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資訊科技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摘 要: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有效性是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當前以任務驅動為主要教學模式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當中,我們可以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分層指導,完善實施教學活動,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最終實現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有效性這一目標。
關鍵詞:小學資訊科技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為了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有效性,廣大教師進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當前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當中,以任務驅動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為保證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我們發現應該合理用“材”與施教。做到客觀分析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特點,構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堂結構。這是提高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有效性,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的重要途徑。
        一、教師在小學資訊科技教育教學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教師在小學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中,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剛剛接觸計算機的小學生,教師在教學中的組織、引導顯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教師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斷學習教材、教法,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教師是小學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合作者,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審視教學的各個環節,積極與學生互動,促進學生共同發展。教師應當轉變自己的角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還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教育教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更是層出不窮,資訊科技教師更應當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不斷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在小學資訊科技教學中游刃有餘。
        二、瞭解學生、鑽研教材,認真備好每一節課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要想上好小學資訊科技課,首先,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程度,瞭解學生的學習習慣等具體情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通過對學生的瞭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設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等,讓學生帶著目標有目的地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其次,教師還應當不斷鑽研教材、熟悉教材,充分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做好課前的各項準備,備出適應學生髮展、適應課堂教學需求的好課。
        三、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資訊科技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排除學生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小學生都喜歡新奇、有趣的事情,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思維以及學生的記憶效果。
     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創設一種和諧的、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教學情境,把學生引入到感興趣的事件或環境中,鼓勵和引導學生學習,這樣才能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是上好資訊科技課的關鍵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相對突出,而且資訊科技理論課的枯燥使得傳統的講授型教學方法不適應小學資訊科技課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尋求新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
        1.形象教學法
        小學生對物體的感官認知超過了理性認知,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通過實物模型,形象性地直接感知來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根據小學資訊科技課的特殊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特有優勢,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如《計算機的組成》一課教學開始時,教師應有意識地不說電腦術語,而是讓學生自己接觸電腦。首先告訴學生計算機各部分的名字,然後讓學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將名稱與電腦實物配件相結合,接著引導學生看看每個部件的線通到哪裡,看看那裡有什麼。通過這樣的教學,小學生不僅可以很快地瞭解計算機的各個部位,而且可以瞭解相互之間是如何連線的,更可以消除對計算機的神祕感,提高學習興趣。
        2.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在各個學科都得到了運用,在小學資訊科技課中也不例外。任務驅動法是教師提出一系列的任務,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學環節的設計應具有靈活性,教師應當精心分析教材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特點,以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其次,教師應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擔當指導者、引導者的角色,在不束縛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加以指導;最後,教師應做到賞罰分明,及時對學生的作業作出評價,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以便學生能及時地糾正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如在學習《動畫自己做》一課時,教師可將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一個娃娃從北向南跑;兩個娃娃同時同向賽跑、接力賽跑。這樣一來,學生通過簡單的動畫製作入手,慢慢進入教學內容,完成學習目標,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既可以輕鬆愉悅地上課,又可以獲得成就感,有利於培養自學能力。
        3.遊戲教學法
        遊戲教學法即採用遊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獲得知識。如學習“滑鼠、鍵盤”一課時,教師可先教會學生使用滑鼠,再講一些基本的鍵盤知識,讓他們慢慢地學會控制計算機,同時藉助一些益智遊戲幫助學生熟悉計算機,如:“金頭腦”“拼圖”“成語挑戰屋”等,讓學生進一步熟練控制滑鼠、鍵盤,熟練掌握電腦的開啟和關閉。如此一來,既可為學生奠定堅實的電腦基礎知識,又容易讓學生接受,實現“寓教於戲”,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主動地、快樂地學好這門課程。
        總之,在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提出教學目標,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要準確。要符合學生實際,不可貪多求全,要加強教學研究,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為依據,堅持課程改革和創新精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力爭一課一得,讓學生收穫頗豐,把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