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小論文

  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培養21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需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內容摘要】

  本文以心理健康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為調查工具,對長春大學大一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男生的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和睡眠、飲食症狀較女生表現明顯,恐怖症狀低於女生;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無顯著差異;理工專業學生的軀體化、人際敏感、敵對和偏執症狀較文科專業學生明顯,其中敵對症狀差異顯著,藝術專業學生敵對症狀較文科專業學生明顯。

  【關鍵詞】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差異對比

  大學階段是人生中一個特殊階段,此階段的個體心理髮展尚未成熟,自我認識還不夠深刻,情緒豐富且不穩定,意志力較為薄弱,他們從父母包辦代替的生活走向獨立自主的大學生活,由於生活環境、學習方式、人際關係等因素髮生變化,導致他們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不適應的情況。同時,大學階段也是個體建立自我意識,塑造獨立人格,形成人生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如果當個體遇到內心困惑時,沒有及時得到老師、家人或者朋友的關心、支援和幫助,難免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所以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不同群體的心理問題特點,深入細緻地瞭解和掌握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將對預防和緩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和發展有重要作用。

  一、調查物件

  本研究以長春大學3,681名大一學生為調查物件進行研究,施測3,681人,有效測試3,644人,有效率為98.99%;其中男生1,791人,女生1,853人;漢族3,342人,其他民族302人;理工專業學生1,318人,文科專業學生465人,藝術專業學生339人,綜合專業學生1,522人。

  二、調查工具

  本研究採用心理健康臨床症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調查,該量表共90個題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飲食等方面***十個因子,每個專案採用五級評分***即無=1,輕度=2,中度=3,重度=4,嚴重=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狀況越差。

  三、調查程式及資料處理

  本研究採用團體施測的方式,由各學院心理輔導員擔任主試,通過心理測試軟體對學生進行調查。最後,採用SPSS19.0進行資料分析和處理。

  四、調查結果

  ***一***不同性別新生scl-90因子分差異比較。

  男生的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六個因子得分顯著高於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顯著低於女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異比較。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專業新生scl-90因子分差異比較。

  軀體化、人際敏感、敵對和偏執在不同專業之間存在差異,其中敵對因子在不同專業之間差異顯著,以下進一步進行多重比較分析。進行多重比較分析發現,理工專業學生在軀體化、人際敏感、敵對和偏執四個因子得分中高於文科專業學生,其中敵對因子分差異顯著;藝術專業學生敵對因子得分高於文科專業學生。

  五、分析與討論

  ***一***不同性別新生scl-90因子分差異比較與分析。

  男生的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和睡眠、飲食症狀較女生表現明顯,恐怖症狀低於女生,總體來看,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如女生。而已有相關研究的結果存在較大差異,較多研究結果顯示男生心理健康狀況好於女生,但還有部分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極其微弱,或者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好於男生。這個結果可能與樣本選擇和被試測試的認真程度有關,需進一步研究。但本研究結果表現出了男性的社會角色特點,長久以來男性的社會角色特點就是堅強、勇敢、有責任感,使得男生在面對困難時,較多采用忍受和自我封閉等消極的應對方式,從而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二***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差異比較與分析。

  不同民族新生SCL-90因子分均無顯著差異。這與我國多數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個結果可能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學習環境趨於一致,所以其心理健康狀況也無顯著差異。另外,被調查的大學生一般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與文化薰陶,所以樣本的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果。如果對至今仍較好地保留少數民族文化和傳統的被試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其研究結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三***不同專業新生scl-90因子分差異比較與分析。

  由表3可知,理工專業學生的軀體化、人際敏感、敵對和偏執症狀較文科專業學生明顯,其中敵對症狀差異顯著,藝術專業學生敵對症狀較文科專業學生明顯。本研究結果與已有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已有研究多認為文科專業學生的心理症狀較多,且嚴重程度明顯高於理科學生,藝術專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好。而本研究結果顯示理科生的心理症狀較文科生多且明顯,可能因為理科生與文科生相比,較不善於表達,性格多偏於內向,當遇到心理困惑時,一般不願意向他人傾訴,發洩自己內心的情緒,所以較易形成軀體化、人際關係敏感、敵對和偏執等心理症狀。另外,本研究中藝術專業學生敵對症狀較文科生明顯,可能是因為多數藝術專業學生多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通過學習藝術考上大學,此類學生中不乏有很多高中時的叛逆青年,所以導致藝術生整體測試結果的敵對症狀較高。

  【參考文獻】

  [1]崔愛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11

  [2]馮文靜,苗春霞.徐州某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3

  [3]胡發軍,張慶林.大學新生SCL-90調查結果的元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

  [4]張玥.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12

  [5]馬俊,王偉,郭彩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形勢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

  [6]李亞紅.民族院校4782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

  [7]王曉麗,周曉梅.少數民族與漢族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比研究[J].校園心理,2015

  範文二: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與實踐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結構、活動形式相對規範、穩定的標準樣式,是在一定的心理教育理念指導下,對心理教育過程及組織形式做出特徵鮮明的簡要概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模式直接影響到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著正確方向順利發展。貴州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中心結合貴州理工學院學生心理素質情況探索一套適合貴州理工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

  第一,將心理健康教育混同於德育。某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混同起來,把學生中出現各種問題統統視為思想品德問題,常用品德教育的方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傾向,片面誇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認大學生中存在著政治思想觀念。[1]

  第二,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學校在單兵作戰,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是一種啟蒙教育,更是一種終身教育,所以家庭對學生的教育、薰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2]大學生許多心理問題的形成往往有其家庭方面的原因甚至可追溯到童年時期的創傷。解鈴還須繫鈴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最終解決還必須依靠學生家庭的配合。[3]

  三、貴州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構

  第一,貴州理工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本研究選取了SCL-90對貴州理工學院2013、2014級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狀況的普查。結果顯示:2013級新生在9個因子上的心理狀況,主要表現在強迫症狀上顯著高於其他症狀,其次學生在人際關係敏感、抑鬱、敵對、偏執等因子上較為明顯,而軀體化因子則較低,說明新生在生理上已經開始適應大學生活,無明顯生理疲倦特徵。2013級農村學生的SCL-90測試分數普遍高於城鎮學生,特別是在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因子上與城鎮學生存在顯著性差異,其差異達到統計學意義。可能是由於貴州省是一個民族眾多且相對貧窮落後的省份,貴州理工學院有超過71%的學生都來自農村,因此,他們的心理狀態的差異性,可能屬於正常過渡時期帶來的心理感受和適應。2014級學生在SCL-90量表各因子心理特徵分佈狀況,主要表現在強迫症狀上顯著高於其他症狀,其次學生在人際關係敏感、抑鬱、敵對、偏執等因子上較為明顯,而軀體化因子則較低,說明新生在生理上已經開始適應大學生活,無明顯生理疲倦特徵。2014級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分值相對較高的有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精神病性因子,發現學生強迫行為或思想較為突出,即對於自己那些明知沒有必要,但自己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思想和行為,使得將生活中的一些正常現象被誇大,形成敵對、猜疑、關係觀念、妄想、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而在人際關係敏感因子上的情況體現出我校新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和不自在,這可能與新生人數中超過77%以上的來自農村,使得他們在與他人比較時更加自卑,出現消極期待等症狀。

  第二,模式建構理論依據及教育模式。要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提升貴州理工學院大學生在人際交往能力、抗挫能力、學習動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質,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其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翻轉課堂設計。人本主義教育目的是培養自我實現的人。人本主義主張在教學方式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知識為中心,強調將學生所學的課程與個人的意義聯絡起來。心理健康學習知識的最大意義莫過於對自己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素養的提升。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在課外的學習時間,教師加強在課堂上的引導。其二,學習動機理論為依據的mooc混合教學模式。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並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它包含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個成分。通過心理健康課採用啟發式教學、控制動機水平、給予恰當評定、維護學習動機、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等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充分利用清華線上等網路媒體資源中心加大微課視訊研發,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動機。其三,認知學習理論為依據的實踐教學環節設計。布魯納的認知發現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類目及其編碼的形成,即把同類事物聯絡起來,把他們連結成賦予意義的結構。學習的過程是個體認知結構加工和完善的過程,學習的結果是形成認知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知識的最佳方式是發現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智慧潛能,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內在動機,培養學生髮現的技巧,有利於學生知識的記憶保持和提取。增加教學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的認知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帶著心理覺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對課堂討論及發言、分享環節的實現有著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其四,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團體動力學的團體輔導的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的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互動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展的助人過程。團體輔導融入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學生在團體環境中,不斷的分享和陳述自己的心理感受,班級形成心理能量場,使學生之間的心理支援得以成功實現,有助於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

  四、結束語

  以貴州理工學院學生心理素質為依據設計的教學模式正在實踐探索中,並得到學生的好評。相信通過本課程的長期開設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