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在校期間心理健康報告論文

  《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心理學術用語。指的是大學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許多特點,但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又不能完全等同與社會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採用量表測量,其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心理健康標準隨著時代變遷、文化背景變化而變化。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大學生在校期間心理健康報告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大學生在校期間心理健康報告全文如下:
 

  1.前言

  伴隨著時間的腳步,我們已經邁入21世紀。新時代裡國家之間的競爭將是全面複合型健康人才的培養以及這些人才所能夠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的競爭。在這一獨特的大環境之下,時代賦予了現代高校培養人才更加艱鉅的任務,高校培養人才不僅要注意學生技術素質的提高,對於他們的心理訴求、心理變化、心理矛盾等都需要嚴加關注,以培養具有獨立健康人格的當代大學生。

  時代對於當代大學生的高要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從外環境上給與當代大學生更大的動力去努力提升自己,另一方面當抗壓能力強的學生面對這種情況可以實現自身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對於抗壓能力弱的學生而言,他們需要更好的梳理自己的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面對這個壓力的世界。當他們憑自己努力卻不能達到父母的期望時,當他們的耳邊充斥“別人家的孩子成功”時,當他們開始牴觸父母的叮囑時,他們更傾向於懷疑自己、從而質疑世界。

  近年以來,在高校中由於學生自身心理原因未能得到有效解決而導致的休學甚至退學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高校甚至出現了大學生跳樓、投毒等輕言生命的現象。在校大學生已成為目前心理障礙、心理健康問題的高發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的產生率達到了全體學生比例的10%-30%。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並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健康陰影已經刻不容緩。

  2.研究方法及過程

  2.1研究物件

  本次研究工作涉及黑龍江建築職業技術學院的在校學生。調查隨機抽取該院校2014級新生和高年級學生,涉及該高校的理科、文科、工科和藝術類學生。

  2.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工作過程中運用的研究方法為兩種:通過閱讀理解大量文獻分析資料以及發放相應的調查問卷然後統計歸納資料。

  2.3研究工具

  目前在此類心理學研究中普遍的研究工具為大學生人格問卷和SCL-90症狀自評量表,二者的適用範圍不同。

  ***1***大學生人格問卷大學生人格問卷是日本科學家在參加1966年的全日本大學保健管理協會時編制的,它對應的英語翻譯為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因此大學生人格問卷也可以簡寫為UPI。UPI的適用範圍為大學新入學時的學生,它主要是為了調查新入學的學生,從高中升入大學後心理方面的變化,以期較早地能夠發現學生中的精神障礙者、精神分裂症,它能夠了解新入學大學生相關的煩惱、對於生活的不滿以及新入一個環境中可能存在的迷茫等症狀。UPI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的瞭解,主要包括被調查者的姓名、性別、***、興趣愛好、家庭情況、家庭住址等資訊,這些資訊為後期問卷分析的時候參考使用;

  第二部分為該調查問卷的精髓部分,為調查問卷的本身,由60項組成,其中題號為5、題號為20、題號為35和題號為50的這四項為測偽尺度,除開此4項外的56項為測試被調查者的煩惱、焦慮等;第三部分為附加題選項,它是作為一種瞭解被調查者是否曾經接受過心理諮詢或治療、被調查者對於自身的評價以及諮詢要求等等。UPI的記分方法為計算UPI總分的方法,即除開前文提及的4項測偽題目不參與記分以外,其餘56項參與記分,答案為肯定的記錄1分,為否定的不加分也不扣分,然後將56項分數相加從而得到UPI的總分。換而言之,UPI總分的範圍為0-56分,最高分為56分,最低分為0分。UPI總分獲得之後就可以進行UPI篩選。

  UPI篩選結果分為三類:一類、二類和三類。經UPI篩選為一類的被調查者,則可能為心理異常、具有精神分裂症狀疾病,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對於被歸於此類的學生必須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需要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同時上報學校找到更佳的解決方式。對於被歸於二類的學生,他們屬於心理正常型,但是存在一定得心理障礙,例如人際關係緊張、自身情緒不穩定等等,通過一定的心理疏導能夠好轉。對於被歸於三類的學生為正常心理正常的學生。

  ***2***SCL-90症狀自評量表SCL-90則為Self-reportingInventory,它還可以稱作90項症狀清單,是德若伽提斯於1975年編制的,它針對的是16歲以上的人群。SCL-90是目前世界上心理學界測量人是否有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最常規的研究工具。SCL-90由90個專案組成,每一個專案也為打分制度,為5分評價制度,被調查者通過對自身的感知和了解選擇對於該專案自己的得分,其中選項選“無”為1分,選項選“輕度”為2分,選項選“中度”為3分,選項選“偏重”為4分,選項選“嚴重”為5分。分析時一般通過以下指標進行:總分為90個專案所有的得分相加得到的分數,總分反映了被調查者的心理健康的一個總體水平,該項分數越高,表面該調查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亦然;總症狀指數的計算方法為90個專案所相加得到的分數除以90。

  SCL-90調查一共包含了9個因子,這9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抑鬱、恐怖、強迫症狀、焦慮、偏執、人際關係敏感、敵對和精神病性,其中每一個因子都包括了被調查者在該方面的痛苦程度。因子分的計算方法為該因子的所有專案的總分除以該專案的專案數目,通過因子分數的高低,可以得到該調查者的症狀分佈情況。如果被調查者的某項因子分相對偏高的話,則表明該調查者心理健康問題相對較高。因此為了使本次的研究工作更加具有說服力和較高的準確度,在本次研究工作中採用區別對待的方式開展本次的研究工作,具體而言,對於2014級新入學的學生髮放UPI人格問卷,而對於高年級***二、三年級***則發放的為SCL-90調查問卷。

  2.4研究過程

  ***1***研究程式本次研究工作首先是進行培訓,然後進行研究的重要部分———UPI和SCL-90問卷調查,第三是進行資料的輸入和分析;第四為諮詢。

  ***2***工作要求參與本次研究工作的調查者需要提前瞭解UPI和SCL-90的具體含義和相應的實施要求,同時調查者應該向被調查者***學生***講述清楚此次調查的目的,打消部分學生可能會存在的疑慮。

  3.研究結論和分析

  3.1UPI測試情況

  本次調查工作一共發放UPI調查問卷1945份,回收的調查問卷1912份,同時由於部分同學未按照要求答題或者有漏題現象,這類資料是不能參與統計的,即最終有效調查問卷的份數為1900份。根據UPI調查問卷的結果,在這1900份有效調查問卷中,其中調查結果為一類學生的調查問卷份數為208份,二類調查問卷的份數為702份,三類調查問卷的份數為990份,即一類學生佔實測人數的10.95%,二類學生佔實測人數的36.95%,三類學生佔實測人數的52.10%。在UPI測試中我們還發現,UPI得分情況存在“三高”現象:女生的UPI得分高於男生,非獨生子女的UPI得分高於獨生子女的UPI得分,來自農村家庭的學生UPI得分明顯高於來自城市家庭的學生。這說明男生的心理健康優於女生,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優於非獨生子女以及城市家庭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優於農村家庭的學生。

  3.2SCL-90測試情況

  本次調查工作的SCL-90測試工作中,我們一共發放調查問卷2000份,回收的調查問卷為1963份,有效的調查問卷份數為1952份。通過1-5級評分制度,按照一般研究方法,對於SCL-90測試中總分超過160分,或者其陽性調查專案數超過43項,也或者任一因子分超過2分時,我們考慮對該調查者進行陽性篩選實驗,此類調查者需要進行下一步的調查和檢查。對本次調查工作,SCL-90總分大於160分的一共有192份;各因子平均分大於等於2的調查問卷共計401份;各因子平均分大於等於3的調查問卷有82份;各因子平均分大於等於4的有15份。通過分析男生和女生的調查問卷,得出女生的陽性檢出率較男生的陽性檢出率高,這也說明不僅低年級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優於女生,在高年級也如此。分析各年級9個因子的差異可以得出,從整體的角度,是隨著年級的增高,分數越來越降低,說明隨著年級的增高及年齡的增長,學生對於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有用調節,更加適應大學生生活方式。

  4.問題討論和對策

  4.1問題討論

  大學生由於處於高中和步入工作中間這個特殊時期,大學期間的學習方式同高中的集中教育方式完全不同,加上由於大學生本身在此年齡段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等,容易造成大學生的心理不健康現象,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性別的影響。無論是UPI測試結果還是SCL-90測試結果,兩項調查結果都顯示女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低於男生,這可能跟女生自身的生理及心理特徵有關。由於在我國的傳統觀念、文化中,對於男生的社會定位以及父母對於男孩和女孩的教養方式的均有不同,而且女生在進入青春期後,她們對於自我的評價明顯低於男生,遇見問題她們也比男生有逃避問題、不解決問題的趨勢,她們沒有坦然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決心和勇氣。同時由於女生自身的劣勢,在求職以及工作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也會長此以往,影響個人的心理健康。

  ***2***是否獨生子女的影響。對於此前大部分人的觀念中,獨生子女由於父母可能過分的溺愛,可能其心理健康程度不及非獨生子女。但是在我們此次的調查工作中,我們發現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程度優於非獨生子女,這可能跟獨生子女父母有效、講究方法的引導方式有關。

  ***3***家庭環境的影響。通過本次的調查發現,農村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及城市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這是因為農村籍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普遍不佳,在他們的小時候或者初高中的求學過程中,一直以來都是學習上的佼佼者,他們希望通過學習來改變抑或是彌補他們在城市學生當中的心理上的自卑。當同齡人中城市學生可以享受生活時,他們可能還在為下個月的生活費操心,同齡人中城市學生在學校打籃球抑或品咖啡之時,他們可能正在去家教的炎熱抑或下雪的路上,這種可能的虛榮心和強烈的自尊心導致了自己的自卑心,從而不願與別人交往,產生自閉、自卑等心理特徵,影響了自身心理程度。

  ***4***年齡的影響。在本次研究中發現高年級的心理健康程度明顯優於低年級學生,這可能是新生入學時,由於在初高中時期,一直注重的是學業成績的提高,學習分數那時候在學生團體中能佔據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可能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優異後,就能得到很多人的欣賞與包容。但是進入大學後,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而且大學注重的是全方位的考量,這時候就需要學生去自我適應,調整。因此在低年級時學生容易出現自我矛盾,自我迷茫。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對於大學生活的適應,同時大學期間學校較多的資源供他們去學習和探索,經過幾年的學習和成長,他們的眼界更寬了,視野更大了,心胸當然更廣闊,從而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提高。

  4.2對策分析

  一個人的心理健康離不開環境及個人,因此,可以從如下角度考慮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1***提供較好的外部環境。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其生長環境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整個社會應該給學生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同時學校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的接觸場所,更應該創造良好的環境。再次家庭環境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家長應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保證他們生活於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之中。

  ***2***開拓創新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徑。目前高校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課程一般為選修課,同學們重視程度不夠。在目前現代化的21世紀,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比如微信、網路平臺等等。目前高校的相關的師資也相對比較薄弱,從而能夠提供幫助給學生的資源也相對較少,可以通過充實高校相關師資達到能夠為更多的學生服務,對他們的心理進行輔導,從而更好的完成學業,為社會效力。

  5.結語

  本次研究工作表明該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況總體良好,但是仍有一小部分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於以後的教學工作,我們在關注學生學業進步的同時也要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培養品德良好、技術過硬的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時代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