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肖漢仕教授認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全文如下:
 

  1、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原因

  1.1外部因素

  ***1***社交網路的盛行。

  21世紀無疑已經變為網路的時代,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已給人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益和快樂。當代大學生多數都是90後,正是伴隨網際網路興起一同成長的,無論相同的還是不同款的手機,每個人的客戶端中可能都包括幾種社交網路軟體應用。顯然當代大學生已然變為了低頭族。課餘、飯後、閒暇時只見他們總是拿著手機,柳a是棚醒、補人賊#小說。當然手機本身帶來對健康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輻射,但在社交網路的普及和流行下,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在悄然的浮現了。

  ***2***生活環境變化。

  大學生,即邁入了社會且具有一定社會責任的青年群體。在以往不同的生活環境中鍛鍊了他們的獨立自主,這需要學生自己來處理一切生活上的問題,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和人際交往等複雜問題。環境的改變使學生心理髮生了極大的改變,能否適應也取決於學生個人。

  ***3***教育模式改變。大學教育與以往教育方式不同,除必修課以外,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想修的課程,也可按照自己意願加人豐富課餘生活的社團。大學生有了更多機會展示自己特長,這與以往寒窗苦讀十餘_?

  1.2內部因素

  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經歷了奮戰苦讀,每一個學子都是自己中學年代中的佼佼者,他們進人了完全陌生的環境,發現周圍充滿著才華橫溢能歌善舞的同齡人,這種心理上的落差使他們自卑,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會選擇接受這種變化,努力適應眼前這個與之前平淡學海生活截然不同的校園環境,他們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他們所熱愛的活動,他們選擇參加學術競賽、參加社團活動、參與文藝匯演,門門成績優異;相反,心理健康程度有所欠缺的同學則會選擇逃避,他們將自己封閉在沒有社交活動的世界裡,他們甚至患有社交恐懼症、注意力不集中症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大學生滿足於這種生活安逸的狀態,選擇停步不前;就業率的降低顯然沒有喚醒大部分學生,他們並沒有形成一個成熟可實行的職業規劃,認為大學畢業文憑是自己的保護傘,所以將自己沉浸在抽菸酗酒、網路遊戲、社交網路等亞健康狀態中,創新創業意識薄弱。

  2、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措施

  2.1針對學校措施

  ***1***鼓勵大學生參加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綜合性大學常常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和社團活動,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感興趣的方向,進行學習實踐等,這要求學校開展問卷調查,按照學生主流意願方向開設相關選修課,做好前期宣講工作,鼓勵大學生在課餘時投人到自己真正感興趣又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中,比如喜歡志願者服務的同學為他們成立志願者工作部,醫學院校可以成立急救員小組。

  ***2***鼓勵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目前許多高等院校相繼開展了相關的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據一些在校大學生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巳然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學校每年會開展相應的心理調查問卷,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度與日俱增,心理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工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教育講座旨在提醒大學生客觀意識到自己心理存在的問題,並鼓勵學生以樂觀向上的態度應對心理亞健康的狀態。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是十分必要的,無論是專科院校還是本科院校。

  ***3***建議學校成立心理諮詢和精神心理科。

  成立心理諮詢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同時也為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提供了方法。有關人際關係、親情、愛情、學業、就業等方面的心理問題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老師為學生提供一種好的辦法和途徑,解開學生的煩擾和困惑,免於學生陷入迷途。心理諮詢不拘泥於一種模式,學生可以前往學校的心理諮詢處諮詢老師,有的學生不願意洩露隱私,也可以採用網際網路、書信的方式與專業老師溝通。

  ***4***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大學校園是為當代大學生提供學習、食宿、運動、娛樂、休閒等多功能的場所,在這裡不僅需要容納百人學術報告廳,還需要裝置齊全的體育館、乾淨衛生的食堂餐廳、多功能大學生活動室等設施去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質大學生,這為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為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埋下了良好的鋪墊。

  2.2針對大學生自身條件

  ***1***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與信仰。

  有了目標,便不再迷茫;有了信仰,便不再孤獨。當代大學生有很少的人能夠在早期就確定好自己終生奮鬥的目標,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著變化,他們停步不前,原地彷徨。心理專家建議大學生早期樹立人生規劃,其中包括職業規劃,只有前期工作準備好,學生才會有更堅韌的毅力與更飽滿的熱情把每一天過得充實而富有意義。

  ***2***培養優良的品質。

  面臨畢業的本科生即將褪去大學青蔥年代的稚嫩,邁人真正複雜的社會環境,第一個問題就是考研與就業的壓力。這種壓力連同期末考試、論文答辯等過程是富有極大挑戰的,有的學生髮揮失常,學業進行地不是十分順利,此時需要學生自己心中給予自己心理暗示:“我可以;我能行;這次雖然沒有成功,下次我多了一些經驗,我的勝算更大!!”等。

  ***3***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當代大學生被稱為“低頭族”、“夜貓子”等,皆因不健康的作息方式造成。如之前所述,社交網路的盛行使學生花費了更多時間在電子產品等網際網路產物上;學生偏向晚睡晚起的生活模式,早已打破“一日之計在於晨”的模式;課堂教室晨讀的和操場上晨跑的身影更是少見;甚至很多大學生酗酒、抽菸、逃課、聚眾賭博、考試作弊等惡劣行為。這些現象已經不算罕見,高等院校也採取了很多規章制度制止此類行為,但效果都不算好,學生應當從自己真實想法出發,喚醒自己心中被理想充實的地方,遏制貪圖安逸的貪戀,保持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心懷夢想,腳踏實地,夢想彼岸才會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