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指導,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心理》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指導,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因此,就如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質 重視 培養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獨創精神的人才,不僅需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素養,而且還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這意味著,新時代的教育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培養小學生的健全人格的新任務。人格的發展完善伴隨著人生命的始終,而少年兒童時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研究當代小學生人格的教育是擺在每個小學教育工作者面前極為嚴峻的問題。那麼,作為一名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健全人格?下面我結合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培養小學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育:

  1.建立自信心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

  曾有調查表明,中國學生和一些發達國家的學生相比,智力、成績都不比外國學生差,而心理素質,特別是自信心卻差得很多。所以作為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自信心,讓學生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1.1 讓學生在微笑中找到自信。如每個孩子在上學之前都具有與眾不同的心理狀態:或好奇、或膽怯、或積極、或羞澀等,不同的心態必然會有不同的結果。有位老師曾成功地運用了“微笑工程”。她對一年級學生的第一個叮囑就是“微笑”,讓學生微笑面對學習、生活。這一富有情趣的叮囑,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的愛和撫慰,對他們健康成長的企盼。孩子們從微笑中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

  1.2 讓學生在鼓勵中完善自信。小學生人格的形成,不僅受教育內容的影響,而且受教育方式的影響。正如《學習的革命》中指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當學生面對失敗時,教師能及時給予鼓勵、幫助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必須學會賞識孩子,發現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哪怕它是極其微小的,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使孩子獲得愉快的體驗、上進的信心和勇氣。一旦孩子有過成功的經驗,就不會再懼怕失敗的到來。

  1.3 讓學生在競爭中增強自信。自信心對於良好的競爭心理素質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有信心,就會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各種活動中,就更容易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滿足學生這種心理需求的最好辦法是激勵。教師可以開展“找優點”等活動,讓學生找自己的優點,找別人的優點,瞭解自己也有閃光點,從而增強自信心,樹立“我能行”的積極進取精神。我在班級管理中,引進競爭機制,幹部輪換,每個願意為班集體服務的學生都可以上臺發表自己的“執政綱領”,競爭上崗,最後“優者上崗”。通過這種形式上崗的學生有正確的競爭態度,充分相信自己,工作積極、主動、認真,自信心得到明顯的增強。

  2.樹立責任心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責任感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它不僅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響著學生的智力開發與其他方面的發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學生養成良好個性品質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強化劑。

  2.1 參與班級管理,提高責任意識。在學校,班主任要注意引導學生增強自我意識,給他們一定的自主地位。如在班級管理中,學生可以在班級設定的若干個崗位中競爭自己的位置,班主任對每個崗位提出具體要求,使他們實現自我價值,並承擔相應責任。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班級管理的參與程度,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了他們的責任感。我多年的工作實踐證明:把管理班級的“大權”交給更多的學生後,不但使整個班級更具凝聚力,而且大大增強了每個學生的責任意識,做集體的主人。現在我們的班裡,誰都明白集體是大家的“家”,“家”要靠大家管,“家”裡的事要大家做,大家都很願意為“家”作貢獻,同學們在履行義務的同時也加強了責任心的培養。

  2.2 接觸社會,學會承擔社會責任。“被需要的需要”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能夠在家庭和社會發揮自己的作用並被人重視是個體獲得自尊並走向成熟的關鍵環節之一。以往我們的學校教育,為了便於管理,便於說教,總是迴避社會的複雜性,迴避現實生活中消極因素的存在,結果造成我們的學生面對社會無所適從。而學校的一切準備是為了社會服務,因此我們有責任讓學生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作用,並承擔社會責任。青少年正處於逐漸形成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階段,這時,讓孩子接觸社會,也是孩子學會獨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品格的最好途徑之一。

  2.3 體驗過失後果,學會勇於承擔責任。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教育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有一位母親,孩子要去參加數學考試,母親問孩子:東西都準備好了嗎?孩子說:都好了,你就別管了。母親一看,畫圖的工具沒帶,計算用的稿紙也不多,就問孩子:要畫圖嗎?稿紙夠不夠?孩子答:沒問題。這位媽媽就沒再說什麼。考試回來,孩子哭喪著臉說:一塌糊塗,圖沒畫到,稿紙也不夠。母親問:那怎麼辦呢?孩子說:以後得認認真真檢查再去考試了。這個母親的方法就是自然懲罰法,讓孩子體驗到自己過失的後果。孩子一次考試失敗並不可怕,因為經過這一次,他就記住了再次備考時該怎麼做,而且更為可貴的是這次經歷讓孩子懂得了一個人必須為自己的過失承擔責任。

  有一個12歲的少年,在院子裡踢足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說,我這塊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買的,你賠。這個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踢碎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那你就賠吧。沒有錢,我借給你,一年後還。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這個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了12.5美元還給父親。這個孩子長大後成了美國的總統。這是里根在回憶錄中寫到的一個故事,他說:正是通過這樣一件事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責任,那就是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總之,責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礎,教師有責任也很有必要將責任感的培養滲透在教育教學中,教會學生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對社會負責,從而使學生樹立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和高度的責任感。

  3.提高耐挫力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世界許多發達國家都已認識到,日趨富裕的物質生活條件削弱了人應該具備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對學生實行挫折教育是必備的課程。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們從小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容易養成唯我獨尊,嬌橫跋扈的性格。試想,這樣的孩子如果從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導,能走正確的人生道路嗎?他們只會遇到困難退卻,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經受不了打擊,他們只會順水推舟,不會逆水行舟。因此,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所在。

  3.1 教育學生正確認識挫折。要讓小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複雜性,讓學生了解無論在哪個社會裡生活,個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滿足。因而,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所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等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美好願望和理想。

  3.2 教育學生正確面對挫折。首先,應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挫折的原因,促使學生對成敗結果的歸因由外部轉向內部。在教育過程中,要增強學生對事物間因果關係的認識,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進行具體指導。其次,要引導並幫助他們消除挫折產生的不良影響。對他們在學習上的進步要及時鼓勵、讚揚,培養進取心和自信心;對那些成敗結果一概歸於個人努力不足,過多自責的學生也要正確引導。其次,教育他們學會補償。補償有兩種,一種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變這種不足;另一種是揚長避短,用自己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3.3 創設挫折情景,使學生在挫折中增強挫折承受力。“不經歷風雨,怎看見彩虹”要增強學生的挫折承受力,創設挫折情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而教師在實施素質教育時,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創設一些挫折情景,讓學生去體驗、去承受,以達到增強受挫力的目的。如利用社會實踐的機會組織學生到條件惡劣的地方鍛鍊,或在學習生活中仔細尋找優秀生的缺點,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批評等。

  總之,小學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是一項長期、艱鉅而又必不可少的任務,也是一項非常複雜細緻的工作。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它更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重視,密切聯絡,相互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共同培養出一代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的新人。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