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關於愛國的思修論文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儘管飽受磨難卻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與中華民族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密不可分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懷》

  摘 要: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是重要的德育內容。分析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讓學生正確認識愛國主義的內涵,並在教學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規範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才能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實處。

  關鍵詞:愛國主義;與時俱進;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4-0147-02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5000多年來,中華民族儘管飽受磨難卻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是與中華民族深厚持久的愛國主義傳統密不可分的。曾說過,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恆主題,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學生心中牢牢紮根。中小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生力軍,是蓬勃發展的新生力量,只有在愛國主義陽光雨露的滋潤下,才能茁壯成長,健康向上。

  一、教學中遭遇幾大問題

  儘管從上到下,一直都在講愛國主義教育,但落實到我們的中小學教學中,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課程標準”“窄化”到少數學科

  新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檔案,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2015年小學語文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如此明確地提出愛國主義,為愛國主義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保障。但除此之外,僅有政治和歷史在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觀點,其他各學科都少有涉及。

  ***二***實施環節“膚淺化”

  思想品德的四大要素為知、情、意、行。知為道德認知,即理解和掌握某種道德規範及其意義。情,即道德感情,即人們對社會思想和人們行為的情緒態度。意,即道德意志,指人們為了實現某種道德行為而做出的自覺努力。行,指道德行為,是人們對社會、他人的行為做出的行為上的反應,是知和情的外部表現。一般來說,知是基礎,而行是關鍵。然而,在教學中,我們往往重“知”和“情”,而忽視“行”。尤其是“知”,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中小學教學也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從課本上讀到很多關於愛國主義的故事,很多愛國主義的影片,但卻落實不到行動上,似乎愛國主義就是課本上的,高大上的,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很遠。

  ***三***教學地位“邊緣化”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一直傳唱不朽。在這個學校教育追求成績,“衡中模式”被奉為神話的時代,除了各學科學習外,其他似乎一切都被請到了旁聽席。愛國主義教育因為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的教育,沒有任何考核機制,在學校的地位更是遭遇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

  ***四***學校教學“形式化”

  中小學校每年都會在一些重要節日舉行學雷鋒活動、祭掃烈士陵園、觀看愛國主義影片等活動,形式多樣,熱熱鬧鬧。但是其效果如何呢?很多情況下,學生不懂得這些節日的深刻內涵,因此,活動形式雖然多樣,內容也很豐富,學生也很忙,但卻一直在“為了活動而活動”,活動只是形式,但活動的效果似乎只止於這些形式,並未深入學生的內心,未昇華為學生的內心情感,從而影響其行為。

  二、愛國主義教育實施建議

  那到底該怎樣在中小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呢?怎麼讓愛國主義的思想如春風化雨一般滋潤到學生心田呢?

  ***一***理解愛國主義的深刻內涵

  我認為,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明白“愛國主義”的內涵。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援的態度,是個人所應該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革命先烈為祖國拋頭顱、灑熱血是愛國主義,科學家為祖國兢兢業業、埋頭鑽研是愛國主義,工人們為祖國堅守崗位、吃苦耐勞是愛國主義。現階段,愛國主義的基本要求為:***1***愛祖國的大好河山;***2***愛自己的骨肉同胞;***3***愛祖國的燦爛文化;***4***愛自己的國家。在中小學教學中,也要從這幾個要求入手,變寬泛的口頭的“愛國主義”,為行動上的對祖國河山、身邊同胞、燦爛文化、國旗國徽等的熱愛與保護。將大的空的目標切分、細化、具體化到生活的細節中,讓學生感受愛國主義情感的偉大與美好,瞭解愛國主義就在身邊,就在舉手投足間。

  另外,還要明白愛國主義教育不等於仇恨教育。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知國情、明國史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給學生引入一些歷史事實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尤其是中國近百年的屈辱的近代史,“東亞病夫”“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圓明園被洗劫”“南京大屠殺”等,都可以讓學生明白“落後就要捱打”這個道理,從而激發學生愛國的鬥志和激情,幫助學生樹立“為祖國富強繁榮而學習”的崇高理想。但教師不能引導學生咒罵、仇恨敵對國家,發一些過激言論,更不能有過激行為。對於網路流行的很多過激帖子,不要盲目相信、傳播,要理性愛國。

  ***二***開展與時俱進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講愛國主義就是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邱少雲忍受烈火焚燒等故事,對於學生來說,缺少新意,容易引起學生反感,甚至出現有人在網上公開侮辱革命英雄的惡劣事件。革命英雄的事蹟確實激勵人心,但教育不當,反倒容易收到不好甚至相反的效果。

  2016年,教育部下發檔案,要求各級各類學校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著力運用微博、微信等網路新媒體,創新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途徑,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有著鮮活的生命力,不是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的填鴨式教育、呆板式教育,愛國主義也應搭上時代的列車,駕著時代的春風,走進學生的生活。在微信、微博等網路新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愛國主義的方式和途徑也應“微”起來,生動起來。如在微信、微博中開展熱點討論、網路投票、觀點大辯論等,用鮮活生動的形式,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傳播正能量,將愛國主義教育更好地落到實處。

  ***三***開展國學課程,弘揚傳統文化

  愛國主義包含了這樣的態度:對祖國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強烈希望保留祖國的特色和文化基礎。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的腦子裡,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1.國學的學習要結合歷史故事進行。文化是國家的基礎,國學是我國文化的精髓,開展國學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得到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如今,很多中小學都開設了關於古詩文誦讀的校本課程,這可以讓國學更好地落到實處。但是形式有些單一,只是讓學生死記硬背,然後以考級的形式進行結業考查,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興趣。我認為,國學的學習要結合歷史故事,將枯燥難懂的古詩詞名句與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相結合,讓學生在欣賞故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從而記住古詩詞名句。

  2.挖掘語言文字背後的構成故事。要重視祖國的語言文字。《最後一課》中說:“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文字是語言的書面形式,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文字有著豐富的表意功能。每一個字背後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挖掘漢字的構成故事,比單純地寫一百遍效果要好得多。因為理解,所以熱愛,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自然也熱愛自己的祖國。

  3.各種傳統課程進校園。很多學校已經開設了京劇、象棋等傳統文化課程,讓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腳步邁得更加強勁。但也存在著缺少系統性的特點。傳統文化的學習應成為學校的一項重要課程,不能只涉及一個年級或者一門課程,學完沒有續接。學校應根據各年級的特點,設定一個階梯性、系統性的傳統文化課程,並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內部互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學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激發其內心對祖國偉大文化的認同與讚賞,才更容易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力。

  ***四***規範學生行為,將愛國主義落到實處

  很多學生都覺得愛國主義是遙不可及的事,那些為祖國犧牲生命、研究宇宙飛船的人才配愛國,而自己沒有機會愛國。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要在學生的日常行為中進行規範,讓學生明白愛國就在身邊,就體現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每週一升國旗,態度莊嚴、嚴肅、守紀律,唱國歌聲音洪亮、感情真摯,是愛國。每天認真學習,完成作業,學好文化,寫好祖國文字,是愛國。不隨地扔垃圾,不隨地吐痰,愛護學校和其他公共場所的乾淨整潔,是愛國。見到師長、朋友,積極主動打招呼,熱情有禮來對話,是愛國。出去旅遊,不亂塗亂畫,不亂騎雕像,尊重文化古蹟,是愛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做好日常行為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最實際最具體的愛國。

  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光榮的事業,任重而道遠。中小學生生機蓬勃、積極向上,必能在學校的正確引導下,感受到祖國的偉大,激發起愛國的情緒,用旺盛的鬥志學習文化知識,積極為投身祖國的建設拼搏奮進。

  參考文獻:

  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A].新華網,2015-12-30.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