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技術創新論文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各種新知識、高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客觀、規範和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尋求適合的技術創新發展途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企業技術創新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全文如下:

  摘要:文章通過回顧技術創新能力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評價方法,並根據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構建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便於企業客觀的認識自己的技術創新能力,並據此制定合理的技術創新戰略,有利於進一步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關鍵詞

:技術創新;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

  一、引言

  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企業通過引入或者開發新技術,使企業滿足或創造市場需求,增強企業競爭力,也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力的源泉和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能力。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新技術不斷湧現,產品的技術生命週期不斷縮短;智慧財產權對技術創新成果的保護更加有效,技術貿易壁壘更加森嚴等在這種形勢下,企業不進行技術創新就會滅亡如何客觀、科學、有效、定量地評價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於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目前,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已成為創新管理領域的主要方向之一,引起了國內外有關學者的廣泛關注。

  二、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評價方法

  技術創新能力在企業技術創新中佔有重要地位,是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之一。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研究始於近半個世紀前,到20世紀80年代國際學者才明確提出技術創新能力並加以研究,直到現在對於這方面的分析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論,對技術創新能力內涵的界定也是百花齊放,各有所長。有些學者從組織行為學角度研究技術創新能力,拉里把技術創新能力看成是組織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和技術與資訊的獲取能力的綜合,Burgelman認為技術創新能力由可利用的資源、對行業競爭對手的理解、對環境的瞭解能力、公司的組織文化和結構、開拓性戰略等方面組成。有些學者把技術創新能力看作企業的資源或資產,認為它是科學研究資產、工藝過程創新資產、產品創新資產和優秀設計資產的集合。巴頓***1992***則從技術創新行為主體出發,把技術創新能力看成由技術人員和高階技工的技能、技術系統的能力、管理能力、價值觀等組成的集合。

  除此之外,SevenMuller認為技術創新能力是產品開發能力、改進生產技術能力、儲備能力、組織能力的綜合;王健則從技術創新資源要素入手,把技術創新能力要素分解為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力、產出能力以及活動過程能力和企業技術創新的內部支援和社會支援能力等幾個方面;王偉

  強根據企業技術創新的具體型別,提出組合創新能力,即產品創新能力、工藝創新能力之間的耦合狀態及其由此決定的系統的整體功能;傅家驥等從技術創新過程的角度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分解為創新資源能力、創新管理能力、創新傾向、研究開發能力、製造能力和營銷能力。魏江、許慶瑞則認為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結構要素是創新決策能力、R&D能力、生產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組織能力五個方面。王健、王海山等從技術創新資源要素角度入手,把技術創新能力要素分解為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力***包括研究開發人員、研究開發經費、專利***,產出能力以及活動過程能力和企業技術創新的內部支援和社會支援能力等幾個方面。從技術創新的過程角度入手,關士續認為技術創新能力由技術創新決策能力、研究開發能力、實施能力、實現能力與組織管理能力組成。

  另有些學者基於創新過程來研究技術創新能力,把技術創新能力看作是研發能力、生產製造能力、營銷能力、組織能力、創新決策能力和資源分配能力的綜合體現,在此基礎上還有學者將學習能力也納入技術創新能力的內容中。還有一些學者試圖從創新型別角度和創新資源要素角度找到技術創新能力的準確內涵。以上學者對技術創新能力的理解儘管表達方式各有不同,但都幾乎一致地把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看成是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綜合性的能力系統,用系統的視角來觀察技術創新能力。但這裡要區分技術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在內涵上的差異,一般認為技術能力指企業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製造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反映,它概括了與企業內與技術相關的所有能力。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關於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方法的研究已日趨豐富。生產函式法在理論上較為成熟,應用上較為廣泛。但該方法雖能夠直接反映要素投入對產出的影響,但卻不能直接反映科技投入對產出和效益的影響,不利於詳細評價企業技術進步的細節,不利於提出加速技術進步的對策。另外,國內外常用的評價方法還有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判法,DEA方法,灰色評價法,物元分析法,利用人工神經網路技術的方法,Delphi法,綜合指數法等等。

  三、構建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為了建立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評價指標體系,需要堅持一定的原則,只有堅持原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才能有效。根據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特徵及其構成素,本文認為,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原則有:科學性原則、代表性原則、可比性原則、可操作

  表1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三級指標

  企業領導者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

  技術人員的創新積極性

  顧客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反應企業文化

  創新氛圍領導者對創新的支援程度

  技術人員和各部門的創新能動性創新決策

  領導者對技術創新的反應速度技術人員的創新的實用性企業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獲取

  企業獲取資訊的渠道企業獲取資訊的可靠性

  資訊能力

  企業內部資訊流通系統的建立資訊流通

  企業內部資訊共享的程度

  企業內外部資訊流通的途徑和障礙資訊反饋

  資訊反饋的速度

  處理資訊反饋的能力和態度

  創新型人

  創新型人才的界定

  才比例

  員工的創新積極性

  創新人才的培養比例

  人力資源

  人才激勵企業的創新氛圍

  政策創新人才的物質和精神激勵

  企業對技術創新的人力投入

  人力投入

  創新人才的引進創新人才的保留

  財力投入

  企業的財務能力

  企業對技術創新投入的財力比例

  財務能力

  承擔財務企業的財務風險狀況

  風險能力企業面對財務風險的對策投資回收企業的投資能力期企業預計的投資回收期

  R&D投入企業對R&D的重視程度

  企業對R&D的資金投入比例

  R&D

  能專利擁有企業擁有的專利數力

  數企業引進的專利數

  R&D人員企業的R&D人員比例

  構成企業與其他技術機構的合作程度營銷費用

  企業對營銷的投入

  企業與產品的營銷費用

  營銷能力

  產品競爭產品的創新程度性創新產品的效益銷售能力

  銷售人員的構成比例

  銷售人員的管理和培訓

  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多目標性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要客觀真實地反映企業技術創新的內在規律,同時結合必要的專項調查和考證,定性、定量相結合,通過綜合考核評價,得出科學合理、真實客觀的評價結果。***2***代表性原則。指標的確立應有代表性,要避免指標的過於繁雜,要儘可能選取影響程度最高,具有足夠代表性的綜合指標和專業指標,從而比較準確、簡潔地表述所涵蓋的內容。

  ***3***可比性原則。指標的設定應體現可比性,具有一定的彈性空間。既要考慮到企業與企業之間技術創新能力的橫向比較,也要考慮企業在不同時期自身技術創新能力的縱向比較。通過比較,使之成為衡量技術創新成效的尺度。

  ***4***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設計要在較準確地反映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發展的基礎上,儘可能選取具有共性的綜合性指標,同時要力求資料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指標資料要易於獲取,另一方面定量指標可直接量化,定性指標也能間接賦值量化。

  ***5***導向性原則。建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就是要對企業技術新工作進行規範化,從而對企業技術創新工作起到導向和監控作用。指標的選取,要利於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工作。

  ***6***多目標性原則。企業技術創新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大小的評價涉及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涉及到科技活動投入、活動產出和企業經營狀況、經效益等方方面面,不可能單靠一、二個指標就可以完成,需要建立一個評價指標體系,多方位、多角度系統描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從整體上反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水平。

  四、構建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根據技術創新能力的國內外研究現狀並結合我國國情以及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構建了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
 

  參考文獻:

  1.顧瑜婷,梅強.城市創新能力的模糊綜合評審研究.商業研究,2006,***7***.

  2.劉中文,姜小冉,張序萍.我國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構建.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1***.

  3.萬勇,文豪.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周曉巨集.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綜合評價體系研究.安徽工程科技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

  5.白宇峰.企業技術創新系統構建的理論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