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結業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著嚴重問題並呈上升趨勢 ,因此強調必須結合素質教育和當前正在開展著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首先建立健全這一工作機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摘要:大學生作為一個在社會上備受關注的群體,心理波動十分顯著,大學生患有心理疾病或在心理上存在問題的人佔有一定的比例。本文查閱參考了大量的文獻資料,試論體育鍛煉對緩解心理壓力正確解決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對大學生加強體育鍛煉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大學生作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群體,心理波動是顯著的,對各種應激的承受能力也處於逐漸發展過程之中,在面對各種緊張生活事件時,很容易出現各種不良的應激反映,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據有關調查顯示,患有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礙的,在大學生群體中佔有比較大的比例。所以,我們應該努力改變這種狀況,通過體育鍛煉,促進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1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1心理素質不穩定

  大學生的年齡處於親少年和成人之間,遇事的情緒波動較大,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內心的波動大,對很小的刺激容易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一時會極其消沉,一時又會因為有希望而忘乎所以。對事物的認識有時看不透,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理解片面、偏激,甚至“鑽牛角”,想不通。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常常不成熟,容易走極端。心理素質的不穩定,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1.2對大學校園生活的不適應

  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由於省份不同,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家境因素,氣候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再加之有不少大學生在家時過於依賴父母的照料、愛、生活起居、獨立生活的能力極差,當進入大學後,大學生就要面對全新的生活環境,全新的生活方式,學習的自覺性等等,完全需要依賴自己獨立完成,有些學生無所適從,不知所措,這就必然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和不安,如不能正確面對現實的差異,不能從困境中走出來,那麼隨著挫折感的增強,不良情緒的上升,長期下去必然會造成心理障礙。

  1.3家庭貧富差異帶來的不健康心理

  大學生有著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家庭的收入也不同,入學前,適應了家庭的生活狀況,衣食住行都由父母操心,一心投入學習,進入大學後,同學的朝夕相處,生活水平明顯拉開了距離,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有些能正確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學校的勤工儉學,減輕由於家庭收入低帶來的困惑;而有些學生卻不以為然,盲目攀比,當對願望無能為力時,不良心理膨脹,壓抑之下產生嫉妒、自卑、缺乏自信心、思想不通,甚至有些學生為了達到目的,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正因為這種不正確的思維觀念,是一些大學生迷失了方向。

  1.4人際交往的障礙

  人際交往對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由於大學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會複雜性,一些學生在交往中遭受挫折,如處理不當,會產生相互間的猜疑、冷漠、敵對,隨之而來的是緊張感、壓抑感、孤獨感與不安全感,其內心非常苦惱,精神很不愉快,這種痛苦複雜的心理狀態達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各種不同的心理障礙。

  1.5戀愛造成的不良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今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戀愛現象非常普遍。大學生的心理並不穩定,不完全成熟,在戀愛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有不順利的時候,也有失敗的時候,當出現挫折時缺乏處理情感糾葛的能力,一度陷入悲觀的漩渦,不可自拔,自尊心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是絕望。不能正確對待失戀,心理上的創傷就易導致心理異常。

  2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和作用

  2.1體育鍛煉可以提高智力功能

  智力功能受非智力影響大。智力功能是指個人在認識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分析能力。非智力功能指人在認知事物,掌握知識過程中的興趣、情感、性格等心理活動。由於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腦力勞動的強度大,通過體育鍛煉,加強呼吸、血液迴圈和神經細胞興奮與抑制的交替,培養學生的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穩定的情緒、廣泛的興趣,提高反應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減緩疲勞,是大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2.2健康的身體是為良好的心理狀態打好基礎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和保證,若大學生患有某些生理疾病或生理機能低下,這時他的生活以及學生會帶來負面影響。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生理功能,改善機體健康水平,從而預防和消除某些生理疾病。

  2.3體育鍛煉可以緩解心理壓力

  人體受到某種壓力時,在大腦裡形成一個強刺激,從而引起一個興奮灶,使人陷進痛苦。如果這時候去從事體育運動,就可以轉移大腦皮層中的興奮中心,運動中樞的興奮就會抑制痛苦中樞的興奮性,這時候往往只注意身體的運動,而把煩惱拋到腦後,起到了轉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於大腦活動的調節,從根本上緩解壓力。

  2.4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大學生的情緒

  情緒是以主體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形式,它由客觀事物與人們的需要的關係所決定。體育鍛煉蘊藏著許多刺激,例如:競爭、冒險、成功與失敗等等,這些都會相應地引起主體情緒的體驗,這是體育鍛煉本身的特點決定的,也是體育鍛煉的魅力所在,體育鍛煉對情緒狀態的改善常用於檢查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指標。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情緒狀態的改善具有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應,短期效應產生於活動過程中和活動的結束,能給人帶來舒適和流暢的感覺。由此產生對運動的直接興趣和享受,轉變為長期效應,許多學生能堅持不懈的進行鍛鍊。

  2.5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和良好的適應能力

  積極進取、勇於拼搏的競爭精神,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必備素質之一。體育鍛煉作為一種具有豐富強烈的情緒體驗活動,是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堅強意志,獲得奮發進取精神的有效手段。運動過程總是帶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通過老師的指導、同學相互間的鼓勵和自身的努力,而完成了動作,且不斷地成功和超越,獲得了奮進向上的積極情緒體驗,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堅強意志。室外環境下的體育運動,要經歷風吹日晒,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參與者必須具備頑強的毅力,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利於提高學生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

  2.6體育鍛煉可以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

  統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誌之一。體育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作用:①學生正處於發育的敏感生理期,通過體育不失時機地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練就強壯的體魄,為其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②學生的性格、氣質、能力、價值觀、道德觀處於幼稚待發展階段,可塑造性很強,而體育過程模擬社會的特點,對人格的形成發揮直接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確的人生觀和信念的支配下,樹立遠大的理想,使思想認識、行為相一致。體育運動能磨練人的性格,使人變得堅強、剛毅、開朗、樂觀。在集體專案中,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榮譽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2.7體育鍛煉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最為可貴的品質,它能使人在挫折中崛起。縱觀古今中外,在事業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內在動因,是人走向成功的基石。體育競賽不僅是對手之間的體能、機能和智慧的較量,也是對每一個學生心理素質、意志品質的考驗。災區的體育比賽勝利之後,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正是這種體驗,使學生產生自信心,既是比賽失敗,在經過總結,找差距,再勤學苦練之後取得成功,獲得的自信心還會更加堅定。

  2.8體育活動有助於大學生人際關係的改善

  當代大學生受各種學習、考試壓力的影響,以及現代網路技術的應用,獨立自閉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多,參加各種群體活動大大減少,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增大,從而造成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情交流,人際關係疏遠。體育運動則能打破這種隔離和孤獨,讓不同院系、年齡、性別的人相聚在運動場上進行平等、友好、和諧的活動和比賽,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親近感。他們不用言語,有時只需通過一個手勢或幾個動作就可以直接和間接的溝通訊息,交流心聲,自覺或不自覺的產生一種情感,並能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例如籃球運動和足球運動等多人數配合運動,運動的精華就在於配合的默契和彼此的信任,在運動中不自覺的已經形成了一種信任,並且運動之後依舊保持著這種信任,類似的專案都需要同學們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尊重。同時體育活動對於改善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培養集體主義觀念都有重要作用。由此,大學生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來結識更多的同學和朋友,大家和睦相處,友愛互助,這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將令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從而有更好得校園生活。

  3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高等院校應為大學生的體育鍛煉創造有利條件,積極組織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引導和調動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激發大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深刻理解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所產生的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養成對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終身鍛鍊的思想,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體育,體育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和作用,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錢建龍.心理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崢.心理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劉婭.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6***1***

  [4]王小豔.高校體育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1***

  [5]王紅民.學生心理健康與學校體育[J].體育學刊,2004***1***

  [6]鄧慶標,鍾偉芳.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期刊論文——中外健康文摘,2009

  範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觀研究

  摘要:“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髮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荀子》提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絡當代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路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並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於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教育物件———大學生存在著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於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著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瞭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援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1]俞衛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1***.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