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臨床心理學的論文

  臨床心理學在為人們處理各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解決各種心理苦惱,增進心理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醫臨床心理學思想掠影》

  摘要:在中醫的臨床實踐中,其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諸多方面都蘊藏了豐富的心理學思想,體現了中醫學自發地包蘊了對人類心理現象以及心身相互關係的正確認識。同時,我們也看到:中醫臨床中的心理學思想還存在著樸素、直觀、籠統的缺陷。因而,有待我們進一步發掘、整理和提高。

  關鍵詞:中醫臨床;心理學思想;病因病機;七情;情志五行模式;以情相勝;暗示;條件反射說

  中華大地孕育出燦爛的東方文化,產生了祖國醫學。在中醫臨床實踐中,其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等諸多方面都蘊藏了豐富的心理學思想。本人從醫四十餘年,對此感觸皮多。但終因學識淺薄,加之涉獵心理學專科時間未久,更是未窺其奧,故對中醫臨床實踐中的心理學思想,僅能“掠影”而已、未妥之處,敬祈師長同道教正。

  1 病因病機的心理學思想

  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心理因素的確幾乎是無處不有,不可忽視。中醫認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如鬱症,肝氣不達;七情失調,氣機紊亂;智力低下,腎氣不足;心悸,心血不足等。各種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引起多種疾病,一些身體疾病也可以伴隨或導致一些心理疾患。常見的有:鬱郁症、百合病、奔豚氣、癲狂、失眠、心悸、痴呆等。

  心理病機雖繁,但總不外乎陰陽。如陰證沉默、悲哀、無***少***言;而陽證則多言、躁動、謾罵。外在的表現不同,內在的心理病機也各有差異。

  社會心理因素,常常引起許多疾病。如失戀離婚、喪偶亡子或人際關係緊張等諸多社會因素,而怒氣是最常見表現,因為怒則氣上,氣血上搏,可見面赤、頭痛、眩暈、呃逆、口苦、甚則吐血、嘔血、耳聾、失明、乃致暈佧厥倒,危及生命。相反,“恐則氣下”,腎氣失固,可見二便失禁,甚至氣墜而亡。

  2 診斷中的心理學思想

  中醫診斷的望、聞、問、切四診,其過程是從感知到思維,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的一種職業心理活動過程。

  2.1 望診:首重望神,“神”是指機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等。因此,望神是望診中審查心理因素的根本。望神的關鍵又在於望目,目為心靈的視窗,是神的標幟。望診以神、色、形、態為綱目。

  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火,其偏狹,性急,行為焦躁不安;胖人多痰,多溼,其寬柔、性緩,行為遲緩安靜。強調辨別個體心身差異是中醫診斷、治療的特色之一。

  陰靜陽躁,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狂躁的病人,陽氣過盛,體態沉靜,抑鬱。望診中首先宜分辨其心理因素的陰陽屬性。

  2.2 聞診:即醫生通過聽覺、嗅覺、根據患者發出的聲音判斷其心理狀態:悲嘆,啼哭為悽切,嗚咽嘶鳴;狂笑,笑示快意,聲揚外散;盛怒,呼叫以示反抗,聲動色厲;嘆息,無可奈何,搖頭;呻吟,痛苦,餒性之情。《內經》說過:“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醫生根據這些不同情緒來推斷疾病的性質、部位及程度。

  2.3 問診:《素問・徵四失論》:“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常,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能病中?”《素問・疏五過論》:“凡診者,必知終始……離絕菀結,憂恐喜怒”;“飲食居處,暴喜暴樂,始樂後苦,皆傷精氣”;“必問貴賤,封君敗傷,及欲候王……”――通過這樣的問診,對疾病的緣由,病人的生活經歷,心理狀態等全面、深入的瞭解來判斷疾病。在臨床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問診不僅便於發掘深層的心理因素,同時也是與病人交流情感的重要一環。平易近人的仔細詢問,有助於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取得病人的信任與充分合作,依據其發病的社會心理背景,針對不同情況,解決病人的社會心理問題,這無疑是一貼絕妙的輔助治療劑。因而,我們應當重視:①忖度人情,問診時,瞭解病人情緒狀態和產生過程,目前處境等方面。②宜於啟發,不宜暗示,使病人有所領悟,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病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③注意病人“顧左右而言他”,他事閒言,反露真相,不放過與疾病相關的“細小”苗頭,這對某些疑難雜症而言,往往可出奇制勝。總之,問診中的心理問題相當廣泛,應當尤為重視。

  2.4 切診:切診包括切脈和觸診,中醫醫生切脈,是中醫診斷的特色之一。如脈若琴絃,是謂弦脈,示有心病,或發怒生病等。

  3 治療中的心理學思想

  3.1 以情相勝的心理治療:所謂“以情相勝”,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肝***木***“在志為怒”,心***火***“在志為喜”,脾***土***“在志為思”,肺***金***“在志為悲”,腎***水***“在志為恐”。這種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制相勝的原理形成的情志五行模式為以情相勝的治療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據此,我們就可以以另一種情緒刺激去糾正病人原先的異常情緒狀態。按照巴甫洛夫的神經條件反射說,情緒反應屬於神經系統的暫時聯絡,它可以被新的暫時聯絡所代替。可以認為,以情相勝就是以一種新的興奮灶去抵銷或沖淡原來的優勢中心。然而,中醫情志五行模式中情志之間的邏輯聯絡,即某一情志可以勝另一情志的特定關係,在巴甫洛夫神經反射說中卻是不包含的。從實際情況看,以悲勝怒,悲者必不怒;以恐勝喜,恐懼者必不喜;以怒勝思,怒氣升騰,思結必散;以喜勝憂,其憂自消;以思勝恐,多思則明達而無所恐。前賢醫家根據以情相勝的原則治療某些情志因素疾病不乏其例。茲舉“怒勝思”一例,以窺其端:

  《儒門事親》卷七・不寐:“一富家婦人,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其平”。

  《儒門事親》還從理論上對情志更相為治作了進一步闡發:“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勝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汙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誠可謂經驗之談。

  3.2 移精變氣的心理治療:此即“易移精氣,變利氣血”通過轉移患者病理體驗而卻病,如一位過分注意胸部疼痛的病人,醫生採取轉移注意的方法,將他一側耳部點刺出血,且暗示疼痛已轉移到耳部,幾日後,耳痛消失,胸痛隨之而愈。

  3.3 暗示治療:有些患者,正面開導不易接受,必須通過側面暗示方能有效。這時用藥治病是假,通過藥而治“心”,實際藥物只起一種暗示作用。如一位考試緊張焦慮症的學生,考前用一種並不常見的廉價藥物,佯稱其高階名貴特效以加強暗示功能,服用而即顯效。

  4 結語

  我們看到,反映在中醫臨床實踐中的心理學思想是相互唯物的,自發辯證的。它揭示了心理與生理辯證的對立統一關係,闡明瞭心與身相互作用的雙向效應***心理因素既致病,又治病***。

  其次,我們還應該看到,中醫臨床中的心理學思想,由於歷史的侷限性,不可避免地帶有樸素、直觀、籠統等缺陷,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整理和提高。

  參考文獻

  [1] 《黃帝內經・素問》.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6

  [2] 金.張從正.《儒門事親》.卷3.卷7.上海千頃堂書局影印.宣統庚戌

  [3] 郭念峰,虞積生等.《心理諮詢師》.民族出版社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