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現代企業財務管理髮展思路

【摘 要】 傳統財務管理要適應新形勢,必須有新的發展思路。其發展思路可概括為:改變原有的財務管理觀念;強化知識資產管理;使現代企業財務管理更加科學化;建立網路財務管理模式;實施財務再造策略等。 
  【關鍵詞】 現代企業; 財務管理; 財務再造 
   
  一、財務管理觀念的更新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資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企業的生存環境。國際網際網路的發展,資訊、衛星通訊等新技術的創新,改變了傳統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企業的財務管理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企業的財務管理不能再侷限於本企業、本地區,而要加強對世界經濟形勢變動的分析,及時掌握和了解相關的各類資訊。企業財務管理必須進行相應變革,最關鍵的是企業財務管理觀念要全面更新。企業要以全新的理財觀念和現代化的財務管理觀念進行理財。要有以人為本的觀念***要做到責權利相結合並強化對人的激勵和約束,積極發揮和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資訊觀念***要利用最先進的資訊科技,及時、全面、準確、迅速地獲取資訊以進行有效的財務管理***、無形資產觀念***加強對企業商譽、專利等無形資產的管理***、風險理財觀念***增強風險意識***、知識化理財觀念***加強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應用***、知識資本觀念***要重視對知識資本的管理***、競爭與合作相統一的觀念***企業要順應知識和技術的共享性和開放性,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合作,形成企業之間競爭的“雙贏”***。 


   
  二、財務管理效率的最優化 
   
  在具體的生產領域,企業財務管理效果的最優化具體表現在注重“三效”的提高上,即注重經濟效益的提高、注重經濟效果的好壞、注重經濟效益的高低。企業同時要具備與知識經濟相適應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意識。在管理意識上,要具有整體化,即有效益意識、戰略意識、市場意識、改革意識、競爭意識、開發意識、時間意識、人才意識、科技意識、質量意識、名牌意識。 
   
  三、財務管理物件要素的轉變 
   
  企業財務管理物件要以有形生產要素為主轉向以無形生產要素為主。傳統的管理主要是對勞動力和物化勞動***勞動工具和勞動物件***等有形生產要素的管理,隨著社會財富生產過程和結果的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識等無形生產要素對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舉足輕重,從而知識資源的開發與有效利用,成為重要的管理課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人價值和作用超過資本的價值和作用,知識生產力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任何企業都必須重視知識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迅速將知識轉化為直接生產力。 

   
  四、財務管理風險的規避 
   
  在新世紀裡,規避風險和獲取收益是企業財務管理必須同時考慮的兩大方面。企業對知識的重視和利用、一項新技術的獲得、一個新產品的開發,無疑能給企業帶來高收益。但高收益是和高風險相伴而生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全高收益低風險的專案是不存在的。因此,企業財務管理要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時,加強對風險的防範和規避。企業規避財務風險的關鍵在於: 
  ***一***提高企業財務實力 
  擁有雄厚的財務實力是防範風險的根本,提高企業的財務實力可以提高企業抗風險的能力。而企業財務實力的改善主要應依靠生產經營、投資、籌資等多方面的綜合戰略安排來實現。 
  ***二***培養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 
  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對財務風險有敏感的職業判斷能力,能及時、準確發現和估計潛在的風險,能熟練運用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知識進行財務風險分析,在運用這些理論方法進行財務風險分析時,能對具體環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條件進行合理假設和估計。 
  ***三***建立科學有用的財務預測和風險監控機制 
  企業財務預測是對未來融資需求的估計。準確的財務預測對於防範財務風險有重要作用。企業可以通過財務預測瞭解自己的財務需求,可以提前安排融資計劃,並根據融資計劃,安排企業生產經營和投資,從而可以把投資和籌資相聯絡,避免由於兩者脫節而造成現金週轉困難。同時,建立風險監控機制,使企業具備風險自動預警機制,能對事件的發展狀態、發展過程進行有效監測,並及時進行資訊反饋,以及時對可能發生的或已發生的與預期不符的變化進行反映和修正,把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五、財務管理中心體系的建立 
   
  企業財務管理要服從和服務於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一切以有利於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經濟效益為目的。要建立健全會計資訊和統計資訊相結合的電算化管理,將企業生產情況與財務情況及時、客觀地反映出來,並深入分析,尋找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提出改進措施,堵塞漏洞,提高效益,加強成本管理,以更低的成本獲取更高的收益。總之,要使企業財務管理貫穿企業經營全過程,覆蓋企業經營的全方位,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新要求,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企業財務管理變革的要求。 
   
  六、財務報告模式的創新 
   
  傳統的財務報表,是以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為主的報告模式。財務人員通過這三張報表,對企業的資產狀況、已獲收益、資金營運等財務資訊進行確認、表述和披露,只能定時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予以反映與監督。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各方面對會計資訊的需求發生了質的變化,資訊的使用者不但要了解企業過去的財務資訊,更需瞭解企業未來的以及非財務方面的資訊,尤其是對知識和技術給企業創造的未來收益更為關注。為適應知識經濟條件下,資訊使用者對資訊的新需求,傳統財務報告模式應進行相應調整。 
  ***一***增設無形資產等重要專案的報表 
  無形資產是今後財務報告披露的重點,它包括各類無形資產的數量與成本、科技含量、預期收益及使用年限等內容。另外,還需增加非財務資訊,包括企業經營業績及其前瞻性與背景方面的資訊。這些專案所提供的資訊,均是資訊使用者判斷企業未來收益多少與承擔風險大小的重要依據。 
  ***二***增設人力資源資訊表 
  通過編制人力資源資訊表,披露企業人力資源的結構、年齡層次、文化程度、技術創新能力、對人力資源的投資、人力資源收益、成本、費用等方面的資訊。 
  ***三***披露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資訊 
  企業要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必須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在消耗資源創造財富的同時,保護好環境,把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披露企業有關資源消耗、土地利用及環境汙染等方面的資訊,瞭解該企業應為其行為負多大的社會責任,讓資訊使用者更正確地認識企業。 
   
  七、實施財務再造策略 
   
  管理專家邁克爾·哈默倡導的再造思想,流行於歐美各國的企業界,正成為一種最新的管理趨勢。哈默把再造工程定義為:“對企業過程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重新設計,從而使成本、質量、服務和反應速度等具有時代特徵的關鍵指標獲得巨大的改善。”在企業管理不斷創新的今天,“企業財務再造策略”應成為企業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財務管理策略。企業財務再造策略要求從零開始,用集體智慧,將企業財務系統所能達到的理想功能一一列出,再經過綜合評價,從中篩選出最關鍵、最基本的系統功能,並將其優化組合成企業財務執行的新系統。這樣,既可更明確財務部門各環節的權責利,又可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每個員工都處於自主管理狀態,讓顧客導向的觀念在整個財務流程中得到體現,以發揮群體優勢。財務再造策略包括:財務流程的再造、財務人員的再造、融資機制再造、投資機制再造、收益分配機制再造等內容。這一策略的實施,使企業財務資源重新優化配置,更好地使企業的財務管理系統適應其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從而改善企業的財務職能,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企業得以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安志剛.現代企業制度下財務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築,2003,29***13***. 
  [2] 谷祺,劉淑蓮.財務管理[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 財政部註冊會計師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財務成本管理[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4] 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編.財務管理[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5] 張先治.財務學科定位與發展研究——基於會計學科定位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