風險如影隨形。對中小企業而言,投資也像一把雙刃劍,風險與收益並存,但其風險又具有它自身的獨特性。 
  哈杉鞋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杉”)是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溫州首家跨國公司,於1991年以手工作坊起步。1995年,哈杉開始進軍俄羅斯市場,並與當地溫州同行展開了激烈的價格戰,後受到俄羅斯貿易壁壘的嚴重打擊,致使企業無法在俄羅斯開啟市場。為了擺脫中國製造業在世界市場上無休止的價格戰和同質化競爭以及繞開各國反傾銷政策,哈杉選擇在海外建廠。哈杉最大的海外投資是於2001年在奈及利亞建立的哈杉大西洋實業有限公司。 
  2.1 資金短缺,導致專案無法實施 
  2008年金融危機的發生,使部分實體企業轉向資本市場的投機活動,而哈杉堅持著自己的生產計劃。2009年,溫州當地一家商業銀行突然中斷哈杉2000萬元的貸款,這一資金鍊的斬斷,直接減慢了哈杉的發展進度。當時,哈杉還在制定其在奈及利亞下半年一倍甚至兩倍的生產計劃,銀行的終止貸款讓哈杉措手不及,哈杉不得不縮小其海外生產的規模。資金短缺且融資困難目前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對外投資最為突出的瓶頸。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發放貸款的依據主要是產品有市場,企業有效益。對於生產型的中小企業而言,如果暫時出現銷售困難、市場前景不好,就難以獲得貸款。在居高不下的通貨膨脹率下,金融機構更是減少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援,將有限的貸款額度給予大型企業。在直接融資方面,對中小企業的限制要比大型企業更為嚴格。因而,中小企業不僅不能獲得規模擴張所需資金,在技術改造、裝置更新方面的資金更是十分匱乏。融資渠道的受限,讓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專案很可能由於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無法實施。 
  2.2 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國際競爭力 
  哈杉初期以接受代工生產(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訂單為主要業務,它維持了哈杉的初期發展。2000年以後,哈杉每年可以接到的代工訂單數漸漸減少,企業利潤因此下降,OEM業務已經不能再作為該企業的核心業務。於是,哈杉轉向自主生產普通男鞋,欲以低價銷售策略佔領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隨著溫州的意爾康、奧康等具有其自身品牌的製鞋企業走向海外市場,哈杉的低價鞋漸漸失去吸引力。哈杉的產品滯銷,市場份額漸漸縮小,企業陷入危機。我國中小企業大多數屬於以半機械化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企業投入技術開發的經費約佔全國研究經費的40%,遠遠低於發達國家70%的水平。產品技術科技含量低、技術創新能力差、產品技術容易被模仿是中小企業普遍的缺點。同時,我國中小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屬於防守型,目的多是轉移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因此企業在對外投資時,缺乏品牌意識,不具備核心競爭力。低價取勝的經營模式也導致了市場所在國、地區的反傾銷行為,使得許多產品的海外市場喪失殆盡。 
  2.3 缺少具有國家化經營能力的人才,企業管理水平低、缺乏戰略眼光 
  2005年,哈杉生產的鞋大部分滯留在奈及利亞的倉庫中,經過調查發現並不是奈及利亞沒有自我消化的能力,問題出在管理層。哈杉的管理層自信可以處理好與當地合作者的高管之間的關係,而事實上哈杉管理層在與多家零售商簽訂合同時存在爭論,簽訂合同後,零售商故意減少該企業產品的上架率。我國中小企業的投資策略主要是國內員工的海外經營。目前中小企業對外投資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沒有完成海外投資的當地化,大部分的投資是簡單的將國內員工轉移到海外。中小企業人員國際化素質普遍不高,尤其是在國際營銷、國際標準規範、國際投資等一些對外投資的關鍵條件方面,企業缺乏優秀人才。這恰恰與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須有通曉國際慣例、熟悉國際市場規律及國際貿易法則的管理經驗豐富、善於把握國際市場動向的複合型經營管理人才的要求相違背。中小企業依靠管理人員的市場經驗和直覺把握市場,因而容易作出不科學的決策,難以形成自己的國際化營銷模式和建立穩定的消費群體,更難以與其它國際經濟實體進行競爭。 
  2.4 市場資訊反映不暢,資訊反映機制缺失 
  中小企業的海外投資在與東道國企業展開競爭時,往往由於資訊的不對稱,在競爭中處於劣勢,這加劇了決策風險以及經營風險。企業在對外投資中若購銷渠道不暢,則易將企業帶入絕境,增加企業的破產成本、減少企業的經營收益。哈杉在奈及利亞建廠的初期,為了降低市場調研的成本,企業主要依靠上游和下游合作者來了解市場狀況。依靠二手資訊來了解市場,使哈杉只能掌握滯後的資訊,企業多次錯失快速進行產品調整的時機。企業對外投資是一個長久持續的過程,中小企業必須全程進行監督,快速洞悉國際市場,充分預測市場變化。而我國中小企業沒有實現企業的資訊化,未建立資訊反應系統,國際市場資訊收集比較滯後,資訊資料的處理和反饋功能比較弱,缺乏對國際市場全面、動態的瞭解。一方面,讓企業難以及時掌握對市場所反映的資訊,失去對市場潛在發展機會的把握,阻礙了自身的國際化程序,另一方面也可能讓企業錯失退出市場的時機,尤其是在投資專案出現虧損時,不能及時進行商業止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