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日課題學術論文

  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中日經貿總量在世界排行第四,中日合作影響巨大,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大家快來跟小編一起欣賞吧。

  篇一

  中日貿易關係淺析

  [摘要] 日本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中日經貿總量在世界排行第四。中日合作影響巨大,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30週年,是中日兩國經濟關係的機遇年,不僅會影響到亞洲,而且會影響到全世界。本文將以貿易角度,分別對中日貿易的必要性、現狀、政策建議等方面來進行淺析。

  [關鍵詞] 中日雙邊貿易 貿易摩擦 貿易結構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有著2000多年的友好交流歷史。從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以來,特別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在雙方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中日貿易合作經歷了由小變大、從淺到深的深化過程,在各個領域取得了長足發展。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30週年,也是中日關係的機遇年,中日貿易合作將邁入一個新的時期。

  一、擴大中日貿易是兩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日本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日兩國的貿易關係對彼此來說都非常重要,雙方貿易互補性極強。中日貿易關係的發展既促進了中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日本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了雙贏,使中日雙方的經濟互補關係在雙邊貿易發展中得以充分體現。兩國在自然稟賦、要素相對價格方面的差異、產業結構發展層次方面的差異既是雙邊貿易得以發展的內在機制,也使優化雙邊貿易結構。進一步發展雙邊貿易,具有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潛力。

  二、中日兩國貿易現狀

  1.雙邊貿易增速有所放緩

  從《中國海關統計年鑑》歷年統計資料中可知:中日貿易總額從1980年的只有89億美元發展到2006年的2073億美元,增長了將近23倍。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統計資料2007年日中貿易額達到了2367億美元,首次超過對美貿易額,中國已經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且比2006年將近增長了12%,連續9年更新歷史最高紀錄。1980以來,中日兩邊的貿易額一直呈增長趨勢,除了1998年有些例外。2002年中日貿易首次突破了1000億美元大關,2006年突破了2000億美元大關。

  1993年至2003年的11年間,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進出口貿易伙伴。但自2004年以來,美國和歐盟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2005年開始貿易增長速度有所緩慢。2005年、2006年、2007年中日貿易額的增長率分別下降至9.8%、12.4%、11.9%。這其中不乏因為全球或地區經濟動盪、政治關係多變、國家政策制定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增長曲線中的斷點和增長趨勢的不連續。

  2.中日兩國貿易統計上的不平衡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年鑑》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分別對中日貿易額的統計資料表明,中方和日方對中日貿易的統計資料嚴重不平衡。90年代以來,對日貿易收支除少數年份外都是逆差。而日本統計中對華貿易則有鉅額的逆差。例如,2000年中國統計的對日貿易收支為1.4億美元的順差,而日本的統計中對華貿易則有247.4億美元的逆差。

  2002年以來,中國對日貿易一直呈現逆差,逆差分別為2002年50億美元、2003年121億美元、2004年209億美元、2005年165億美元、2006年241億美元。除2005年略有起伏外,總體呈現逐年擴大態勢。由於統計口徑的原因,日方統計則出現相反的結果,日方在雙邊貿易中一直逆差,逆差分別為2002年219億美元、2003年180億美元、2004年204億美元、2005年286億美元、2006年257億美元。由於中日貿易存在逆差使得日本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斷然認為結構性的貿易不平衡,由此進行反傾銷調查,緊急進口限制,引起貿易摩擦。日本對中國大蔥,香菇等出口產品實行緊急進口限制的背景正在於此。

  3.貿易產品結構發生轉移

  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日本向中國出口產品主要是高附加值消費品、生產所需的機械裝置、成套裝置;中國向日本出口產品主要是煤炭等原材料產品和糧食食品等初級產品***80年代中期以前***;電機、電器裝置、機械裝置及紡織品等工業製成品***80年代中後期***。

  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日本向中國出口產品主要是發動機及零件、加工機床、數字程控交換機、積體電路,高階數碼相機和高階轎車等高技術含量產品;中國向日本出口產品多數以冰箱、風扇等家用電器和計算機、計算機顯示器、電話機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和少數的高技術含量產品***機電***。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日本對中國直接投資不斷增長,這成為中日之間貿易結構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由上面分析可知:中日貿易由原材料、紡織品等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等技術含量高的產品轉移,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貿易結構轉移。

  三、對中日貿易的政策建議

  為了中日貿易的更進一步的交流,兩國要充分認識以下問題。

  1.持續保持中日雙邊貿易增長要確保兩國的政治穩定。中日兩國有諸多敏感問題,如歷史問題,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日美同盟新一輪強化問題等等,往往造成“政冷經冷”,使得中日貿易也受到影響。中日兩國可以經常對圍繞加強巨集觀經濟政策交流、加強節能環保合作、加強貿易投資合作和加強多邊和區域經濟合作四大領域展開討論。

  2.中日兩國的貿易統計上的不同,往往會引起貿易摩擦。對引起中日統計上的差異不作分析,而斷定為結構性的貿易不平衡,由此進行反傾銷調查,或啟動緊急進口限制,這種做法有失平衡。因該正確認識貿易摩擦的成因並儘早解決。如近年來日本“直接投資型產品進口”急劇增加,由此出現的對華貿易逆差,應該用同過去不同的方法來處理。

  3.依據國際分工向優勢產業轉化。在現階段,一般來說,中國的優勢產業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日本是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兩國依據現有的比較優勢,對各自的優勢產業進行正確的定位,並轉化優勢產業的話,就可以得到最大的經濟效益。但是,如果以動態的方法來把握優勢產業的話,那麼應該認識到他的構成是經常變化的。基於產業結構長期預測的兩國政策調整,兩國應該從多層次來把握優勢產業,如不簡單的把優勢定在勞動力,技術,資本上,而按照勞動力與技術,勞動力與資本,技術與資本的多層次的定位上,這樣才能更接近於現實。

  總之,中日兩國的互補性和互惠性,是面向21世紀中日貿易合作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只要中日雙方都能本著“平等互利,優勢互補,真誠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消除人為障礙,中日經濟貿易合作前景將更加光明。

  注:“直接投資型產品進口”是指日本的紡織、服裝企業和電器製造企業在中國設立工廠,從日本或從第三國及中國籌集原材料和零部件進行加工,部分製成品以返銷的形式出口到日本市場。

  參考文獻:

  [1]劉軍紅.“中國成日本最大貿易國”的背後玄機.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 2005.

  [2]夏佔友.中日經貿關係顧與展望.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2005.

  [3]陳建安.中日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及中日產業合作.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2005,4.

  [4]劉昌黎.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新發展與海外經營的新動向.東北亞論壇,2007.

  [5]中國貿易經濟合作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藍皮書***ISBN 7-80181-100-3***.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

  ***作者系延邊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專業2005級研究生***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