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作物的學術論文

  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農作物種植一直是我國農業收入和人民生活的主要來源之一,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農作物施肥技術要點

  [摘 要]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合理的施肥技術是保證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因素,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我們加強對農作物施肥技術的研究,通過對施肥技術的分析和研究,在最大程度上保證農作物的產量,從而促進農作物增產增收。本文主要對施肥工作中存在的誤區進行研究和分析,並從多個方面對農作物施肥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綜合的闡述,希望本次研究對更好的開展農業生產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農作物 施肥技術 要點

  [中圖分類號] S1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7-0036-01

  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養分,而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對作物進行有效地施肥管理,幫助其健康的成長。然而,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由於沒有掌握好合理地施肥技術,使用了錯誤的方法,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對於這種問題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研究,改變農作物施肥的技術,從而全面保證施肥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一、農作物施肥誤區

  1.燒傷或者腐爛根部

  有些農民在施肥過程中由於缺乏相應的科學知識,在施肥過程中憑藉自身的經驗進行施肥,對於農作物根部造成了嚴重燒傷,特別是對於一些蔬菜類的作物,在進行根部施肥過程中由於對用量的掌握不好,認為多施肥有利於植株的生長,殊不知這樣過量的使用會嚴重燒傷了植物的根系,甚至造成了腐爛的現象。

  2.產生有毒氣體危害作物

  農作物施肥過程中,過量的生物有機複合肥和具有較高含量的氯化銨在混合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的氣體,當這些有毒害的氣體超過一定標準之後就會對農作物產生嚴重的影響,影響到農作物正常的生長。

  3.造成作物生理乾旱或者引發病蟲害

  農戶在施肥過程中,對於肥料濃度大小的把握不是很準確,在施肥或者噴灑過程中,落到植物的葉面上。如果在蔬菜種植過程中,施肥的濃度過大,會造成蔬菜細胞內的水分外滲,從而導致蔬菜的生理乾旱現象。菜葉受到肥料灼傷之後,會嚴重影響到蔬菜的正常生長。而其他糧食作物,如果肥料含量過多,導致根部影響過剩,很容易滋生病蟲害,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的影響,情況嚴重時甚至可以造成農作物瘋長和減產。

  二、正確的施肥技術要點分析

  1.根據茬口進行施肥

  採用這種施肥方式進行施肥主要是為了充分利用前茬肥,但是目前,農民在施肥過程中通常情況下會忽略這一方面的施肥,在施肥管理過程中如果能夠有效的利用茬口進行施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肥料的效用。在茬口進行施肥管理過程中,主要包括了硬茬、軟茬、冷茬和熱茬等幾種情況,硬茬在施肥時需要考慮的作物主要是高粱、玉米等作物的茬口。這幾種作物在生長過程中要求土壤相對比較緊密,因此,應該使用富含有機質的肥料。而針對軟茬的作物,施肥過程中則需要重點考慮的是作物生長的環境是屬於比較溼潤的軟土還是乾燥的軟土,對於軟茬施肥應該保證土壤處於一個溼潤的環境當中,在施肥過程中由於土壤中氮元素比較多,因此主要應該重點補充磷肥和鉀肥。冷茬施肥過程中,應該重點考慮是蔬菜作物還是經濟作物,這類作物的收穫季節一般都比較晚,施肥過程中應該適當的新增一些馬糞或者養肥等熱性的肥料。熱茬口施肥時,需要注意的是種植的農作物是馬鈴薯還是小麥,這類作物的生長週期比較短,收穫的季節都比較早,因此在施肥過程中需要使用那些含水分比較高的冷性肥料,如牛糞或者豬糞等。

  2.根據土壤差別進行施肥

  在施肥過程中根據土壤的不同型別,其對肥料的使用能力和儲存能力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施肥過程中,也需要進行區別對待,例如,對於沙質土壤其保肥的能力就比較差,在施肥過程中應該注意一次施肥的量不需要太大,在施肥過程中應該根據其不同的需求量進行多次的施肥。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肥料的流失。而針對土質的溼度、粘性以及土壤的酸鹼程度應該主要以基肥為主,在農作物施肥過程中,應該注意苗期施肥和追肥,這樣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施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的產量。

  3.根據肥料的性質進行施肥

  目前,在肥料市場中,肥料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性質和差異性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進行區別對待。首先,在施肥過程中,銨態氮肥不能與鹼性的肥料如熟石灰或者草木灰在一起使用,否則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有毒氣體,造成養分流失;其次,化學性質不穩定,容易揮發的肥料,如碳銨、硝銨以及硫酸銨等在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覆蓋土壤,保證養分不過多的流失。此外,在使用尿素過程中,應該注意使用的天氣情況,遇到陰雨天氣不適合使用尿素,同時在灌溉期間也不適合使用尿素。對於移動性較小的磷肥,在使用過程中可以作為基肥或者施加到作物的根部。

  結語

  總之,合理的農作物施肥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會保證作物的產量。因此,在施肥過程中應該不斷的對施肥技術進行創新和總結,對於不同型別的肥料進行區別對待,只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了農作物的各項施肥技術之後,才能保證施肥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最終提高作物的產量,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鄭小龍,吳家森,陳裴裴,姜培坤,吳建軍,徐建明. 生物質炭與不同肥料配施對水稻田面水養分流失風險的影響[J]. 水土保持學報. 2014***01***

  [2]張清元,顏海平,胡純志. 南方農作物施肥技術研究建議文[J]. 中國農業資訊. 2013***05***

  [3]王曉,酈匯源,龐宗強,李苗,李文. 沛沿河流域土壤肥料釋放的降雨模擬研究[J]. 環境工程學報. 2012***05***

  [4]王曉,張永玲,曹曉兵,酈匯源,李文. 沛沿河流域土壤施肥後氮、磷釋放規律的模擬研究[J]. 環境汙染與防治. 2011***08***

  [5]龐宗強,王曉,李苗,李兆輝,韓寶平,王琦. 施用不同化肥后土壤氮磷釋放模擬試驗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 2011***01***

  [6]龐宗強,王曉,李苗,韓寶平. 徐州市沛沿河流域土壤保肥能力的實驗研究[J].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2***

  篇二

  淺談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栽培技術

  引言

  現階段,嚴重的沙漠化程序在日益地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使越來越多的地區受到了風沙和乾旱的侵擾,尤其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斷減少,沙化土地造成農業生產效率迅速降低,農民每年都在減收,長此以往,國家的農業和糧食安全也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為改善這種不利情況,必須要從土地和環境下手,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增加農作物產量;

  1.農作物高產的途徑

  1.1改善環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產潛力

  環境因素對作物的生長髮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光照。要延長光合時間.如間作、套種、立體種植等提高複種指數,增加作物的收穫面積:延長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發、後期葉片不早衰,補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積,如合理密植,改變株型;增強光合效率,如通過通風透光、增施有機肥、深施碳酸氫銨肥料等途徑增加二氧化碳濃度.減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遺傳因素

  為保證農作物高產,首先必須保證種子的優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穩產、抗病蟲的育種技術顯得十分重要。同時通過育種改良株型、提高群體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適宜.也將成為增加複種和進一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重要條件。育種途徑與方法以常規為主、多種方法互相配合,綜合運用,使育種水平進一步提高。如單倍體技術與誘發變異結合.可提高隱性突變體的出現頻率:組織培養與遠緣雜交、多倍體育種結合.可更快地篩選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術

  如土壤耕作技術、施肥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創造良好的耕層結構和適度的孔隙比例:調節土壤水分存在狀況:協調土壤肥力各因素問的矛盾:清除雜草和疏鬆表土:形成高產土壤。根據不同的氣候特點、土壤型別、生產條件及產量水平,按作物生長髮育的需肥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肥料品種.確定適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並採用科學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發揮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實現農作物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重要途徑。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長調節劑的處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長。成熟期的適當延長,對養分的累積和轉移是有利的。以玉米為例,據研究表明,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使玉米成熟期從35天延長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漿期每延長一天,能增產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鬆土與鎮壓,壟作、地膜覆蓋、秸稈覆蓋、灌水都對土溫和氣溫有影響。對於溫度的影響可以通過鬆土與鎮壓來解決.這樣即可以增溫也可以降溫:壟作在溫暖季節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溫度.有利於種子的發芽與幼苗的生長;地膜覆蓋具有協調土壤溫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加土壤養分、減輕土壤鹽漬化的作用:秸稈覆蓋可以有效平抑低溫的變化、降低低溫的日振幅、緩和晝夜溫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響溫度的高低之外.還可以緩和溫度的變化。

  2.農作物高產常見栽培技術

  如農作物實行標準化栽培.精量播種與育苗移栽技術: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提高科學施肥水平:採用小畦溝灌、間歇水流灌溉、膜側灌溉、微灌節水灌溉技術;修築梯田、深層耙壓、節水播種、合理輪作、應用化學抗旱製劑等旱地農作技術:農用塑料覆蓋栽培和玻璃溫室栽培等保護地栽培技術;農作物規範化和模擬技術;輕簡栽培技術;間套複種制度的改進與發展:中低產地區綜合增產技術體系等。每一技術都與農作物的產量息息相關.把握栽培過程中的每一關鍵細節.掌握農作物的生長髮育規律、需水需肥規律,合理使用每一項技術.確保利用栽培技術達到增產的目的。

  3.農作物高產的注意事項

  3.1明確影響農作物高產的主要因素,並制定相應補救對策。

  近年來.由於多數農戶對土雜肥、綠肥重視不夠,為取得高產,逐年加大化學肥料用量,導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結嚴重,作物長勢不良、枯萎、黃萎、病毒交替發生,籽粒批劣、產量低下。為改變這種現狀,應重施土雜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土壤肥力。對於病蟲害.實踐證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必須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即輪作倒茬、清除病殘體、秋耕冬灌、選抗病一代品種、使用土壤殺菌劑、發病前預防、發病後化學除治等多項措施,才能收到預期的防治效果.僅僅單純依靠化學農藥控制病害,是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

  3.2轉變農作物栽培觀念.“四輕四重”須轉變

  嚴禁“輕管理、重種子,輕有機肥、重化肥,輕綜防、重除治,輕常規技術、重新技術”,要正確轉變農作物栽培觀念,科學栽培,加強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其高產的特性。以增施有機肥為基礎,實行配方施肥,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農田種成海綿田.達到高產穩產的目的。農作物保護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在農業生產管理上,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相互配合,相輔相成。深耕、細耙、精細整地、適時中耕、除草等適時管理達到高產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經驗總結.提高農作物優質高產

  注重經驗總結,如馬鈴薯施高錳酸鉀既增產又防病。在紅薯塊根膨大期.分別用500倍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進行葉面背部噴灑2次,可使產量大大提高;經驗證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鉀、生物鉀、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殺蟲劑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蟲害及各類病害,並可減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產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噴亞硫酸氫鈉結果多、果實重;蘿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術總結可使農作物穩步達到優質高產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項

  注重種植基地適宜的選擇;合理輪作,制定合理的種植制度;採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選用高抗品種:認真做好選種、浸種和消毒工作;確定作物的播種期,適時播種;根據作物的種類、品種、株型、最適葉面積係數、種植季節、水肥狀況等因素,綜合考慮種植密度和種植規格.建立一個從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體結構.使田間通風透光及田間溼度總處於最佳狀況.創造一個有利於作物生長的環境。加強田間管理,及早進行間苗、補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適時中耕、鬆土、除草: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等事項

  4.結語

  總之,只有加強農作物科研工作,注重農作物優良品種的選育,改善栽培環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提高並推廣栽培技術,明確影響農作物高產的主要因素,並制定相應補救對策,轉變以往的農作物不正確的栽培觀念.在實踐中注重經驗總結.充分利用集合栽培技術,科學栽培,加強管理,就一定能達到作物高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