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心理健康教程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高等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課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觀研究

  摘要:“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價值訴求,是經濟社會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本文將“和諧”一詞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獨特的視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諧

  和諧是一種品質和價值取向。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國家建設以及社會發展對大學生人才的需求,在數量與質量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時代,大學生能夠實現和諧發展,直接關係到他們的成長、成才。然而,大學生要想實現和諧發展,必須在心理髮展上實現和諧,這就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諧觀”,提供了理論依據。

  1教育內容的和諧———增加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華史。中華民族在千百年的風雨兼程中凝練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如儒家經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荀子》提出的“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等。教育者應當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在緊密聯絡當代大學生心理髮展特點與思想實際的基礎上,利用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知識,創造出“中國味道”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應當要求大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或網路等查閱有關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知識,並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考評。但在注意,考評的分數高低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讓大學生在查閱、理解、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與思維方式,使和諧成為他們的價值取向。

  2教育過程的和諧———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計劃,切忌無章法的教育

  從概念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有關心理學的方法和手段,對他們的心理施加影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活動。因此,教育者在組織、實施大學生心理教育時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關於這點,教育者要做到兩個要求:一是堅持循序漸漸、由淺入深的教育;二是堅持有步驟、有輕重緩急的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不是一項短期內可以完成的工作,這是因為它的教育物件———大學生存在著太多的差異性。同時,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也有很大的易變性。

  3教育互動的和諧———善於利用情感交流,增強教育工作的人文性、親和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質上是教育者與大學生情感的對話與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教育者若能持著真誠之心組織、實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夠引起大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瞭解到這項教育活動是真真正正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有利的。具體而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動的和諧可以從: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創新教育方法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與情感變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應當關注大學生的情感生活,若發現他們出現情感問題,及時解決,以防他們衍生出諸多嚴重的心理問題。

  4教育環境的和諧———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當中,或是政治環境,或是經濟環境,或是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園文化環境。就大學生而言,他們主要的活動場所就是校園,無論是生活、學習、娛樂還是進行各種情感交流,都離不開校園這個重要載體。因此,構建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對於大學生心理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教育者應當積極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當然構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園文化環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廣大大學生的精神支援與積極營造。

  參考文獻:

  [1]俞衛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與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1.

  [2]史立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範文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分析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健康體育教育在高校課堂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健康體育教育模式是在“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下提出來的一種新的體育教學模式。該文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法、訪談法、實驗教學法和資料統計法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健康教育模式能夠提高高校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促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健康體育;教育模式;高校學生;心理健康

  體育是高校公共基礎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其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由於近幾年來高校學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因此,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極為重要。健康體育教育模式符合體育教學的特點,有助於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1研究物件

  選取該校2014級600名大學生,其中男300例,女300例,分為12個教學班,以教學班為單位作為研究物件。

  2方法

  2.1問卷調查法

  採用症狀自評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分別對600名大學生實施健康教育模式前後進行調查。該量表共有90項症狀清單SymptomChecklist,因此,也被稱為SCL—90量表。

  2.2文獻法

  參照該次研究目的,對國內外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心理健康的文獻進行查閱,做好研究的準備工作。

  2.3訪談法

  訪談一些體育和心理專家,諮詢其意見以及最近研究成果。為該次實驗的方法和手段提供有效依據。

  2.4實驗教學法

  兩個學期均進行健康體育教育模式,第一學期完成跆拳道教學和選項課教學,分別為男6個班和女6個班。每週進行一次教學,每節課45min,9~11周完成跆拳道教學。課堂前期進行跆拳道教學,其餘時間作為學生足球、籃球、兵乓球、健美操和太極拳等選項課學習,讓學生髮現自己喜歡的課程。學生可在7~9周內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完成選課,完成選課教學並對其進行體質健康標準測試。剩餘時間讓學生完成心理健康學習。提高選項課教學設定在第二學期。依據學生自行興趣和愛好的選課結果,重新排班,每班人數為40~50人。排球、太極拳、籃球和乒乓球課程中乒乓球課程均男女各2個班,剩餘課程均為男女各1個班,共計10個班。足球1個班均為男生,健美操1個班均為女生。技能教學時間為14周,心理健康理論教學2周,考試測評2周。實驗前要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根據實驗目的和要求完成教學,以學生為教學主體,讓學生能夠有自主選擇權進行體育專案課程選擇。每學期課堂評價結束後,要對學期的課堂評價和意見進行總結和反饋,並對教學方法及時修正,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2.5資料統計法

  所有研究資料均採用SPSS16.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統計,計量資料用x±s進行表示,採用t進行檢驗,技術資料用%表示,採用χ2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分析

  3.1高校學生心理狀況測評結果分析

  根據症狀自評量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學生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高校學生進入大學後,學習方式、心理狀況、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發生改變。存在一些學生不能立即適應大學生活。高校學生社會閱歷和社會生活經驗不足,使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障礙。高校學生的生理髮育相對成熟,會產生性衝動和性慾望,但受到法律、自身理智、社會道德和紀律的制約,把衝動和慾望壓抑在心裡。學生缺少正確的性心理健康知識,不能夠對性做出科學的評價及認識,造成學生出現心理不適和困惑。戀愛、經濟情況、個性發展、生活習慣、個性發展和家庭關係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學生心理問題。

  3.2高校學生第一學期教學前後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第一學期體育教學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並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專案。通過對第一學期教學完成後的結果分析,與學習前相比,學生學習跆拳道後心理健康水平顯著提升。跆拳道注重的精神和意志上的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把存在的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釋放出來,讓學生變得更加沉著冷靜,長時間學習,促進學生自我行為調控力和注意力的提升,還可改善學生軀體化症狀。教學實驗結束後,採用SCL—90量表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測試結果表明,10個因子值均有所改善。

  3.3高校學生第二學期教學前後心理健康水平分析

  分別對第二學期教學前後進行心理健康測試,測試結果表明,10個因子值都有所改變,一些因子間的改變具有顯著性差異。依據學生選項課內容,可分為技能主導同場類專案、技能主導表現難易類專案和技能主導隔網類專案。對三類不同專案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見表1。分析結果表明,技能主導同場類專案能夠降低學生的強迫、敵對、抑鬱和焦慮等心理,與教學前相比,各項因子的總均分具有顯著性差異。技能主導難易類專案可改善學生的抑鬱、焦慮、軀體化和人際關係等因子,具有顯著性差異。技能主導隔網類專案可調節學生的敵對、軀體化和人際關係因子,各類專案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思維靈敏性和文化素養等都有所提升。

  4結語

  將健康體育教育模式實際應用於教學中,對學生的自信心、交往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和意志等均有所提升,充分證明,健康教育體育模式能夠提高高校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儲建新.健康體育教育模式對促進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開封大學學報,2013,273:76-80.

  [2]傅君芳,林建君.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探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342:91-94.

  [3]李茂盛.淺談體育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4,16:148-149.

  [4]貢晨.關於高校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討[J].運動,2013,19:68-69.

  [5]陳垚,戴友軍.中學體育教育中展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3,3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