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論文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其身心健康發展狀況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其身心健康發展狀況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已基本步入90後的行列,這一代生活在中國經濟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他們具有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不僅關係到他們的自身發展,更關係到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綜合素質的提高。文章通過分析大學生存在的各類心理健康問題,進一步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心理健康;90後;壓力

  對於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心理健康教育是他們成長、成才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更是大學校園和諧建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團結拼搏的班集體,和諧融洽的同學關係,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利於和諧校園的構建,同時對於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大意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大學生一直以來被譽為我國社會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體,他們接受著來自海內外四面八方的新鮮訊息,並逐步形成了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風華正茂被譽為最健康的一類人,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分析,他們也是最承受不了各方面壓力的一代。大量的統計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非常突出,心理疾病已經成為危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人際交往的壓力、擇友的壓力、就業的壓力、擇業的壓力、家庭負面影響造成的壓力使得本該充滿生機活力的大學生群體被各類心理疾病所掩埋,嚴重的甚至到了自殺的程度。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不但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反而有進一步惡化的趨勢,這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與劇變密切相關,綜合看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生入學的適應性問題

  新生入學的適應性問題一直以來是各大高校重點把握的課題。大一新生剛剛從多年來緊張的學習狀況中走到大學這樣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裡,離開了長期依賴的家長和老師,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新的同學、新的集體、不同的氣候環境、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自由自主的學習方式,使得一部分同學出現不知所措,缺乏生活自控及自理能力。容易患上空虛、苦悶、壓抑、沮喪等消極心理狀態。據網路統計,大部分同學認為大學的新環境與預期有一定差距,一時難以接受與適應;另外,當代大學生普遍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成長起來,進入大學後,一些同學會遇到財務管理和自由支配時間過多的問題,以至於部分同學逃課嗜睡或網路成癮。

  ***二***人際交往問題

  人際交往已成為新時期大學生的一個敏感的問題。一方面,他們中的大多數來自獨身子女家庭,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另一方面,一部分學生來自農村家庭,無形中產生了學生當中的貧富懸殊。由於出生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及家庭背景下,各種觀念的不同也會產生一定的溝通交流問題。在獨身子女當中普遍存在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任性、霸道等心理特點,這將會對其在人際交往上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甚至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乃至危及到身心健康的發展。部分同學由於自身性格內向,不願與人溝通,往往陷入自己的世界裡,缺乏社交的基本態度和技能,導致不被人理解、陷人孤獨、封閉的境地。

  ***三***學習壓力所造成的心理問題

  學習是作為一名大學生的基本職責,通過學習各類專業知識、社會實踐知識逐步使大學生心理走向成熟。但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容易給大學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如果不及時得以緩解,會影響青年的身心健康。首先,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的學生聚集到一起,其知識基礎差距較大,部分同學不能完全接受課堂教學的知識,對上課產生焦慮、對考試產生恐懼,於是滋生了厭學的情緒。其次,面對新的專業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動力,亦或者對所選的專業不滿而產生牴觸情緒,這些都容易導致學生成績波動大、學習負擔過重等方面問題。再次,有些同學在考前表現出極大的不自信,考試過程中手腳發抖,這些都是由於專業學習和競爭壓力過大,而引發的心理障礙疾病。據有關統計,有43%的學生在考試前出現過不想吃東西、緊張、焦慮和失眠等症狀。

  ***四***求職擇業方面的心理問題

  隨著我國高校擴招政策的不斷推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接受教育,但真正到了畢業求職的階段,身邊的競爭對手也曾多了,致使不少應屆畢業生面臨就業難。一部分學生好高騖遠,但對社會環境不熟悉、對企業性質不明確、對個人能力不瞭解,以至於追求功利,導致就業難。一部分同學還沒有真正調整好自己求職的精神狀態,不瞭解與自己個性能力相匹配的職業領域,不能掌握擇業的主動性,缺乏走上社會的心理準備。一部分學生一畢業就走向了失業,另一部分選擇進一步考研深造來推遲就業。在相關大學生求職調查中,當問及“畢業後會到哪裡選擇就業”時,絕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沿海、發達城市,小部分會選擇西部內陸城市,於是造成了求職扎堆的現象。另一項調查顯示,有58%的學生認為就業就必須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同時,大學生普遍缺乏職業生涯規劃,以至於臨近畢業還不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尤其在大學新生中,部分新生由於受到當前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影響,從入學起就為四年之後的就業問題擔心,以至於選擇放棄、逃避。據調查,有80%的大學新生承認出現過對未來就業與個人發展感到優慮、不安和仿徨的現象。

  與此同時,部分大學生還存在著求職期望值過高的壓力。許多大學生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把擇業標準聚焦到有名氣、待遇高、福利豐厚、有發展前途、最好是從事自己所學專業的單位上,但實際上能滿足標準達到自己預期的單位甚少。有些大學生期望值過高,以致錯過了很多機會,每當錯過機會又很失落,隨著時間的流逝焦慮也就不斷加重。

  2010年3月22日北京某大學博士研究生因不堪找工作壓力而跳樓自殺、2010年3月29日南京某大學女生因考研壓力過大自殺、2010年3月31日四川某大學因學生情感問題造成1死2傷,僅此一個月,因學生的各種心理壓力造成的“校園慘案”屢屢發生,究其原因固然與社會、教育、法制等諸多因素有關,但究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必然歸結於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上。大量事實表明,大學生的心理障礙已經明顯地影響到一部分學生的智力素質、人格成長及身體健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形勢如此嚴峻,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同時,加強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為了構建和諧校園、和諧寢室、和諧課堂應該大力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當代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和諧融洽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團體意識和大局觀念,加強其適應新環境的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一***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患於未然

  隨著心理健康問題的逐漸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也從事後補救提到了前期預防。補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已經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諮詢、疏導和治療的一種方式,是一種針對特殊問題的事後或事中控制的做法,缺乏前瞻性和普遍性。預防性原則指的是“防患於未然”,作為高校輔導員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及時發現學生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抓住癥結、突出重點,有針對性地歸納分析並對症下藥。通過各類學生活動激發出學生的生活樂趣、創作激情、發展潛力、瞭解自我、認識自我。

  ***二***心理健康教育走進課堂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課堂上,不僅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更要將傳授道德典範作為一門重要的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走向課堂,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到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進一步規範和保證教育的全面普及,從另一方面來說也能使教師、學生雙方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得到加強。大學裡的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程較多,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在課餘增設關於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選修課或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壇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有著積極的作用。例如我校的求索論壇、心理學的選修課、不定期的主題團會都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

  ***三***發揮團學組織的榜樣作用

  團學是大學校園不可或缺的一個組織,各級團組織、學生會、班委通過大量的校園活動激發同學們積極進取、勇於拼搏的精神。例如大型的讀書活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能更好的增加同學之間的團隊協作意識。其次,對團學骨幹的培訓更能增強大學生的榜樣意識,不定期地在班級之間舉行各類比賽活動,提高學生們的交際能力和實戰才能。在班級中增設心理委員,定期對學生心理委員進行心理學方面的培訓,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學生自己的生活當中。

  培養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不斷地去探索,去追求。我們堅信必定會塑造出高素質、積極向上的、能夠直面社會壓力與挑戰的新時代的優秀大學生。

  參考文獻:

  [1]韋文學.21世紀大學德育新論[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

  [2]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3]董廣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應用[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魯 菁***1983.03-***,女,漢,武漢,碩士研究生,助教,湖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何亞萍***1984.07-***,女,漢,武漢,碩士研究生,助教,湖北工業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