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考試論文

  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社會全面發展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要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建構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關鍵還要看學生的自我教育情況。大學生平時應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參加有學校組織的各種心理健康活動,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意識地去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處在一個由高中向大學、由不成熟向成熟過渡的時期,由於這種特殊性,他們面臨著相當多的矛盾和衝突,如獨立與依賴家庭的衝突、情感問題、人際關係問題、職業選擇問題等[2]。這些衝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導和解決,便會形成心理問題,甚至演變成心理障礙,嚴重危害大學生心理健康,不利於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它主要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大學生心理健康預防體系、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體系構成,既符合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又切合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需要[3]。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體系

  目前已有為數不少的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其中也涉及很多心理健康知識。但該課程不能僅是普及心理學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行實際操作,才能起到學以致用的作用,真正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課程結構的優化。以包頭醫學院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這門課程為基礎,加上課堂上與同學們緊密結合的心理問題相關話題的討論以及心理學專題講座、心理學科普知識的宣傳,強化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

  教材的選擇。由包頭醫學院心理教研室教師參與編寫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符合包頭醫學院學生的知識背景與心理實際狀況,實用性與針對性較好,使學生學而有用,學而能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於樂。

  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要避免純理論知識的講解,應加入現實中的案例並進行討論分析。如有選擇地播放涉及大學生學業、情感、人際交往和就業等方面的問題的《心理訪談》節目的視訊,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加深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及個人內心的剖析,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對心理學知識的理解程度。

  2大學生心理健康預防體系

  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層級化的心理預防體系,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及時反饋、溝通、交流、干預,形成普查-反饋-評估-輔導干預-跟蹤諮詢的心理健康預防機制,做到及時發現問題並及時處理,可以避免大學生心理問題向更嚴重的方向發展。

  師生共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組織全校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協調並督導班主任、輔導員工作,協調院***系***部間的學生活動。教師要尊重、瞭解學生,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師生關係,努力創造一個朝氣蓬勃、溫暖友善的環境。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創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刊,開展各種以學生為主體、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社團的作用,如包頭醫學院心靈驛站,並且在每年的5月25日,即大學生心理健康日舉行各種活動,如校園廣播、專題講座、宣傳欄以及心理學電影鑑賞,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學生社團活動中,以陶冶大學生情操、淨化大學生心靈;有目的地舉辦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大學生思想素質的重要途徑,如社群服務、義務勞動、醫院實習等,讓大學生主動了解社會,增強自立意識,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心理學教研室舉辦各種心理講座,給學生以多層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文化陶冶,並開設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諮詢,促進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團體輔導是一種可行性較高的形式,通過學生群體參與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相互交流、溝通、探討,彼此啟發、支援、鼓勵,達到消除緊張、緩解壓力的目的。此外,有經驗的教師或心理學專業教師支援、輔導與干預有嚴重心理問題及處於心理危機中的學生。

  對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訓。對各個班級的班主任或輔導員進行相關心理學的培訓,使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日趨專業化;要選較有敏銳的觀察力的學生做為班級的心理委員,及時關注班級同學的心理狀態與情緒體驗,遇到問題或難題要及時向輔導員或班主任彙報,尋求解決方法,並在業餘時間參加心理教研室開展的各種輔導和培訓,方便更好地為班級同學解決難題。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規章制度。各級部門應建立合理有效的規章制度,形成長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教育管理部門通過實施一些措施,藉助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成熟;要制定出保證整個團隊高效執行的規章制度,完善各種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專項資金不可隨意移作他用;此外,確保各種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套的軟體資料和硬體設施到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順利展開。

  3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取得成效,關鍵還要看學生的自我教育情況。大學生平時應積極配合學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參加有學校組織的各種心理健康活動,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有意識地去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通過自我心理暗示、自我獎勵等方式來鞏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多進行自我肯定,形成一種良性的心理定勢,促進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大學生自我教育應該是為自己心理健康服務的心理過程,是不斷深入地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外界再多的影響,再多的幫助,到最後都要依靠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及活動進行自我整合,學會自我調控,讓自己處於良好的心理狀態,也可以影響到周圍的同學,讓其他同學感受到自己積極的情緒,這對整個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良好的氛圍有著積極的意義[4]。

  參考文獻

  1、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王銀兄太原科技大學2011-07-01

  2、基於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陳曉娟蘇州大學2008-09-01

  範文二: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意義

  【摘要】隨著社會壓力與就業形勢的不斷變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為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關注焦點。積極心理學的快速發展使得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積極情緒的產生與人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是人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而產生的心理上的愉悅之情。心理學者針對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對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本文對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意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積極情緒;大學生;心理健康;意義

  1.引言

  積極情緒是指與個體需求的滿足相聯絡、伴隨愉悅主觀體驗的情緒,積極情緒可以拓展大學生的個體瞬間思維活動序列,幫助大學生建設持久的個體資源,有利於大學生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和心理彈性,使大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校園環境和社會環境,提高其應對不利狀況和負面情緒的技能。隨著我國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積極情緒與大學生的活動密切相關,當大學生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就會出現積極地情緒,反之,就會出現消極的情緒。人的積極情緒主要包括高興、興奮、喜悅、滿足等。根據心理學的研究顯示,積極情緒與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密切相關,尤其是對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心理出現問題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

  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心理學對積極情緒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的也更加透徹,積極情緒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提高大學生的自尊自立能力,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隨著我國社會體制的不斷改革,市場經濟在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日益嚴峻,競爭壓力逐漸增大。在全球並不樂觀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這嚴重製約著大學生身心的發展,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調節作用,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3.1積極情緒對大學生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積極地心理情緒能夠增強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負壓能力,對大學生的智力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剛剛走出高中的校門,面對大學裡新鮮的事物和全新的環境,難免會感覺到一定的壓力。積極情緒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抗壓能力,拓展其知行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個人能力。積極情緒能夠幫助大學生克服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慣性,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降低大學生在知識學習與知識記憶過程中的出錯機率。

  3.2積極情緒有利於大學生負面情緒的消除

  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學生在大學裡要懂得為人處世,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和工作的關係。隨著人類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大學生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強,社會各界以及家長對大學生的期望在不斷上升,此外,大學的課程也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不斷聚集,導致大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如果學生長期被消極情緒所圍繞,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煩躁、鬱悶的情緒,不僅不利於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工作和學習,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學生日後在工作中的表現。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是一種相對的情緒,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能夠幫助大學生釋放心中的壓抑情緒,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3.3積極情緒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幸福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也在逐漸提高,當代人一直處於不斷變遷的過程,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隨時面臨著環境變化的可能性,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積極情緒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適應能力,使大學生以積極地心態來面對周圍環境的變化,積極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的發展。隨著大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學生會以積極地態度面對生活,其幸福感也就隨之提高。

  4.發揮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促進作用的途徑

  4.1豐富教學模式

  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能僅僅侷限在設定心理專業課程的形式,要通過豐富的形式誘發學生積極情緒的產生。教師應該將積極情緒的培養與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密切的結合起來。比如,在高校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名人事蹟講述培養學生的積極情緒,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思想政治課上,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

  4.2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

  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心理教育活動中,教師要與學生積極溝通,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切實做好以下幾點工作。第一,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面對任何突發狀況都要進行及時有效地調節,時刻向學生傳遞積極地情緒;第二,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在師生交流過程中要時刻保持積極情緒,並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第三,教師要尊重學生,以朋友的身份對待學生,從而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結論

  大學生這一群體心理髮展還未成熟,對自我的認知狀態有一定差異,很可能不能正確客觀的認識自己,處於矛盾狀態也就導致不能合理的對他人、環境有所認識,也就導致人際關係糟糕,不知如何處理。所以,在大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豐富心理教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情緒,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消除學生的負面情緒,提高其幸福感,使學生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羅軍,王燕菲,禹玉蘭.積極情緒體驗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醫學研究與教育,2012年5期.

  [2]張晨亮.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積極情緒和個人資源的影響分析.新校園***學習***,2013年1期.

  [3]王振巨集,王永,王克靜,呂薇.積極情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中國心理衛生雜誌,2010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