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述學術論文寫作格式

  學術論文格式就是指進行學術論文寫作時的樣式要求,以及寫作標準。下面是小編整理了,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學術論文的寫作格式一般包括如下內容: ①題目; ②作者; ③摘要; ④關鍵詞; ⑤引言; ⑥正文***材料、方法、結果和討論***; ⑦致謝; ⑧ 參考 文獻。為了使論文的書寫更加規範化和格式化, 現對這八項內容寫作的要求和需注意的問題分述於下。

  一、 題目 題目是文章最重要和最先看到的部分, 應能吸引讀者, 並給人以最簡明的提示。

  1.應儘量做到簡潔明瞭並緊扣文章的主題,要突出論文中特別有獨創性、有特色的內容,使之起到畫龍點睛, 啟迪讀者興趣的作用。

  2.字數不應太多, 一般不宜超過20個字。

  3.應儘量避免使用化學結構式、數學公式或不太為同行所熟悉的符號、簡稱、縮寫以及商品名稱等。題目中儘量不要用標點符號。

  4.必要時可用副標題來做補充說明,副標題應在正題下加括號或破折號另行書寫。

  5.若文章屬於“資助課題”專案, 可在題目的右上角加註釋角號***如 ※、#等***, 並在腳註處***該文左下角以橫線分隔開***書寫此角號及其加註內容。

  闡述學術論文寫作

  學術研究、學術期刊及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

  什麼是會計學術研究?什麼是會計學術期刊?會計學術研究和學術期刊在推動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在我國近十年間似乎已成為頗有爭議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方面的爭議?筆者以為原因主要在於,十年之前我國會計界不太嚴格地區分“學術”與“專業”、“學術組織”與“專業組織”、“學術性研究”與“政策性研究”、以及“學術期刊”與“專業期刊”等。而在西方國家,上述兩兩之間都是涇渭分明的,儘管相互之間也存在許多聯絡與交流。隨著最近十年來我國會計學術界與國際會計學術界交流的日益頻繁和深入,西方主流的會計學術研究正規化逐漸為我國會計學術界***尤其是中青年會計學者***所接受、推崇和傳播,實證性的會計學術研究業已成為我國會計學術研究的主流,在今天已是不爭的事實。應該說,任何一種研究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侷限性,實證研究方法也不例外。但是,之所以實證研究方法成為最近四十年來西方會計學術界最為廣泛採用的研究方法,也是不無道理的,即實證研究通過利用大樣本的實際資料,並運用多元統計等科學分析方法,嚴謹地檢驗理論假說是否能夠為實際資料所驗證。只要樣本選取適當,統計分析方法運用合理,推理過程嚴謹,研究結論就具有比較強的說服力。

  實證性的會計學術研究是否註定會與會計實踐相脫節呢?其實未必。其關鍵在於研究選題的產生過程。只要研究者能夠緊密關注會計實踐,並基於對會計實踐的觀察和思考提出研究命題,實證性會計學術研究非但不會脫離會計實踐,而且完全可以服務於會計政策制定和指導會計實踐。例如,當採用實證性會計研究方法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是我國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重要手段”進行了系統驗證之後,會計準則限制企業轉回業已計提的固定資產等非流動資產減值準備的規定,就有了比較充分的學術研究證據的支援。類似地,會計學術期刊即便百分之百地刊登實證性會計研究論文,只要選題適當,研究過程嚴謹,對於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同樣是可以發揮其積極的推動作用的。

  由於會計學術研究主流正規化的轉變,會計學術研究從其形式上看似乎與會計實踐漸行漸遠了。因此,許多會計實務工作者紛紛反映會計學術研究論文“看不懂了”,甚至發出了不少批評聲,批評會計學術研究脫離會計實踐,批評會計期刊發表的論文背離讀者***當然主要是指會計實務界的讀者***需求。無論這些批評是否合理,但它畢竟反映了會計學術研究與會計實際工作者需求之間距離日漸擴大之事實。

  面對上述困惑,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一個基本問題:會計學術研究論文是否應該按照會計實務工作者的需要來寫?換言之,會計實務工作者是否應該是會計學術研究論文的主要讀者?對於這個問題,我國會計界長期以來一直傾向於肯定的回答。似乎只有這樣,才意味著會計學術研究是結合會計實踐並服務於會計實踐的。這種觀點,如果說在過去尚可成立,今天則已難以成立。這並不是說會計學術研究可以脫離會計實踐,可以不考慮會計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可以完全不顧及會計實務工作者的需求,而是說會計學術研究就其終極目標來說是要服務於會計實踐的,但作為一篇具體的會計學術研究論文,往往需要專注於一個“點”,採取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加以系統地驗證。也正因如此,會計學術研究論文的優劣,不能簡單地以是否能夠直接服務於會計實踐為唯一的衡量標準,而是應該看其是否能夠嚴謹地驗證論文提出的研究假說,是否發現或驗證了會計實踐或相關領域中存在的某一規律性現象。這就意味著,會計學術論文有其自身的評價標準,從而也就未必需要完全符合會計實務工作者的“口味”。因此,介於會計論文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會計期刊如何應對,便成了解決上述困惑的關鍵之所在。令人欣慰的是,《財會通訊》等會計期刊在這方面已經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和有益的探索。

  以《財會通訊》來說,該刊雖是省級期刊,但在我國會計界長期以來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力。與其他同類刊物一樣,《財會通訊》在沒有分別按“綜合版”、“學術版”和“理財版”出版之前,如何使刊物發表的文章能夠適應不同類別讀者的需要,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難以兩全的問題:如果更多地發表了學術性論文,實務界的讀者會覺得遠離了他們的需要;如果過少地發表了學術性論文,或者發表的論文學術水準不夠高,刊物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就會下降。自從改版之後,上述矛盾得到了較好的解決:綜合版面向會計實務工作者,主要刊登偏於會計實務研究的論文,即便是學術論文,也多為偏於會計政策性研究的論文;學術版面向會計理論工作者,主要刊登會計學術研究論文;理財版則更為大眾化,面向關心企業甚至個人理財的廣大讀者,主要刊登關於企業和個人理財之道方面的文章。在這樣改版之後,就很好地細分了讀者市場,從而使得不同版本的《財會通訊》能夠分別滿足不同細分市場讀者的需求。改版後的《財會通訊》刊系,結構合理,定位明確,不僅為財務會計知識和資訊的傳播提供了強大的平臺,也為廣大財務會計工作者瞭解財務會計發展趨勢,學習財務會計最新知識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園地,還為財務會計學者發表最新學術研究成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該刊經過幾年來的不斷改革與探索,其在會計學術界和實務界的影響在不斷擴大。該刊近年來發表的重點文章大部分為我國許多權威檢索機構轉載或索引。

  例如,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索引排名中,2006年在2787種社會科學期刊中排列第49名,比改版前的2003年的第569名提高了520位;2006年在1161種經濟類期刊中排列第8名,比改版前的2003年的第115名提高了107位:2006年在財務會計類期刊中排列第1名,比改版前的2003年的第5名提高了4位。與此同時,該刊發表論文的獲獎率和獲獎層面也在不斷提高,不僅在湖北省的各類評選中屢獲佳績,更為可喜的是,在中國會計學會的年度優秀論文評選中也連續獲獎,這在省級會計刊物中是十分突出的。 會計學術研究和會計學術期刊,需要為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鼓與呼,需要在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伴隨三十年的中國經濟改革與開放,三十年的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和進步。尤其是在最近的幾年間,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走出了三十年來最為強健的步伐,掀開了三十年來最為華彩的一頁,那就是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和國際等效。

  多少年來,我國會計人在如何權衡會計的“中國特色”與“國際化”方面充滿爭論,步履維艱。隨著中國經濟的改革與開放,尤其是隨著中國加入WTO,我國會計人越發意識到中國會計的國際化是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必然方向。但是,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一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甚平衡的發展中國家,是一個長期執行統一會計制度的國家,是一個國有經濟比重依然很高的國家,……。所有這一切。

  又決定了中國 會計改革與 發展過程中不能不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因此,“國際化”與“中國特色”便成了確定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方向時必須權衡的兩股力量。無論是會計學術界還是會計實務界,在如何具體權衡這兩股力量方面都表現出了遲疑、惶惑乃至往復變化。1998年股份公司會計制度到2000年企業會計制度的轉變,就包含了這樣的痕跡。也正因如此,在2004年之前的一段時間裡,我國會計準則發展的步伐比較遲緩。自2005年起,隨著一批批會計準則徵求意見稿的相繼推出,人們感覺到了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新的春天的到來。尤其是到了2006年2月, 財政部發布了包括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 體會計準則的新會計準則體系,在給中國會計界和企業界帶來強烈震撼的同時,也使世界會計界為之震驚。從新會計準則中不難讀出,中國會計準則在充分吸收國際會計準則精華的同時,也彰顯了中國魅力。中國以前所未有之魄力,全面實現了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與此同時,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創造性地提出了有別於國際會計準則的中國主張,諸如關於關聯方關係的界定、關於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與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併的區分、關於固定資產等非流動資產減值準備計提之後不得轉回的規定等,贏得了國際會計 組織的認同和讚譽。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不僅有助於世界瞭解中國企業,也同樣有助於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市場。中國無須在與歐盟的貿易談判中再為會計數字而爭執,無須在與國際資本市場溝通中再為會計數字而多費口舌。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實現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國家,中國除了因此而贏得了世界的讚許和尊重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必將加快我國 經濟和 社會發展的步伐。   在實現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同時,我國又在為實現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等效而積極努力。作為一個大國有承擔責任的勇氣,但也不能不爭取應有的權益。既然我國的會計準則業已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按中國會計準則編制,並按中國會計準則及 審計準則審計後的財務 報告,就應該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為此,我國正在與一些國際會計組織進行積極的磋商和協調。相信有朝一日,一切都將成為現實。

  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業已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賀,但所有這一切不是終點,而是進一步發展的新起點。在未來一段時間裡,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會計的改革與發展,我們究竟需要從哪些方面著手?在哪些關鍵點上發力?需要謹慎思考,但不可過於遲疑。就筆者所見,以下三個方面應該給予高度重視。

  第一,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國際化問題。“國際四大”在中國審計市場中佔有的主導性的市場份額,使得中國本土的會計師事務所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稍加分析可知,之所以“外來的和尚”蓋過了“本土的和尚”,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中國企業海外上市而海外資本市場不認同中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因此,從技術層面上分析,可以有兩個辦法解決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問題:一是中國企業不去海外上市,乃至讓海外企業來我國上市,這樣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無須國際化也可盆豐缽滿;二是發展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並使之充分地實現國際化,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就第一個辦法而言,看起來是更容易做到的,但這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難以成為現實。如果不採取第二個辦法,而只是簡單等待到那一天,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恐怕也就更缺乏競爭力了。

  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國際化,在悲觀者看來似乎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悲觀。應該看到,本土會計師事務所中比較領先的幾家,不僅年營業收入規模已經達到數億,而且其中有些業已通過與海外會計師事務所的合併,走出了其國際化的堅實一步。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正在為實現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等效而努力。一旦與相關海外會計組織達成一致,符合一定條件的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審計報告,就可以得到海外資本市場和投資者的認可。政府部門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本土會計師事務所的自身建設必須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本土的未必就是“土”的,關鍵在於如何在註冊會計師隊伍建設、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建設、以及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規模等方面不斷提高,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第二,中國 管理會計的國際化問題。在過去近二十年間,資本市場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財務會計的國際化。但是,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則似乎不如20世紀80年代那麼廣受重視。也許這只是一種相對比較,但確實需要注意到,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在最近的二十年間幾乎是處於一種自發的狀態,缺乏全國性的組織和引導,缺乏系統的思考與規劃。而恰恰就在這最近的二十年間,管理會計在西方國家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諸如作業成本會計、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等現代管理會計概念、原理和方法,業已為眾多企業廣泛採用。在我國,也同樣已有不少企業開始採用了這些現代管理會計方法。但是,由於缺乏組織和引導,我國管理會計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距離。

  最近,財政部聯合其他相關部委推出的“內部控制規範”,儘管客觀上也會有助於管理會計基礎 工作的完善,但畢竟主要是為確保財務會計資訊的可靠性而提出。因此,成立管理會計規範建設的專門組織,推動我國管理會計發展的規範化和國際化,應該已是時候了。

  第三,中國會計 教育的國際化問題。我們談論會計改革與發展,談論中國會計的國際化,無論如何是不能避談會計教育的國際化問題的。無論是企業的會計人員,還是從事審計簽證的註冊會計師,都是會計教育的“產品”。因此,如果會計教育不能實現國際化,中國會計事業的國際化就缺乏根基。就我國會計教育的現狀而言,雖然已經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但國際化的程度還不夠高。筆者認為,在我國今後會計教育的發展過程中,至少需要逐步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國際化:

  一是會計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不僅僅意味著從海外引進師資,而且意味著國內培養的師資需要去海外進修學習,以充分體驗國際一流的會計教育應該是怎樣的,體會國際一流的會計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質。為此,除了各高校可以利用國家留學基金等選送年輕教師出國進修之外,財政部舉辦的“會計後備人才 計劃***高校教師系列***”應該持之以恆地辦下去,並應該鼓勵會計師事務所和相關企業為我國會計師資的國際化提供一定的條件支援。

  二是會計學術研究的國際化,乍看起來似乎與會計教育的國際化沒有直接的關聯,其實不然。會計教育過程不應該僅僅是成熟會計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是對會計理論和實務問題的深度剖析和思考。離開了深入的學術研究,理論分析和實務思考往往就只能浮於表面。因此,我國會計界對待會計學術研究需要有胸懷、有耐心,不能因其不直接為解決會計 實踐中的問題開出具體的“藥方”而忽視它、指責它和貶低它。

  三是會計教育模式的國際化,如果僅僅從形式上講,或許是比較容易模仿的,但從“有其形”到“有其神”的演進,則同樣需要一個不短的過程。國際化的會計教育模式究竟應該具備哪些特徵,未必有統一的答案。就筆者的理解而言,下述幾點應該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要寬厚,不能讓學生變成除了會計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專才”;課程要整合,不能讓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知識要鮮活,不能讓學生成為記憶會計準則條規的機器;手段要靈活,不能只是灌輸,而應該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會計實務界、學術界和介於兩者之間的會計期刊,是推動中國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三股力量。無論是會計實踐中遇到問題,還是會計學術研究和會計刊物發展中面臨困難,任何其他方面都不可隔岸觀火,而應該互相支援。惟有如此,中國會計事業的發展才可能是持續、協調和富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