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峻,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而體育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無法取代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峻,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體育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無法取代的作用。因此,為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良好發展,高校的體育教學活動應採取相應的有效措施和行動。

  [關鍵詞]體育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積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2-0078-02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個人在其心理與行為中表現出積極穩定的心理狀態。它不僅是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家的日漸強盛和民族的強大,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而心理健康是高素質人才的根本,因而心理素質教育受到高度的關注和重視。一個民族的新一代沒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民族就沒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高校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必須塑造大學生的健康心理,提高他們的全面素質。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近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他們已慢慢變成當前的心理弱勢群體。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人際適應不良,學習目標不明確,戀愛心理疑惑,承受挫折能力弱等。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日漸突出,如不能及時發現並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將會對高校教育和培養高素質人才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而迫切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體育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體現在教育部頒發的《體育與教育》教材及學校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中。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大學生面臨更多挑戰和機遇,同時也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與衝突,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因此,如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健康、高素質的人才,預防降低心理疾病的發生,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當前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表現為:學習適應良好,能完成各種學習任務;有較強的自控能力,能協調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也能克服各種困難;人際適應良好,能與他人相處融洽;社會適應良好,能瞭解自己的社會角色並恰當承擔社會職責;瞭解自我,能悅納自我,情緒穩定,心境平和,人格和諧完整。應該說,當代大學生心理狀況總體上是健康的,他們思想情緒穩定,在學習上能保持自信,對未來樂觀並有著美好的嚮往。但隨著高校的擴招和就業壓力的增加,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由於當今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心理學界、教育界乃至整個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話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約有23%的中國大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問題,到20世紀90年代上升到25%,而近年來已達到30%。同時,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上,研究隨機調查了1516名大學生結果顯示90.5%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呈現的健康狀態為亞健康,11.54%-18.6%的學生有時或經常出現某項心理障礙症狀,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憂鬱症狀,佔調查總數的18.6%。由這些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知道,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相當嚴峻。

  二、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階神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係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及性格。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一般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緒健康;人格的完整;和諧的人際關係。

  體育教育具有以下特點:教學目標的動態性、身體活動的實踐性、組織操作的複雜性、人際交往的頻繁性、心理體驗的複合性等。學校體育與學生心理健康有密切的關係,能促進和協調學生的身心發展,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能鍛鍊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增加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培養學生健康意識、主體意識、主動探索和勇於實踐的精神,以及充分發揮個性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特殊作用。

  ***一***體育鍛煉可以調節大學生情緒,陶冶情操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影響的指標之一是對情緒狀態的調控能力。而體育對情緒的調節表現在,體育活動內容豐富多樣,能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要,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體驗到愉悅感。有心理學家認為,適度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人體釋放內啡肽質,它是一種能使人們獲得愉快、興奮的情緒體驗的物質。

  ***二***體育鍛煉可以幫助大學生消除緊張,恢復體力

  當今社會競爭的日趨劇烈和生活壓力來源的增加,導致許多人產生產生各種消極情緒,尤其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負擔的加重,直接導致憂鬱、焦慮、孤獨等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適當的體育鍛煉能使個體在運動中獲得喜悅感和成就感,從而提高自信心,擺脫悲觀、壓抑的消極情緒,並起到減緩或消除心理障礙的作用。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而產生的各種不良情緒可以通過體育鍛煉得到合理的宣洩,在緊張而繁重的學習之外,全身心投入體育鍛煉,不僅能活動筋骨,消除疲勞,強健身體,也能緩解煩惱、壓抑、焦慮等消極情緒。體育鍛煉,是增強身體素質的途徑也是宣洩不良情緒的一種合理有效的手段,是消除緊張,恢復體力,增進身心健康的良好方式。

  ***三***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學生自信,完善自我

  體育教育對於提高個體自信心和身體自尊有著重要的作用,體育運動可以讓人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並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發揮自己的潛能和長處,克服缺點和不足。有研究表明:進行體育鍛煉的人比沒有鍛鍊的人有著更為積極的自我評價;體能強的人比起體能弱的人具有更高的自我概念和身體概念水平。在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中,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案,並達到既定的目標,他們能從中體驗到一種成功的喜悅和戰勝困難的信心,在與同伴共同鍛鍊、默契配合過程中,能夠拉近他們之間的距離,獲得一種合作的快感,這些都能使他們獲得自我滿足,提高自信心,並在鍛鍊和競賽中不斷自我完善。

  三、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幫助大學生進行心理除錯,樹立自信

  造成大學生迴避集體活動及孤僻封閉心理形成的原因是並不是單一的。首先,由於當前有一部分高校大學生學習成績低,基礎差,長期以來沒有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學習習慣,導致他們學習熱情不高。再來,較大部分大學生來自農村或貧困家庭,貧困的家庭環境和拮据的消費使他們擔心會被瞧不起。因此,他們在心理上自成一道門檻――這是大學生成長道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也是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如果一個人無論在面對什麼事都懷著自卑心態,那麼再普通簡單的事情也會變得難以企及。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可以針對這些學生某方面的特長***例如耐力好,身體強壯或曾參與過某項體育鍛煉等***,讓這些學生作為動作示範者,展現他們的特長,幫助體育學習進展慢的同學。通過這些方式,幫助他們樹立自信、樂觀、豁達的品質,使他們學會自我心理除錯,改變那些不利於個人成長髮展的人格品質。讓他們更好地融合在集體之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改善教學效果。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體育教學的特點,加強與同學的交流和溝通,積極瞭解學生生活、學習狀況、思想動態等,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關係並理解他們,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自己被關心、被理解、被尊重。

  ***二***在教學過程中營造氛圍,培養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

  同伴關係是大學生人際關係中的主要關係,同學之間的交往是最普遍的,同時也是微妙而複雜的。一方面,大學生在一個共同集體中生活,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興趣愛好也相近,彼此間能夠很好地進行溝通交流。另一方面,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生活習慣和個性氣質存在差異,而且他們生活空間距離小,交往密度高,自我空間便相對狹小,所以對人際交往期望高,一旦無法滿足,就容易採取消極逃避的態度。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樹立新的體育教學理念,營造民主、和諧、平等、寬鬆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自由探索,發揮潛能、發散思維,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體育教師用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學生

  體育教師在課堂上不僅是教授者,也是體育活動的領導者,發揮著主導作用。體育教師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體育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精神面貌、體格體能、人文素養必須要符合要求才能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得到學生們的信賴,並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總之,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

  參考文獻:

  [1]林志超.新世紀體育與健康教程[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0.

  [2]餘丹丹,宋少俊.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及成因分析[A].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

  [3]李錚.心理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蘭自力.學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4***.

  [5]於紅民.學生心理健康與學校體育[J].體育學刊.2010***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