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歸屬感角度談大學生責任感重要性論文

  大學生群體是社會中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優勢的群體,他們所處的位置一端連線著理論最前沿的創作地——高校,另一端連線著就業崗位,是能直接把理論運用於實踐對社會產生實質性影響的主體。同時,大學生群體絕大多數是成年人,他們的思想、行動對社會的影響都是直接的和實在的。大學生社會責任的承擔關係著自身的成長,關係著社會發展的興衰。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從歸屬感角度談大學生責任感重要性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從歸屬感角度談大學生責任感重要性全文如下:

  摘 要:責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已經成為當下高校教育探索的新課題,責任心、責任感已成為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責任感的缺乏歸根到底是缺乏歸屬感,從歸屬感的角度看大學生責任感的重要性。文章從大學生責任感的重要性,中國高校當下責任教育的現狀,缺乏歸屬感和責任感的根源,以及中美責任教育的比較,號召大學生強化歸屬感提升責任感等幾方面進行分析,同時就責任感缺失的根源進行了剖析,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建議,對今後的責任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歸屬感 大學生 責任感

  責任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包括國家、社會、集體、家庭和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是一種心理,而歸屬感則是在國家、社會、集體、家庭中找到的存在感,有歸屬感的一般就是有責任感的,責任感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可能會轉化為對某樣東西的歸屬感。歸屬感分對人、對事、對家庭、對自然的歸屬感。歸屬感和責任感的建立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尤其對於當下的大學生群體來說,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在高校受教育過程中,努力強化自身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已刻不容緩。做為大學生人人都應該樹立“天下興亡,我有責”的意識。

  一、強化大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責任感的重要性

  ***一***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基本已經形成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是非黑白的判斷能力,但是懂得卻不一定能做到。即存在嚴重的“行動障礙”,眼到、心到、手不到,例如在大學校園看到別人亂丟垃圾,大多數人看到,下意識會覺得這種行為是不對的,但是,一方面不會去制止,另一方面也不會認為自己和這件事有關係。原因就是,心裡始終沒把維護校園環境當成自己的事,沒有把自己當成校園一份子,這樣就導致既沒有歸屬感,也毫無維護意識,自然而然就喪失責任心這就是對學校缺乏責任感。如果說這個垃圾丟在他的所有權範圍,他的家或者或他的私人領地,那可想而知,肯定毫不猶豫地去制止。以小見大,大學生責任感往往是體現在細枝末節的小事。

  ***二***大學生責任教育的迫切性

  林肯曾經說過,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有信心,別人能承擔的責任我也肯定能承擔,別人承擔不了的責任我也能承擔,只有這樣你才能激勵自己、磨練自己,不僅能獲得更多的知識,也能提升境界。社會責任意識作為人的核心素質之一,在人的素質諸要素中承擔著載體與依託的作用。通過履行社會責任體現人生價值,促進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各方面素質的提高,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可見學校教育更應該關注人的內心、精神世界的豐富和發展,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刻不容緩。責任感是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的一劑強心針,大學生的責任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作為當今時代先鋒,大學生想要高尚,想要偉大,想要功成名就之前,最基本的要做的就是強化自己的歸屬感樹立責任感,對學校、對社會。以學校之任為己任,以天下之任為己任。

  ***三***大學生責任教育的前瞻性

  對於大學生的責任教育不能以眼前利益為準,責任教育工作要想做的成功必須要有前瞻性。高校教育過程中要主動地號召大學生對社會和學校以及個人發展負責,引導他們擁有理性自覺。不是要做去做,是我想去做。大學生能夠把自己當成社會一份子,當成學校的一員,遇到問題能夠主動地、自覺地、心甘情願的去負責任,這樣責任教育就做到位了。用責任心去面對生命,能夠負責是人的最關鍵的本質,而對大學生責任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大學生將這種本質昇華到思維再到實際行動。

  二、我國高校大學生責任教育發展現狀

  我國高等教育縱觀近百年來的發展概況,逐漸的從單一向多種結構演化,同時也在不斷進行改革與完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受到高校自身責任感教育發展水平、社會變革狀況及家庭、學校相關教育等多重複雜要素的影響限制,大學生目前總體呈現出重視理想、輕視行動,重視功利、輕視倫理,重視個人、輕視集體,重視物質、輕視精神等責任弱化傾向。就這些問題,總體上來說,責任意識有待提升。

  ***一***家庭責任意識不強

  父母辛苦工作為子女創造更好地生活,但並不是每個父母都能成為“富一代,官一代”,某些大學生不僅不感恩父母的辛勞,而且帶著怨憤的心態,和同學攀比物質享受,甚至存在有的大學生要求父母一次性給自己配齊某品牌的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否則不去讀書來威脅父母,衍生了所謂的“拼爹”、“拼媽”等現象,這部分大學生過分注重個人感受,忽略家庭實際承受能力,缺乏家庭歸屬感和責任感。

  ***二***愛情、婚姻責任觀念比較混亂

  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談戀愛,戀愛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問題,如觀點不合引發的爭吵,感情出現第三者等問題,當矛盾激化的時候,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時候,就可能因為衝動發生一些傷害事件,如某大學的一名女生,因為感情問題上吊身亡,某男生因為表白失敗基於報復心理就用濃硫酸將對方毀容等,大學生因為愛情引發的惡性事件造成了極其壞的社會影響,校園愛情本該是美好而單純的,責任心的缺乏才會導致這種行為,對伴侶,對父母,對家庭都應該具有一份責任心,遇事換個角度,也許悲劇就不會上演。

  ***三***職業責任認識比較模糊

  實施高等教育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徑,高等教育是作為學生在學校和社會之間做的銜接,從而能使大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獲得符合個人理想的工作。目前多數高校都正在開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就業、擇業,很多大學生畢業都覺得很迷茫不知道做什麼,不知道自己會什麼,即使找到工作,一旦工作中出現問題,想到的是推卸責任,而不是解決問題,存在職業責任認識模糊現象。

  ***四***他人責任和集體責任觀念淡化

  高校作為社會服務型組織,也可看做是微型社會,也存在各種競爭,學生彼此之間是同學,是夥伴,也是競爭對手,當受到社會多樣化和利益多元化影響的時候,多數人的價值取向開始從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傾斜,注重個人私利追求,忽略群體利益,對學校和社會缺乏歸屬感,過分撇清個人與他人關係,最典型的是,大學生就業的首選就是去一線大城市,西部和偏遠地區少有人問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靠大家,不是某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共同努力,每個大學生都應該把這種對國家,對集體的責任感放在心中,強化自身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