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單親家庭學生孤獨心理傾向的輔導措施探討論文

  “孤獨症”一詞隨著城市生活的發展,變得越來越為人熟悉,但是對孤獨症的認識,人們可能還存在誤區。真正的孤獨症,也稱為自閉症,在我國已被醫學和教育界確認為一種精神殘疾,是先天就具有的疾病。而通常我們所說的“老年孤獨症”、“白領孤獨症”,其實和自閉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它們所指的都是因孤獨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症。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減緩單親家庭學生孤獨心理傾向的輔導措施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減緩單親家庭學生孤獨心理傾向的輔導措施探討全文如下:

  一、單親家庭概述

  對於單親家庭這個概念的界定還沒有形成完全統一的認識,從教育功能這個角度,本人比較認同劉鴻雁的觀點:只有父母一方與其年齡不足18週歲的、未婚的、獨立生活能力不具備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這個概念的界定應該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①家庭成員中只有母子***女***或父子***女***兩種關係中的一種,不能都有也不能都沒有;②家庭中的子女必須是不滿18週歲的未成年人;③家庭中的子女處於未婚狀態且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需要從各個方面被照顧。

  二、減緩單親家庭學生孤獨心理傾向的輔導措施

  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是將孤獨感作為一個複雜的維度加以理解的,並且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體驗到。孤獨感會造成兒童相當大的痛苦,尤其在青少年時期這種孤獨體驗與抑鬱和被遺棄感相聯絡,使兒童找不到社會歸屬感,並導致自尊下降。深度的孤獨感,會導致人們無法忍受的痛苦,以至於可能會轉變為心理疾病,降低心理健康水平,穩定的孤獨感模式,會嚴重威脅到個體的心理健康。

  正確的評價自己與他人、克服自卑心理,掌握一定的社會交往技巧,提供社會支援、建立有關救助單親家庭的社會保障機制有助於減緩孤獨傾向。

  1、正確的評價自己與他人,克服自卑心理

  對於使職校單親家庭學生產生孤獨傾向的內向性格,我們只能選擇接受;而對於職校單親家庭學生由於不恰當的自我評價和歸因偏差而引起的孤獨傾向,如果能夠“正確的評價自己與他人,克服自卑心理”將起到減緩的作用。職校單親家庭學生要看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既承認和接受現實的自己在思想觀念、性格品質、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又充分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充分肯定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己的優越感,增強自信心。人與人是不可相比的,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從而悅納自己。人人都是既一樣又不一樣,一個人只要自信一點,就會鑽了出自織的繭,從而克服自卑心理。

  2、掌握一定的社會交往技巧

  .首先要消除偏見和刻板印象並增加與他人之間平等的直接的接觸。偏見是造成孤獨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偏見的認知成分往往建立在一種不平等、間接的接觸上。由於不平等的、間接的接觸通常導致雙方之間膚淺、表面、片面的認識和偏見。因此,多直接接觸是消除誤會和偏見的有效途徑。在交往與直接接觸中,首先要以客觀地承認、理解人的個性為前提。應該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興趣、愛好、性格、觀念等各方面各有其特點,不要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


單親家庭學生孤獨心理傾向
 

  既然人的個性存在客觀的自然的差異,加之其它各種現實因素,在與人交往和直接接觸中,產生矛盾糾紛甚至誤會、偏見是必然的,學會寬容就顯得很必要。寬容可以減少矛盾糾紛,化解、消除誤會及偏見,增進友誼,擴大交際,改善人際關係,提升人生品位和境界。學會尊重他人,在人際交往中,彼此應相互尊重,學會尊重他人,以坦城、開放的心態與人交往,這是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多與外界交流。獨自生活並不意味著與世隔絕,雖然客觀上與外界交流造成困難,但依然可以通過某些方式達到交流的目的。如當你感到孤獨時,可翻翻舊日的通訊錄,看看你的影集,也可給某位久未聯絡的朋友寫信。當然與朋友的交往和聯絡,不應該只是在你感到孤獨時,要知道,別人也和你一樣,需要並能體會到友誼的溫暖。

  再次要“忘我”地與人交往。與人們相處時感到的孤獨,有時會超過一個人獨處時的十倍。這是因為你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例如,你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地方,由於你無法與周圍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情感中,所以,你在他人熱烈的氣氛中會感到倍加孤獨。因此,在與他人相處時,無論是什麼樣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並設法為他人做點什麼,你應該懂得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會溫暖你自己。

  最後要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許多活動是充滿了樂趣的。只要你能夠充分領略它們的美妙之處,就會消除孤獨,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願與別人傾訴時,常常會跑到江邊或空曠的田野,讓大自然的清風盡情地吹拂,心情就會逐漸開朗起來。

  3、提供社會支援,建立有關救助單親家庭的社會保障機制

  針對職校單親家庭學生特殊的家庭生長環境,建議社會各界提供相關的社會支援並建立有關救助單親家庭的社會保障機制以減緩孤獨傾向。

  為職校學生提供社會支援,目的就是儘量減少消除與職校學生有關的各種不良的環境因素,為職校單親家庭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的情感和人際的支援。孤獨感並不只侷限於職校單親家庭學生與同伴的交往,而是反映了更廣闊的社交世界,包括家庭、學校和朋友等方面。同時注意培養職校單親家庭學生對社會支援的感受能力,只有職校學生感覺到了較多的社會支援,他們的自信就會提高,孤獨感水平就會下降。

  職校單親家庭中大部分屬於貧困群體,建立有關救助單親家庭的社會保障機制,以便更好地發揮社會救助機制的作用,減緩孤獨傾向,維護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