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理健康論文範文精選

  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許多人生的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都是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摘 要]通本文從健康新觀念出發,通過對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的相互關係的理解,提出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八個方面來作為心理健康的標準。

  [關鍵詞]健康 心理 標準

  一、新的健康觀

  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人是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統一。人不僅僅是一人生物體,而且是有複雜的心理活動,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健康是一種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都臻於完滿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並進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勞和緊張;二是積極樂觀,勇於承擔責任,心胸開闊;三是精神飽滿,情緒穩定,善於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強,善於排除干擾;五是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六是體重得當,身材勻稱;七是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無出血現象;八是頭髮有光澤,無頭屑;十是肌肉和面板富有彈性,步伐輕鬆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統一,二者是相互聯絡,密不可分的,我們經常用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當生理產生疾病時,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響,會產生情緒低落,煩躁不安、容量發怒,從而導致心理不適;同樣那些長期心情抑鬱、精神負擔重、焦慮的人易產生身體不適,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賴於健康的身體,而健康的身體有賴於健全的心理。

  二、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原則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可以說,迄今為止關於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有四個標準,一是經驗標準,即當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判斷自己的健康,研究者憑藉自己的經驗對當事人的心理健康進行判定;二是社會適應標準,以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常態為參照標準,觀察當事人是否適應常態而進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斷;三是統計學標準,依據對大量正常心理特徵的測量取得一個常模,把當事人的心理與常模進行比較;四是自身行為標準,每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模式,即正常標準。事實上,心理健康與否其界限是相對的,企圖找到絕對標準是非常困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掌握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如何把握標準?我們認為應掌握三個標準,即相對性、整體協調性和發展性。我們在研究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時,應將目光投向發展的健康觀,即更多的大學生在發展中面臨許多人生的課題,心理危機與心理困難也都是在發展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1.智力正常。這是大學生學習、生活與工作的基本心理條件,也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證,因此衡量時,關鍵在於是否正常地、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即有強烈的求知慾,樂於學習,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情緒健康。其標誌是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內容有,愉快情緒多於負性情緒,樂觀開朗,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希望;情緒較穩定,善於控制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既能剋制又能合理宣洩;情緒反應與環境相適應。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與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並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理的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調一致的。一是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5.自我評價正確。正確的自我評價乃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大學生和自我觀察、自我認定、自我判斷和自我評價,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擺事實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於別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於別人而自慚,面,能夠自我悅納,喜歡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強、自制、自愛適度,正視現實,積極進取。

  6.人際關係和諧。良好而深厚的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與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廣泛而深厚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別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長工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7.社會適應正常。個體與客觀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觀觀察以取得正確認識,以有效的辦法對應環境中的各種困難,不退縮,還要根據環境的特點和自我意識的情況努力進行協調,或改革環境適應個體需要,改造自我適應環境。

  8.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大學生是處於特定年齡階段的特殊群體,大學生應具有與年齡與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徵。

  四、心理健康辯證觀

  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標準的相對性,事實上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也並無明顯界限,而是一個連續化的過程,如將正常比作白色,將不正常比作黑色,那麼在白色與黑色之間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緩衝區域----灰色區,世間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區域內。這也說明,對多數學生群體而言,在人生的發展過程中面臨心理問題是正常的,不必大驚小怪,應積極加以矯正。與此同時,個體灰色區域也是存在的,大學生應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及時進行自我調整;人的健康狀態的活動在於一個人產生了某種心理障礙並不意味著永遠保持或行將加重。這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衝突是非常正常的。許多發展性問題是可以自行解決的。二是整體協調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標準,應以心理活動為本考察其內外關係的整體協調性。從心理過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協調體,這種整體協調保證了個體在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高度準確性和有效性。事實表明,認識是健康心理結構的起點,意志行為是人格面貌的歸宿,情感是認識與意志之間的中介因素。從心理結構的幾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規律地地進行協調運作時,可能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擾或問題,從個性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長期形成的穩定的個性心理,一個人的個性在沒有明顯的劇烈的外部因素影響下是不會輕易發生變化的,否則說明其心理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從個體與群體的關係看,每個個人在其現實性上劃分成不同的群體,不同群體間的心理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三是發展性,事實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發展性問題,其症狀隨著發展而自行消失。

  參考文獻:

  [1]上官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9

  [2]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4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