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術論文寫作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例談地理作圖作業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讓學生投入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能去體驗學習的過程。地理作圖作業就是按照學習的要求或目地設計的作圖作業,強調學生學習的參與和學習後的反饋。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達到高效的教學,教師的教學就必須要有針對性。作圖作業能反饋課前的預習情況和課堂學習情況,能對教師有效地安排教學起到重要的作用。筆者嘗試了一段時間後,下面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一、利用作圖作業深化對地理概念的認識,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地理概念是地理思維的基本單元,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地理概念多而雜是學生學習地理的難度所在。從教學內容來看,地理概念是由圍繞教學主題的核心概念和與主題關係不大的相關概念構成的。核心概念是教學的重點,學生是否理解核心概念是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如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地球運動”中,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等是核心概念。教師很難僅僅用文字把其講透。如有一部分學生難以區別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這時可以設計讓學生在地平圈上畫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畫好後讓學生在課中展示,再師生共同修正學生所畫的圖形,得出正確的圖***如圖1***,H正表示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是當地地方時12時的太陽高度,而H***太陽高度***一天中是在變化的,這就會讓學生加深對概念的認識,並理解概念的外延,即H>0°的這段時間為晝,H<0°的時間為夜。

  在計算某地正午太陽高度時,僅僅告訴學生公式***H正=90°-a[緯度差],緯度差為所求地緯度與太陽直射點所在緯度的差值***,學生是很難真正理解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尤其是緯度差的計算。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若用示意圖則較直觀,學生計算時也不容易出錯。因此,可以讓學生畫圖表示緯度差。

  例題 計算30°N在冬至日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陽高度。

  計算出夏至日H=90°-a2=90°-***30°-23.5°***=

  83.5°;冬至日H=90°-a1=90°-***30°+23.5°***=36.5°。

  由此可見,對於抽象的概念,利用作圖作業能讓學生深化對其理解,並且能讓學生學會圖文轉化。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突破學習的難點,也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利用作圖作業分析地理過程,使預習高效,提高課堂效率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強調陸地表層系統地理事物和現象隨時間變化的特徵。地理過程一般是動態的,對地理教學要求非常高,也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大難點。利用作圖作業能化抽象為具體,變動態為靜態,形象地再現地理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如在“大氣的受熱過程”教學時,可讓學生先預習,並讓學生完成作圖作業***如圖3***及相關問題。

  問題:

  ***1***描述大氣受熱過程。

  ***2***說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3***分析近地面大氣增溫的主要熱源。

  ***4***為什麼大氣對地面具有保溫效應?

  教師課前批改作圖作業,能明確學生預習的情況,瞭解學情。在上課時,師生共同修正作圖作業,形成正確的簡化圖式,並用文字歸納“大氣的受熱過程”。

  ***1***描述大氣受熱過程。

  答: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吸收、大氣輻射。

  ***2***說明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答: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3***分析近地面大氣增溫的主要熱源。

  答:地面。因為大氣主要吸收長波輻射,而太陽輻射是短波輻射。

  ***4***為什麼大氣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

  答:大氣輻射中的大部分能量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地面損失的熱量,從而起到保溫作用。

  課前通過讓學生預習完成作圖作業,一方面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使得教師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率;另一方面“授之以漁”,即讓學生學會用作圖的方法分析地理現象或過程,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做到事半功倍。

  三、設計作圖作業變式訓練,加深學生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理解,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

  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均屬於自然地理的範疇,書上雖然有圖,但其影象一般比較抽象,應建立空間模型。如熱力環流、三圈環流等,是大氣運動教學的重難點,很多學生難以理解。地理學科中的變式訓練是指保持原命題的本質不變,不斷變換原命題的條件,或結論,或形式,或空間,或內容,或圖形等,產生新的情境,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維去探究問題,從而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教師在教授完新課後,往往可以設計變式作圖作業,來加深學生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三圈環流時,教師一般按書上的圖來講***如圖4***。作圖的地理原理是:假設太陽直射在赤道上;地表性質均勻的條件下,形成7個氣壓帶和6大風帶。為了加深學生對三圈環流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變式圖讓學生來畫***如圖5和圖6***。

  學生作圖後,師生共同分析作圖的得失,歸納出正確的作圖答案。在這個作圖的過程,學生不僅完成了空間的轉換,提高了讀圖、析圖能力,也進一步理解了三圈環流的形成原理,遷移了知識。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學生還會發現學習地理的興趣。

  四、設計地理作圖作業,提升學生的空間定位和分析能力

  地理學科最突出的特點是區域性、綜合性、時空性。地理學科最重要的思維方法之一是綜合分析法,即對任何區域地理問題要從自然地理因素與人文地理因素兩方面綜合分析,從而找出地理事物空間運動與空間演變的規律。對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的考查都需落實到具體的區域,因此區域定位是分析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的前提。設計地理作圖作業,讓學生動手畫圖,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空間定位和分析能力。如在複習新疆時,可設計如下的作圖***圖7***作業讓學生來完成。

  作圖要求:

  1.在圖中畫出重要的經緯線***40°N、45°N和

  85°E***。

  2.在圖中作出天山、崑崙山、阿爾泰山。

  3.在圖中註明兩大盆地,並說出天山的地質成因。

  4.根據新疆的地理位置,從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角度分析新疆的自然環境和農業的特點***構建知識框架***。

  1,2答案:如圖8。

  3.答案:天山屬於斷層山,是岩層斷裂相對上升形成的。

  4.答案: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學生通過作圖,能加強學生對重要地理事物分佈位置的把握。在區域定位的基礎上,學生應用整體性的原理分析出該區域的主要特徵。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整體性”的基本觀念,運用整體性的原理,全面準確地分析區域特徵,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區域的能力。

  總之,設計合理的作圖作業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能讓學生學會學習地理的方法。但要讓學生學會作圖,在課堂上教師還需多用板圖示範,潛移默化。由於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差異,教師在設計作圖作業時要有個性差異。

  參考文獻:

  1.全字正,唐建軍.思維球模式圖與我國若干重要地理界線劃分的探討.地理教學,2014年17期.

  2.楊思竅.基於地理問題解決的圖式教學.地理教學,2013年14期.

  3.張國民.運用整體性原理分析地理綜合題.地理教學,2013年17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海縣正學中學***

  篇二

  鄉土地理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摘 要】鄉土地理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家鄉的地理資源及地域文化特色。通過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開展探究性教學等將本地的鄉土地理資源應用並滲透到地理教學中。

  【關鍵詞】鄉土地理資源 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B-0101-02

  在新課程背景下,目前的高中地理不僅突出其理論性,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要想讓地理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得以提高,就需要秉承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將本地的鄉土地理資源應用並滲透到地理教學中,讓其教學更貼近於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和熱情。

  一、鄉土地理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優勢

  ***一***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鄉土地理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的教學模式不同於以往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更強調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深入實際,並且還能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和協調能力。

  ***二***有利於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家鄉的地理資源。將本地的鄉土地理資源應用並滲透到地理教學中,能夠將當地的人口資源、社會經濟以及環境生態等民眾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反映出來,而且高中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識基礎和各方面的能力,經過鄉土地理教學更容易認識和了解到自己家鄉的發展優勢以及地理特徵,能夠間接或直接地為家鄉的經濟建設提供服務。

  ***三***有利於凸顯出地域文化特色。鄉土地理資源是根據學校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狀況進行設計的,因為不同區域所具有的地理狀況也是不同的,人文環境裡又有十分濃厚的當地人文特色,這也決定著各個區域的鄉土地理資源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烙印,更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特色。

  二、鄉土地理資源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將本地的鄉土地理資源應用並滲透到地理教學中,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對鄉土地理資源進行充分挖掘,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些地理事物和事象之間的聯絡以及在地理概念會比較抽象,學生對巨集觀的環境知識也不是十分了解,不利於學生吸收和掌握,那麼就可以利用鄉土地理資源向學生直觀形象地進行說明和闡述,進而讓學生從已知到未知,從抽象到具體的學習和認識地理事物與事象之間的聯絡及其相關地理概念,易於學生接受,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

  例如,在“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型別”的教學中有設計生態農業的內容,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有沒有人看到農民在種植水稻的時候還養有魚?然後讓學生產生疑惑,自主地去學習課本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最後知道這樣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混合農業。

  ***二***創設問題情境。在人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問題都和當地的鄉土地理之間沒有很大聯絡,導致學生對教材中所設定的問題的興趣不高,即便是教師講得再細緻,也難以為學生構建出系統的知識框架,其教學效果自然不會很好。因此,教師可以將當地的鄉土地理資源滲透進地理教學中,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同時還能根據實際事例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加以培養。

  例如,在“工業的區位選擇”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進行這樣的情景問題的創設:如果同學們作為鋼鐵老闆,想在防城港市進行建鋼鐵廠的投資,會在什麼地方建最好呢?為什麼?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看作規劃局局長,該如何進行該市工業佈局的規劃等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情景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進而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環境中,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又如,在“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教學中,有關大力推行生態農業的內容,雖然在課本中有對生態農業進行描述,但是僅僅依靠課本中所提供的知識和事例,還不足以讓學生充分、全面地瞭解生態農業。對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有沒有看到或者知道這樣一個現象,即在水中養魚,在魚塘邊養豬,再在魚塘上修建鴨棚養鴨,然後再用豬和鴨的糞便養魚?以這樣的例子向學生說明在這個生產過程中,利用了生物學中食物鏈原理,使得社會擁有豐富、綠色、無公害的農產品,還能讓其生態和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這樣就會更容易讓學生掌握生態農業。

  ***三***開展探究性教學。開展探究性教學也可以成為地理教學中應用鄉土地理資源的重要環節之一,該環節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需要教師在進行案例選取的時候一定要與課程內容相聯絡,並且對其地理資料進行充分收集後,適當加工設計,更為直觀且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以東興市屏峰雨林公園的紅石谷景區為例,呈現出該地區植被景觀的圖片以及土壤文字資料,向學生設問,紅石谷景區的植被特徵;根據紅石谷植被生長狀況,進行氣候要素的推導,即溫度和降水情況;根據氣候特徵,分析這裡參與的水迴圈是哪一種型別的,水資源情況,等等。然後讓學生自行探究問題:在地理環境中各個要素是通過什麼發生聯絡的?舉例說明當這裡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後,這裡的氣候、水以及土壤等要素會出現什麼變化?通過這樣探究性的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從中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還能在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鞏固之前所學的地理知識。此外,學生在學習中還能夠自主地將自己身邊的現象和事物和理論知識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地理學習效率。

  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必須緊密聯絡本地的鄉土地理資源,讓教學內容更貼近於生活實際。充分利用鄉土地理資源,雖然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容易被學生吸收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還能深化相關地理知識,提高教學效益。但是,教師也要主要掌握好“度”,不然就會顯得不符合實際,流於形式了。

  【作者簡介】黃中華,男,廣西防城港人,防城港市東興中學校長,中學高階,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