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心理畢業論文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新時代社會發展有密切關係,他們的心理特點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教育;引導

  【論文摘要】大學時代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迫於學習、工作、人際關係的壓力,再加上社會轉型與變革的時代背景,種種矛盾衝突交織在一起,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各種複雜的心理誤區和障礙。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導;第一,幫助大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第二,靡煉大學生的意志,增強心理隨和能力;第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不要好高騖遠,要現實的對待發生的問題。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態。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迫於學習、工作、人際關係的壓力,再加上社會轉型與變革的時代背景,種種矛盾衝突交織在一起,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存在許多心理問題,相當比例的大學生患有明顯的複雜多樣的心理障礙與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領導者和建設者,他們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未來社會的走向和發展狀況,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否,不僅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健康成才,而且對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因此,重視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引導大學生排解心理障礙,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是高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人際關係問題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生成長與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人際關係、社會的複雜性與學生心理的單純性,使得大學生常常在人際交往中受挫。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既充滿了興趣又擔心失敗,久而久之,甚至迴避參與,妨礙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學生則因對自己、對他人的認識問題,很難與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則因人格因素,帶來交往中的矛盾與衝突。與此同時,由於個體間的正常交往不夠,又易引發猜疑、嫉妒等,極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2、情緒起伏問題

  大學生處於青春發育的“暴風雨時期”,生理髮育極為迅速,已基本趨於成熟,但由於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飄忽不定,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織在一起,極易出現各式各樣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會因一點小小的勝利而沾沾自喜,也易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調適能力較低,並由此導致其心理偏差和行為怪僻。大致表現如下:部分大學生出現焦慮和恐懼情緒,情感過於壓抑,整日焦慮不安;部分大學生則易於感情用事,喜怒無常,情緒好時待人處事入情入理,情緒差時,拒人於千里之外。這種群體性的負性情緒還是校園事端的直接製造者,學生的群體情緒一旦激發,很難受到理性與校紀校規的約束,往往會造成一些惡果,而一旦情緒穩定下來,又多是後悔不已。

  3、學業成就問題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他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學業成就問題,而環境與地位的變化錯位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不少的心理負擔。高中時期的佼佼者,進入大學生活後,一部分學生髮現自己在高中時的那種優勢不復存在,面臨的是一種重新分化組合的嚴峻局面,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一種失寵感。一些學生在進入大學後因未能掌握大學學習的方法而導致考試不及格,從而帶來厭學、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甚至得了考試恐懼症,每次考試時就生病或不敢考。如何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關注的問題。

  二、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導

  1、加強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首先,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教育應針對大學生活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緒,及時加以耐心引導和幫助,使他們以良好的心理態勢去面對新的人際交往和複雜的人際環境,既客觀認識自己,又客觀認識他人。其次,要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學生加強人際交往的品德修養,教育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應學會信任、尊重、寬容,以誠相待,用真誠去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獲得真誠的友誼。學校可以經常組織一些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積極的人際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那些性格特別內向、不善交際以及患有社交恐懼症的學生,更要關愛有加,耐心引導,鼓勵為主,使這部分學生慢慢的擺脫心理障礙,最終走出自我,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中。

  2、採取各種途徑,磨練大學生意志,提高情緒的調適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磨練意志,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是解決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徑。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從中接受鍛鍊,磨練意志,教育學生正確對待挫折,面對困境積極尋求解脫的途徑並總結教訓;指導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把握與調節,豁達大度、遇事冷靜,要能做到自我正確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的各種需要,培養對挫折的承受力。同時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將隨之而增長,感情沉穩,自制力增強,在很多情況下都能自己擺脫心理負擔,除掉精神障礙。

  3、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一直以來,學習、讀書被賦予很高的價值,大學生對學業的關注是與對自我關注緊密聯絡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幫助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評價自己,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根據客觀現實條件來調整個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於自己的期望過高或過低造成心理上的焦慮不安或鬆懈情緒。同時,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

  在社會處於轉型期間,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做思想品德、智慧、體魄的儲備,更要做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走向成熟,參與社會競爭。

  【參考文獻】

  [1]陳四清.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索.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2***.

  [2]白霞.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之我見.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2***.

  [3]李遠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中國成人教育.2008,***05***.

  範文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摘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為使我們對構建和諧校園目標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更富有針對性和現實性,需要以構建和諧校園的理念來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其“不和諧”的癥結所在,探求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關鍵詞】和諧校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構建和諧校園重要組成部分的必然性

  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人才的搖籃,做好新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和諧校園,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作為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寶貴人才資源,是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構建和諧校園中,應該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大的課題,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與和諧校園的本質要求完全一致

  對高校而言,構建和諧校園的本質要求包括人際關係的和諧。從根本意義上講,最基礎的目標是造就和諧的大學生人際關係,就是要使大學生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合理地處理個人與周圍一切錯綜複雜的關係。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運用心理學、教育學的原則與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性教育、諮詢性教育和良好行為的訓練,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促進他們全面和諧地發展。這些教育內容顯然與和諧校園的本質要求完全一致。

  ***二***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是學校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建設和諧校園的主要參與者,健康的心理是大學生在校進行正常學習、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條件,因此,針對在校大學生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使個體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也能為個體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質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使大學生能更好的參與到和諧校園的建設中來。

  ***三***和諧校園提出的時代背景迫切需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利益關係更為複雜,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大學校園也不可避免受到侵襲,當代大學生作為思維最為敏銳並且最少保守的青年群體,他們在這個深刻變化的形勢中,承受的學業、婚戀、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比過去都增加了,極易出現心理髮展不和諧的情況,更加迫切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二、構建和諧校園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和諧”之分析

  面對教育國際化和國內高等教育改革新的發展形勢,大學生往往產生無所適從、煩躁、困惑等情緒,造成各種心理問題。要實現大學校園的和諧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不夠適應,面臨著一個新的轉型。以構建和諧校園的理念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找到“不和諧”的癥結,會使我們的認識更富有針對性和現實性。以和諧理念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難發現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尚存在許多不和諧方面。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和諧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雖然已開展了20年,也取得了很多的經驗,但不同地區之間、高校之間發展很不和諧。從全國範圍看,東部快於西部,沿海快於內地,大中城市、沿海開放地區的高校重視程度高,普及面廣;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偏遠省份的學校工作比較薄弱。即使在同一地區,也由於缺乏統一規劃,資源配置不均等因素導致各校的發展失衡且沒有應有的地位和時間保障。有的地區甚至至今仍有學校未開展這項活動。還有高校之間機構設定、經費投入及工作開展不和諧。有的高校沒有建立心理諮詢專門機構,沒有專門辦公場所。有的高校沒有經費投入或投入不足,不能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有的高校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和心理疾病預防、危機干預機制,但還有不少學校尚在起步階段甚至還沒有起步。從課堂教育上看,儘管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必修課和選修課,但仍有一些高校沒有開設任何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只舉辦了一些講座,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性和覆蓋面。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與實效的不和諧

  心理健康教育在諸多高校的計劃中,往往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但事實上卻都是形式上的存在。現實中一些地方、部門和學校的領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視不夠,辦法不多。從業者科學化水平不高,缺乏規範管理。心理科學的評估技術的應用不足,濫用不規範的量表,忽視測試信度和效度,僅憑測試結論來推定學生的心理,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從業者的培訓與監核尚未正規化,儘管國內高校多數設有心理諮詢機構,但從事心理諮詢***治療***與心理輔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兼職居多或半路出家,其中大部分是經過短期培訓後上崗的,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在機制、經費與人員儲備上沒有根本保障。各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師地位低,任務重,壓力大,沒有時間深入學生,更沒有精力展開理論研究,又因為心理健康教育部門隸屬關係不明確,一般掛靠在學生處、德育室、校醫務室、心理教育科研部門,甚至有多個部門齊插手或都不過問的情況,故直接導致無人監督、無人管理。而受過心理專業訓練的人員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職稱不明確,工作報酬低,硬軟體設施短缺,使得有限的師資流失嚴重。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客體的不和諧

  按照教育學的一般規律,教育主客體之間關係融洽,雙向交流與溝通,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但長期以來,人們往往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老師對學生的教育,老師高高在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所以有相當多的高校雖然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和研究,建立了大學生心理檔案,但由於忽視教育者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最終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流於形式。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與時代發展的不和諧

  至今還沒形成適合中國大學生特點的理論基礎,且定位不清,主要是還沒有搞清楚它與其他心理學教學、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異同,常常把它們割裂或等同起來。因此,其理論研究大大滯後於實踐操作,不能給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指引。

  ***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要求與實際認識的不和諧

  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從心理諮詢活動開始的,是從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人手的,所以存在一些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缺乏全面瞭解的現象。其中有不少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點仍放在對個別學生的心理諮詢和治療上,忽視了對大多數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指導。特別是在學生出現了嚴重行為問題時就更容易強化這種看法。這種做法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同時還給學生留下了凡是“心理諮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錯誤印象,使一些大學生在出現心理困惑時不敢及時諮詢,原本可以通過諮詢消除的心理不適卻發展成為心理障礙,甚至出現更為嚴重的心理危機而走上絕路。如果僅僅侷限於對已經出現的問題進行諮詢,那樣只能處在被動的地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取向應當立足於主動教育方式,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少數學生前來求助。

  三、構建和諧校園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

  如何在構建和諧校園的實踐當中更好的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本文擬對於今後如何更好地開展工作,談點想法和建議。

  ***一***心理健康教育進課堂是保證大學生德育效果的重要條件

  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在時空上有了保證,其次使教師、學生雙方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得到了加強,再次保證了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大學生的基礎和專業課程多,學習壓力大,儘管如此,心理健康教育進課堂,實踐證明是利大於弊。課堂教學應強調針對性與實效性,如要考慮對新生專業思想的穩定,增強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等。當然,各院系的情況不同,需求也有差異,應該視具體情況而定,有特色、效果好就可以,譬如有計劃地安排專題課、利用週末開設選修課等,都不失為好的途徑。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應該體現靈活性、親和性、指導性、糾缺性,使學生感到實惠。

  ***二***應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現在的大學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行為方式對於自身的重要性,渴望得到這方面的知識和鍛鍊的機會,“大學生心理協會”積極作用的發揮,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這方面的需求。在“大學生心理協會”組織的各種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和強化,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展示,適應環境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團學組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大有可為

  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很多相關活動都是通過各級團組織、學生會和班委、團支部等團隊的方式開展起來併產生效果的。譬如河南大學團委長期堅持的週末文化廣場活動、一些學院團委組織的以身心健康教育為主旨的專題活動和以班級為單位的系列講座等。

  ***四***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從過去的工作中可以看出,哪個單位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得好,一定是該單位的領導對此項工作認識到位、重視程度高、支援力度大。康定師專基礎教育系、政法系、經濟管理系、藏文系等都有這方面的實踐和豐富經驗。

  ***五***抓好人員培訓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深入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有一批懂心理、會教育的人。不少綜合性大學都有相應的心理學專業,那裡有把握著深厚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老中青專家;另外在醫學心理學方面也有相應的師資和經驗積累,這些都是當今大學得天獨厚的條件。建議有關領導和職能部門利用好這些條件,通過系統的培訓,使從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幹部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更加有效地開展工作。可以認為,我們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好比一條腿走路,掌握了心理學的方法,就能使我們的工作進入一種良性迴圈的平衡狀態。另外,如果有可能,應考慮在廣大教師中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工作,因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教師的個人問題,也不僅反映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狀況,它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我們的“教書育人”工作的程序和效率。

  我們相信,有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決議作指導,有各高校黨政的堅強領導,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廣大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有人們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和諧校園中重要性認識的提高,我們的路會更寬,前景會更美好。

  參考文獻

  [1]周青利.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構建高校和諧人際環境[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6***.

  [2]吳豔東,王體正.和諧校園構建下的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

  [3]李文玉.新時期我國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經濟師,2003,***2***.

  [4]袁貴仁.提高認識狠抓落實,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9***.

  [5]莫可今.再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J].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3***.

  [6]葛秋芳.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亟待關注[N].人民政協報,2002-03-1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