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中物理畢業論文

  “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中物理教學實驗作用

  摘要:物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特別強的學科,主要以動手為基礎、以物理現象為依據、以理論為主導。作為物理學的基礎,高中物理就是讓學生在原有的物理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解決物理問題。但傳統的教學方式只注重課堂上的理論知識,忽略了實踐,所以學生只會“用”物理,而不能掌握物理。要想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廣大教師必須重視實驗,認識到實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實驗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實驗教學;高中物理;物理教學

  物理學原本就是一門趣味十足的學科,所有的物理學家都是對物理學感到痴迷,但在目前高中階段的物理教學來說,其內容是枯燥乏味的,沒有任何樂趣可言,學生只是把書本中的公式一一背誦下來,而高中階段中物理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以及公式比較多且難度比較大,即使有些學生對物理感興趣也會力不從心。大部分物理教師為了趕進度,在課堂中只注重怎麼教,根本不會在意學生怎麼學、怎麼懂。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以致用,使用實驗教學讓學生找到高效學習的途徑,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一、實驗有利於理論教學

  以往的高中物理教學會讓學生背誦物理理論,然後知道在哪種題型裡面運用哪種物理知識。但是因為物理知識過於廣泛,相對也比較稀疏,導致高中生記憶不深。如在摩擦力的演示中,如果教師單純地講摩擦力就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這樣非常抽象,不易理解。但是如果教師用一個小車子在桌面上用力一推,小車向前走,但是最後小車會停下來。此時,老師再提問:小車子為什麼會停下來?這樣,“摩擦力”就會在學生的腦海中呈現出來。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卻能夠讓學生熟記一個概念。事實上,很多物理學家就是根據這些現象總結出來物理理論的,學生不可能從簡單的文字中理解物理,現在的教學模式太過於重視質量,希望學生短時間內學會更多的知識,但效果卻常常適得其反。如果讓學生利用物理實驗去驗證一些物理結論,反而更容易加深記憶。

  二、實驗有利於物理理論的應用

  傳統的物理教學是給學生各種不同的物理模板,在不同的題目中使用不同的物理公式,對於力的分析、加速度都是從許多相似的例題中總結出來,遇到類似的題目時,學生按照以往的解題思路,做出答案。然而,學生根本不知道這道題講的原理是什麼,導致學生如果遇到稍微改動的題目時就會不知所措。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了解題的機器,在不理解物理理論的時候就開始做題目。

  三、實驗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對於高中生來說,教師的要求就是考取一個理想的分數。雖然這能夠讓學生得到一個滿意大學的通知書,但不利於他們在大學的學習以及進入社會的生活,動手能力差、創新能力差會讓他們喪失很多機會,學習的被動性也會讓學習效果一落千丈。這樣的教學模式不適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不能培養出新時代要求的科技人才。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記憶理論,卻不知道這些理論背後的汗水,我們永遠不能創造出自己的理論。使用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發現這些理論。對一些簡單的物理理論,完全可以通過使用這種先實驗後講課的模式,讓學生自己發現物理現象,總結物理結論,這樣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當他們再次發現不同的現象或是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會習慣性地去解決,從而激勵他們不斷髮現,不斷創新。

  四、實驗有利於增加物理教學的趣味性

  物理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學科,很多學生聽到就害怕。同時,物理又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科目,只有對它有所領悟,才能夠真正成為物理的主人。實驗一般都具有趣味性,好玩的現象、有趣的聲音、神奇的變化,這些都會給物理蒙上一層奇幻色彩。在高中階段,學生面臨著無形的學習壓力,緊張的學習氛圍讓他們時刻都不能放鬆,但是物理實驗能給他們帶來不同的感覺,既能擺脫課本的束縛,又能擺脫習題困擾,自由地做實驗,發現物理規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樣一來,物理實驗就為學生提供了有效空間,在休息的同時又能學到知識,一舉兩得。

  五、實驗能夠增加物理的“親民性”

  部分學生認為物理是一門高深的學科,不是一般人可以掌握的。所以,在學習的時候總會產生一種距離感,部分學生還對物理產生一種敬畏感,害怕學習物理,更沒有信心學好物理。這種自我否定使得學習物理的過程變痛苦,學習效率自然不會提高。物理實驗可以讓學生與物理減少距離,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然後再用於這些理論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建立起對學習物理的自信心。

  六、實驗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實驗的過程是探索的過程,是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物理實驗傳達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結論,也不僅僅是實驗的操作步驟。而是學習思維的鍛鍊,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物理實驗過程中,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換,從表面的學習到內在學習的蛻變,可以教給學生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我們物理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對物理實驗教學進行全方位研究,不斷激發學生探究物理理論的熱情,培養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即定的教學目的,造就一批擁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邵冬梅.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實驗效果[J].讀與寫雜誌,2011***12***.

  [2]陳勇剛.高中學生物理實驗操作能力的落實[J].中國教育論壇,2006***3***.

  [3]王勇.重視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考試周刊,2011***7***.

  [4]台州市實驗中學課題組.高中物理演示實驗改進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9***3***.

  [5]魏愛革.探討關於高中物理實驗教學過程的創造力培養[J].才智,2012***18***.

  範文二:新課程環境下高中物理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PPT等課件輔助教學對科技依賴程度較少,所需硬體裝置相對廉價,針對農村中學裝置條件差等情況,利用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有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對中學物理不同課型的研究,總結出利用課件輔助物理教學的不同模式。

  關鍵詞:新課程;資訊科技;物理教學模式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的革命。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的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教師的注意力必須要集中在學生的個性發展上,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提升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的教學模式,是在物理常規教學基礎上把各種形式的課件作為新教學媒體用於課堂教學中,輔助教師教學。課件演示可以動態呈現物理中不便於直接觀察的變化過程,把瞬間結束的運動清晰緩慢地呈現出來,為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創造充分感知的條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知識圖景,為學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提供方便。筆者所處的農村中學裝置條件相對較差,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的模式對中學物理教學有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實驗課:“真實情景—模擬實驗—真實情景”的模式

  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要通過實驗觀察發現出物理規律,但很多實驗學生的觀察常常比較被動,而且相對滯後,有些物理現象瞬間消失,或者不清晰、可視性較差,學生的觀察比較困難。“真實情景—模擬實驗—真實情景”的模式,帶學生感知實驗情景,再用課件重現物理過程的細節,最後再讓觀察實驗,方便學生形成概念,充分認識規律。例如,電磁感應現象的過程分析,先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驗,初步觀察實驗現象,感知這一現象,有了親身的實驗體驗,學生意識到這一現象的“瞬態”特點,教師再用視訊課件把本來無法清晰觀察的瞬態過程放慢,和學生一起來分析整個過程的物理量變化,增進學生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理解,然後再讓學生重新觀察實驗,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電磁感應現象的理解。這種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演示***或分組***實驗—模擬實驗—再次演示***或分組***實驗—抽象概括。物理實驗是嚴謹的科學實驗,是物理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對待實驗的基本態度應該是實是求是,“模擬展示細節,尊重實驗事實”,既有助於學生理解物理概念、現象、規律,給學生創造反覆觀察和逐步提高的條件,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有些實驗比較危險,如高壓送電,可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高壓送電模型,然後用課件展示其工作原理,讓學生充分了解高壓送電原理,最後迴歸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對於一些非常重要又不便觀察的實驗,如螺旋測微器和遊標卡尺的使用,則能更加充分地體現用“真實情景—模擬實驗—真實情景”這一模式的優越性。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為基礎與學生動手實驗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以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展示實驗中難以被觀察的部分,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成為學習的主體。課件演示輔助物理教學模式的優點是有助於彌補高中生生活經驗相對欠缺的問題,方便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和實驗技能,有了課件的展示和教師的解釋與指導,能讓他們對實驗有更深的理解。對於一些不易觀察的現象,或需要教師詳細指導重複訓練儀器使用課上,一個教師則可以在課件的幫助下,完成幾個甚至十幾個教師才能完成的事。

  二、概念教學:“展示—試誤演練—拓展”的教學模式

  物理概念反映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智力活動,是全人類長期形成的智慧結晶。概念能使人在複雜多樣的物理現象中體會事物的內在本質,認知物理現象的思維起點。概念的形成,是人對大量錯誤認識分析辨別的基礎,因此,在教學中,筆者也讓學生在不斷的失誤中加深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物理概念是對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的抽象,教學過程要讓學生通過感知現象、觀察思考、經驗內化等一系列活動,自行獲得對物理現象的感性認識,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已有方法重新認識加工、思維整理、內化重構,從而深化對物理概念的認識和理解。如在功的概念教學中,先利用多媒體結合例項,向學生展示與功相關的情景,然後與學生共同討論與功相關的基本概念,讓學生在一個又一個的試誤演練中加深對功的概念的理解,不斷拓展學生對功的內涵和外延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究、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內容的重新建構,徹底擺脫傳統教學中只注重把知識像物品一樣從教師口中轉送到學生的課堂筆記上,時刻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學”,教師的作用是將與概念相關的“常誤情境”集中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裡實現知識的內化及意義的重新自我建構。物理課堂教學的關鍵不在形式而在體現科學探究的本質特徵,這不是輕視知識,而是重在學生對知識的獲得和理解。資訊科技的發展為物理課堂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援,讓教師有機會將更多的資訊,以多種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作為教師,應該給學生呈現一個與知識點相關的更加全面的知識環境,讓學生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親身體驗,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及意義的重新自我建構。這種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展示基本內容—試誤演練—小結—試誤演練—小結—總結拓展。

  三、規律課:“理論分析—實驗—討論—運用”的教學模式

  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物件的本質屬性,反映出事物發展和變化趨勢。與概念相比,規律是人們對物理物件進一步認識的產物,是理性思考的結果,物理規律可以加深人們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導人們思考發現事物的更多屬性,形成新的物理概念。從物理學知識結構來看,概念、定律是物理學的兩個基本元素;從瞭解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來說,使學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規律是教學的中心環節。“理論分析—實驗—討論—應用”的教學模式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能力的形成。

  ***一***理論分析:搞清規律的建立過程

  高中物理規律有很多,如動量定理、動能定理等。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使用數學方法自行推導新的物理規律,建立起學生所遇到的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的聯絡,便於學生接受和內化,減少機械記憶的成分。讓學生親自經歷建立理論知識前後之間的聯絡,可以使學生真實地體會到知識的體系性與延續性,感知規律所揭示的各種性質的內在關聯,認識到定律在認識物理現象中的作用。尤其是學生在運用科學思維方法,體會科學問題從低階到高階,從特殊到一般的處理過程時,可逐步建立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框架。

  ***二***實驗:探索物理規律

  “實驗—模擬—實驗”的教學模式應用在物理規律的探索中,讓學生重新體驗定律發現的過程,學生自主做好實驗,協作完成資料的測量、分析,透過現象發現事物所遵循的物理規律,形成定律。這一教學模式不僅遵循了學生的認識規律,又使學生切身體會到了規律建立的過程,避免把物理規律表示式當作數學公式亂套的現象。自己動手實驗可以增強學生對知識形成的過程感知,加強對不易觀察或不易捕捉的東西進行實踐模擬,為學生在今後的學習中奠定基礎。模擬之後的實驗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有助於學生科學規範地完成實驗。

  ***三***討論:深化物理規律的理解

  俗話說,理不辨不明。在物理規律教學中,也要給學生充分的討論空間,讓學生在思辨過程中加深對規律本身的理解。當然,這不是說把所有的問題都交給學生自己去解決,教師還要從中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認識物理規律。首先,要從理論上理解規律。其次,要從物理意義上理解物理規律的數學表示式。再次,要指導學生建立物理規律間的聯絡,體會物理規律的內涵與外延。最後,要充分了解物理規律建立的來龍去脈,明細各物理量的含義,避免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亂套公式。

  ***四***運用:靈活、準確地運用規律

  物理規律通常是在特定條件下建立或推導而來的,有一定的適用範圍,超出適用範圍,物理規律會有很大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錯誤的。知識在教學中反覆提醒顯然是不夠的,一定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問題或科學情景讓學生自己分析討論,並獨立應用,學生才能深切體會到規律本身的適用範圍和條件。例如庫侖定律學完之後,讓學生解決帶電的金屬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教師並不急於向學生說明,等學生自己試著應用,學生在自己的應用中才會加深對適用範圍和條件的理解。當然,在學生自己運用之後,教師還要從理性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物理規律的適用範圍和條件的認識,使學生能夠正確靈活地運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這種模式的基本流程是:理論分析—實驗—討論—運用。這樣的模式規律性較強,可適用於學生自行推導的物理課程,比如動能定理、動量定理、自由落體、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等,效果非常不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物理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較過.物理教學論[M].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84.

  [3]萬里紅.如何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的探究興趣[J].考試周刊,2008***19***:162.

  [4]冒小潔.淺談新課程背景下物理學習方式的轉變[J].希望月報***上半月***,2008***2***:36.

  [5]賴建國.“三維”目標與物理教學[J].廣東教育,200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