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作者結構的統計分析研究論文

  學術寫作的理論研究表明: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形態,是衡量研究者學術造詣及水平高低的最重要、最公正、最客觀的尺度。毋庸置疑,學術論文的寫作越來越受到廣大學者的重視,對這種特定的書面語篇的研究也已經展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學術論文作者結構的統計分析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學術論文作者結構的統計分析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學術水平和科學研究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實現二者之間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而作者在實現這個轉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對中美兩國論文作者結構進行抽樣調查,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國家經濟實力發達的美國的作者結構較為合理,學歷層次明顯高於經濟實力稍微落後的中國,且學術水平高於後者。最後,針對我國學術現狀和存在問題,就如何搞好我國學術工作、提高學術質量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作者結構;學術水平;國家經濟實力;統計分析

  一、研究背景

  科技發展到今天,必然是在繼承、借鑑和積累的基礎上得到揭示和發展的。科研人員的創新與發展是以論文的形式來表現,而論文質量的好壞代表著學術水平的高低,反過來學術水平也將影響科學研究。因此,學術水平和科學研究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在中國,學術質量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研究表明,國家經濟實力與該國的科研水平密切相關,科研水平受學術水平的影響。國家要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推動科技進步的,正是科研人員,即學術界的作者。論文作者,作為從科研能力到學術水平轉變的重要角色,其結構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能否順利完成這個轉變。所謂作者結構,是指學歷和職稱等評價作者能力的相關指標。雖然學歷和職稱不是一個人工作能力、科研水平的全部反映,但對於評價作者能力來說,是直觀而且較為客觀的指標。目前,關於中國作者群研究引起了廣泛的興趣[1-3],該類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範圍內,其目的是為搞好期刊工作、提高期刊質量。同時,關於學術水平問題,僅停留在定性評論階段[4,5],沒能從定量角度研究現狀和問題的成因。

  本文從研究作者結構入手,探詢該結構對學術水平的影響,在資料統計的基礎上,揭示我國學術現狀及其存在問題。根據經濟實力不同,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種型別,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作為對比,選取經濟實力發達的美國作為發達國家的代表。通過對中美兩國學術期刊的作者群進行抽樣調查,統計出兩國作者結構情形和各自特徵。對兩國作者結構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得出結論:作者結構與國家經濟實力存在依存關係。文中最後,針對揭示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試圖為搞好學術工作、提高學術質量提供建設性啟發。

  二、作者結構統計資料

  在對學術作者群進行抽樣調查時,採用分類抽樣法***又稱分層抽樣法***,即把總體按一定標準先行分類或分層,然後按類層抽取一定數目的物件。此法比單純隨機抽樣法的代表性要強。根據分類抽樣法,首先進行作者群分類處理,根據學科類別,將作者群主要分為理工農醫和文史經濟兩大類;其次,由於作者通過期刊發表文章,在對作者群統計時,要通過調查期刊獲得資料,因此將期刊按照級別劃分為重點和普通兩類。所謂期刊級別,是按期刊在國際上影響程度區分,本文依據是否為國際上發行,將調查期刊分為國際期刊和國內期刊兩種級別。

  根據上述分類,分別對2000年和2005年的學術期刊調查,以獲取兩國作者群結構的資料。針對每類作者群,各選取10種學術期刊,統計兩國作者發表文章數量和作者結構。資料來源於圖書館藏書和網路資源,隨機抽取各類期刊論文作為樣本。調查時,將學歷分為博士、博士研究生和其他三類,其中其他類別主要由碩士學歷構成。雖然在讀的博士研究生尚未獲得博士學位,應歸屬碩士學歷,但由於其數量眾多,所以將其單獨列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進行統計。職稱包括教授、副教授和其他三類,其中其他包括講師***相當於國外助理教授***、工程師和尚未取得職稱的在讀研究生。對樣本資料整理,以各類期刊統計篇數作為權重,將各年份不同種類期刊作者構成進行加權平均,得出如下資料***以下資料中作者是指第一作者***。

  ***一***美國學術作者群結構

  根據表1對美國作者群進行抽樣調查,統計出作者結構在表2.2中列出。在統計美國作者群時,發現許多國外學者***包括中國***,在美國求學、工作,並得到美國資金支援,其發表論文歸屬於美國,因此把該類作者歸類在美國作者群中。

  1.美國作者群抽樣調查表

  2.美國作者構成表

  ***二***中國學術作者群結構

  對中國作者進行抽樣調查時,在資料處理上,將未註明學歷、職稱為教授的作者都假定為博士學歷。因為歷史原因,最初中國沒有實行學歷制度,因此職稱為教授的作者,其學歷已達博士水平。

  3.中國作者群抽樣調查表

  通過統計分析,得到作者構成如表2.4所示:

  4.中國作者構成表

  三、統計結果分析研究

  ***一***美國學術作者構成特徵

  通過抽樣調查,發現美國作者構成有以下幾個特徵:

  ***1***作者學歷層次高:統計資料顯示,美國作者構成中,91.74%的作者已經獲得博士學歷,在讀博士生髮表論文情況較少,僅佔6.54%。

  ***2***作者來源廣:在對美國作者群進行調查時,發現作者來源廣泛,且來自於該領域落後的國家,到較為領先的美國求學,並工作在美國。

  ***3***跨國合作情形多:除了對第一作者情況統計,對第二作者情形也給予關注。發現跨國合作情形較多,一篇文章的作者可以來自於不同國家。而且合作大多在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之間進行。

  ***二***中國學術作者構成特徵

  中國作者構成特徵如下:

  ***1***作者學歷構成分散:作者學歷構成三分秋色,博士學歷稍佔優勢,其次是博士生群體,從2000年到2005年增幅較大。

  ***2***合作情形特殊:教授之間合作極少,多數合作出現在學生和導師之間;跨國合作情形較少,基本上都出現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時,中國作者常和國外學者合作。

  ***3***作者流失現象嚴重:在對美國作者進行統計時,發現有許多中國籍作者,為美國做貢獻,此類作者所佔比例不容忽視。

  ***4***部分領域國際領先:在對部分國際期刊調查時,發現中國在理工類較為領先,如模糊控制等領域,在該領域的國際期刊中,中國作者發表論文佔據比例較高,作者群層次明顯高於其他類別作者群。

  ***三***兩國作者結構比較分析

  把表2.2和2.4中的加權平均資料用柱形圖3.1中,從圖中可以直觀的看出兩國作者結構的比較。從圖中和以上兩國作者結構特徵可以看出:

  圖1中美兩國作者結構圖

  ***1***美國作者的學歷水平遠高於中國。美國學術作者基本上已獲得博士學歷,然後才進入研究階段,其作出學術性論文,具有較高質量。而在中國,在讀的博士研究生逐漸成為論文作者的一支主力軍,要在讀書期間完成理論學習、試驗和論文創新,時間顯得較為緊張,同時,中國高校要求完成論文發表任務後才可獲得博士學歷,因此論文數量上去了,質量卻值得置疑。

  ***2***美國論文作者職稱稍高於中國。美國作者結構中,教授比例稍高於中國。在對第一作者結構調查時,對合作者構成也予以關注,發現美國合作者職稱也較高。

  ***3***中美兩國論文合作情形類似。雖然圖中顯示,兩國合作情形不分伯仲,但是對資料研究分析發現,中國學術論文基本上是由博士生導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影響了文章內容的豐富度。美國學術論文大多由本領域內的教授合作完成,且不同國家之間也進行合作,拓寬了論文思路,豐富文章內容,同時提高論文質量。

  ***4***美國作者群來源廣泛,尤其是在美國領先的領域內,彙集了世界各國學者。而中國作者群來源過於狹窄,基本上很難看到國外作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從這一個層面上,就可以看出美國學術水平明顯高於中國。

  ***5***中國論文數量統計資料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發表論文篇數平均增幅為56.63%,遠高於美國的13.27%,幅度比為4.27:1。有資料表明,這5年間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66.53%,美國增加幅度為29.45%,幅度比為2.26。根據學術水平高低受國家經濟實力影響這個觀點來看,中國雖然發表論文數量較多,增長幅度比高於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比,但是論文質量卻沒有同比例增長。

  ***6***中國作者構成以博士研究生為主,有關科技人才成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生階段不僅培養和提高了青年科技人員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其研究經歷和工作積累,也使其更具有自信心和獨立科研能力,研究方向和目的更加明確。因此,在中國未來的發展中,博士生將擔負起國家科學研究的重任,經過學生時代的積累和鍛鍊,必將推動學術和經濟加速前進。

  四、啟發與建議

  根據統計調查結果和分析研究表明,中國學術作者結構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由此影響學術水平難以到達高層次。為此,針對以上學術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建議,為提高我國學術水平提供建設性啟發:

  ***1***鼓勵跨學科合作。比如新近湧現出的金融數學和金融物理學,就是融合數學、物理學知識於金融學,因為學科之間是相通的,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不是單一領域的,一般都是跨領域的研究學者。博採眾長,才能有所進步。

  ***2***完善研究生教育制度。學術論文創作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反覆的過程,因此需要較長時間的反覆,如果一定要求博士生在完成論文創作任務後才能獲取學歷,就要面臨研究生為畢業而做文章的質量風險。

  ***3***規範學術論文內容。論文者,學術之重要載體。為提高學術水平,必要規範論文內容。要追求論文內容新穎、觀點鮮明,堅決杜絕抄襲現象。

  ***4***控制雜誌論文數量。盲目追求數量增加,實際上是建立在犧牲質量的基礎上。雖然中國論文作者數量增加,但是該作者群質量有待於提高。只有發表精品論文,才對學術水平有促進作用,進而推動經濟發展。

  目前,關於如何提高我國學術水平引發了眾多學者的討論和研究。在這裡,筆者在對作者結構統計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揭示出的問題,提出一些淺薄建議,以拋磚引玉。

  以上建議的提出只是針對資料分析揭示的問題,此外,透過表面現象,發現目前我國學術界存在嚴重危機:***1***在國際期刊論文中,中國作者結構較為合理,基本上和美國一致,這就說明中國作者重視用外文寫、在國外發表的文章,那些較好的研究成果紛紛向外輸出,讀者或受益者多為外國人。中國出版業地位受到重大沖擊,學術界驟然出現信心危機。長此以往,中文的地位在學術界亦將自動消失,因為舉國學者都以英文為學術語言,而13億人口用的中文只是“方言俚語”,難登大雅之堂。

  ***2***近年來,研究生擴招速度驚人。從1999年高校連續擴招以來,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招生規模年遞增的速度是平均26.9%。大規模的研究生擴招,其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培養出來的研究生質量下降。而研究生作為未來科研人員的基礎力量,其質量下降意味著科研水平將受到衝擊,同時影響學術水平難以達到較高層次。

  ***3***在對中國國內期刊中作者群結構調查時,發現有些作者重複出現頻率較高,或作為第一作者,或作為第二作者,這不排除其在該領域具有權威地位和研究成果比較突出等可能。但是存在的問題是,國內有些期刊對文章進行審查時,對該領域權威作者的文章較為推崇,而對新鮮面孔的論文比較排斥,這樣就形成一個期刊一個作者圈,圈內作者發表文章較容易,圈外作者想衝進圈內需要加倍努力。這種不良現象影響了出版業的健康發展,同時把高質量文章推向國際期刊,阻礙中國學術水平的快速提高。

  這些現象的存在嚴重影響了我國學術質量和科技發展,當然,這也是中國現代化程序中必經階段。由於歷史原因,我國學術界起步較晚,存在問題是必然的。只有正視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找出對策、加以改正,才能提高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進而推動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美鶯,從作者結構變化談高校學報改革[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4,6:657-649.

  [2]劉慶文.研究生――科技期刊值得關注的作者群[J].編輯學報,2004,1:54-55.

  [3]楊志清.我國科技論文作者群統計分析.中國資訊導報,2003,5:8-11.

  [4]李大鵬,劉雲.美國研究生培養的資助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9:86-89.

  [5]張意忠,開展學術批評,提高學術水平[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6,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