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中學生心理健康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網路體系,推進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制度化和規範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中學生心理健康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它要求學校、社會和家庭互相配合。而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應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任。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的、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長們如果有意識地教給孩子方法,並由此讓他們獲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比灌輸孩子現成的知識更有價值。更加重要的是,“漁”的能力是可持續發展的特徵,並在未來帶給孩子更多的“魚”。如何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呢?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網路體系,推進學校心理素質教育的制度化和規範化。再次,加強學校的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物化環境、規章制度、教育活動等外部條件和學生心理內化過程,引導學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學校包括各科教學、德育、班主任及團隊工作、社會實踐等載體和途徑的作用,形成心理教育合力。

  一、轉變觀念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改變以往那種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個性發展水平的陳舊觀念。毋庸置疑,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談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來好像很聽話,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體等方面發展潛力卻極為有限。教育實踐的大量事實證明,理想、志氣、進取心、勤奮、刻苦、毅力、虛心等優良的個性品質,對促進孩子的學習、發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為人父母者必須把心理健康作為孩子的培養目標和內容加以充分重視。家庭教育應當由片面注重書本知識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確做人的方向上轉變。作為啟蒙教師的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以自身開朗、豁達的個性,民主平等的作風去影響孩子,在教育上做到愛而不寵,嚴而有度。

  二、注重溝通

  良好的溝通方式是父母應該耐心地傾聽孩子,並表示理解。對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給孩子的建議要向孩子說明理由。用讚美、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克服困難。在孩子完成任務的時候,給予即時的反饋。讓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溝通不僅指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還包括父親和母親以及與家人的教養觀念和經驗的溝通,孩子父母間的溝通,和專業人士的溝通等等。通過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瞭解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得當,更有助於解決教育中的疑難問題。同時也可以從不同的側面瞭解自己的孩子,比如從老師、從孩子的同學那裡,看到孩子離開父母的另一面。

  家長必須瞭解孩子的個性、理想、情感、興趣和能力等個體素質。青少年正處在生理、心理快速發展時期,他們在平時的學習、活動中,其內心深處常常充滿各種矛盾。他們與外界也常常發生各種衝突,處於不穩定狀態,往往容易產生各種心理行為問題。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別引起重視的問題。問題兒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結果。顯然,他們的問題不是突如其來的,常有一個較長的潛伏期,也總會有一些表現。

  如過分自卑或孤僻、經常與父母及同伴發生爭執,敵對,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於溝通,防微杜漸,就可以使這些兒童獲得重新適應生活環境、發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勵啟發

  激勵啟發式教育與強制教育是對立的。激勵是來自外界的令人興奮的刺激。即對人的動機的激發,是對主動性、積極性的調動。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人的行為是人這個有機體對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過一連串的行為動作來實現其預期目的的過程,包括四個環節:刺激或情境――人***有機體***――行為反應――行為結果***達到目的***。激勵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體性的基礎上,通過創造各種各樣的有利的外部條件,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從而使孩子積極主動的發展。啟發教育不是強迫孩子去學和從事她們不感興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將要顯露出來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識到的對事物和學習的興趣,通過引導,培養孩子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潛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發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樂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間意見不統一或產生矛盾時,應在平等、信任的基礎上,採用民主協商的方法,並循循善誘,耐心啟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平時,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們,關心他們的日常活動,儘可能滿足他們的正當願望和要求,使他們真正感到父母可親、可愛、可以信賴。這樣使孩子願意把自己的心裡話、心裡的祕密講給父母聽,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時,家長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潛能,他們或許有意想不能的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無論在生活上、學習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應給予更多的啟發性的幫助。

  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對孩子長期的心理懲罰。兒童缺乏生活經驗,偶爾做錯一件事,父母就天天罵或時常提及此事,長時間表示拒絕,就會使孩子情緒異常憂鬱,甚至延續到成年。有的問題兒童本身就有情緒上的障礙,如果家長自身容易衝動,就會更加嚴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總是儘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敗和挫折,甚至幫孩子來承受。這樣的過度保護只能使孩子在將來獨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對付艱難困苦的經驗,容易被困難擊倒,再也站不起來。

  近年來我們也會從報紙、電臺等新聞媒介獲得這樣的訊息。某某中學的學生因為不堪考試的壓力而自殺身亡。記得有一個年輕的初中女生,平常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只是因為一次中考的成績不理想,沒有達到父母平日裡考試就要考第一的要求,覺得對不起自己和父母,就走上了自殺之路,輕易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終結了她和父母所有的希望。其實如果家庭教育得當,這樣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中學生時期雖不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但卻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由於中學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性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反應,從而影響以後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必須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