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中職學生正處於成長髮展的關鍵階段,是其健全人格,高尚情操,正確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時期,也是心理健康容易出現問題的高發期。尤其在當前資訊時代背景下,中職生很有可能受到種種負面因素影響,如果不採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措施,將會使得中職生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影響到其未來的發展和進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文如下:

  【摘要】:目前,在中職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現象不容樂觀。對中職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文章試著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進行分析,並尋求解決中職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 中職生 心理健康教育 導師制

  一 心理健康的含義

  美國心理學家密特爾曼以及行為心理學家馬斯洛和中國心理學家鄭日昌等人,對人的心理健康均給予了相應的解釋並提出了衡量的標準,他們有著相同的觀點,也有著不同的提法。

  中國教育界一般認為心理健康包含兩層含義:***1***沒有心理疾病;***2***具有積極向上發展的心理狀態。所以,看中職生心理是否健康,就看他在學校學習、生活的過程中,在適應社會、處理師生關係、同學關係時,其心理行為表現是否情緒穩定、行為適度;是否有協調關係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二 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心理健康的目標

  2008年12月1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指導和規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綱要》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使他們儘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2.中職生應具備的心理素質

  中職生要保持開朗愉快的心境。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能及時排除各種心理壓力與心理障礙,經常保持愉快、自信、樂觀的心理狀態;具有良好的個性、統一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熱情但不輕浮,堅韌但不固執,禮貌但不虛偽,具有堅強的意志,誠實正直的品格;能順利適應環境與社會。思想觀念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行為符合社會規範,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為現實社會所接納;能與他人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並勇於與人交往,與同學及其他人友好相處,能準確認識自己並正確對待他人,能諒解、寬容他人;具有奉獻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有熱愛本職、敬業精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精神;有充分的理智、適度的情緒和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 當前中職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

  中職生心理特點決定了中職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成長髮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困惑與矛盾,這些困惑與矛盾又大都基於所處的特定校園環境。當前,中職生在學習、成長、生活以及擇業與求職等方面表現出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缺乏自信心

  目前,我國中職生大都是升學考試失敗或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由於社會上存在的對中職生的偏見與歧視,往往使中職生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在學生群體中自慚形穢,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從而喪失努力學習的動力,加之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面對陌生的專業理論與技能訓練難免感到束手無策、困難重重,久而久之,便產生自卑心理。

  2.逆反消極心理強烈

  在中等職業學校,部分學生由於受家庭、社會、親友的影響,過多或過早目睹社會的陰暗,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形成心理定勢,對學習與班規校紀有嚴重的逆反消極心理,對教師的批評教育置若罔聞、我行我素,生活上自暴自棄、得過且過。

  3.人際交往障礙

  中職生自跨入校門起,所面對的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全新的環境,內心迫切渴望與人交往、宣洩情感,但主動性不強,且缺乏基本的交往知識和技巧。在實際交往中,存在著以自己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念去要求他人的情況,對他人的優點難以認同,對他人的缺點又難以容忍,往往易引發人際衝突。

  4.情緒控制能力差

  情緒良好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正處於青春期的中職生,情感豐富,情緒富於變化;對事物充滿好奇心,易感情用事,但缺乏冷靜,不能明辨是非;情緒波動大,兩極化現象明顯,快樂時常興奮過頭,挫折悲傷時常抑鬱消沉;情緒控制能力差,易衝動。

  5.盲目追求個性發展

  少數中職生屬於這種型別。這部分中職生由於對學習無興趣、無目標、無動力,對所學專業冷淡,精神無所寄託,其行為由緊張、壓抑轉向標新立異,盲目追求個性發展,主要表現在奇裝異服,嘴叼香菸,尋求刺激,蠻橫任性,目空一切,爭強好鬥。

  四 教師如何處理中職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使他們逐漸形成健康的心理。

  1.教師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

  如果教師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那麼他的一言一行將使學生的心理問題更嚴重。而今天的中職生,他們多為一些“學困生”,教師要多瞭解他們、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在工作中,要全面體現自己的“愛心”,中職教育工作者要共同倡導對學生的愛、對工作的愛、對學校的愛。

  2.明確告訴學生:“天生我材必有用”

  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就用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當年讀書成績最優秀的同學,今天是不是最成功的,成績平平的同學是否就是最沒有出息的。

  3.指導學生樹立信心

  在現代“知識經濟”社會時期,不讀書是不行的,但讀高中考大學不是唯一的出路,我們沒有機會讀高中,就到職校學技術、學技能,只要勤於訓練,積極動手就能成功。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掌握心理知識,增強學生對心理活動的駕馭能力,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力地提高了學校教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大大提升了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更強,開闢了新的教育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