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賞析讓音樂走入學生的心靈

    【摘要】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您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一首好的音樂作品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是襯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是展現一片灼熱的情懷。小學音樂教育應該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和鑑賞能力,使其獲得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歡愉,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並奠定其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音樂能力的堅實基礎;於是我們呼籲“把音樂還給學生,把藝術還給學生”,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應該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師生平等參與的課堂,對人有著深刻的感染力,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留下烙印。那麼在教學過程中我有如下幾點看法。
  【關鍵詞】音樂欣賞;綜合文化;創新性
  
  1.課堂教學培養興趣、觸動學生心裡的琴絃:
  音樂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藝術活動來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情感,觸動人心裡的琴絃,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一方面是引導學生養成注意傾聽的良好習慣。著重培養興趣。
  1.1重新認識教學過程: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那麼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如果教師沒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和氛圍,沒有欣賞要求,對學生放任自流,就很容易導致課堂上出現主要以教師進行講解,學生被動跟隨教師思路的狀況,很容易使得音樂欣賞的教學流於形式主義和陷於僵化的模式。久而久之,學生對欣賞課提不起興趣,欣賞教學也就不能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1.2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我根據新課程標準中“青少年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活動中主動學習和發展的”這一指導思想,我在活動中特別注意了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例如:在欣賞《青春舞曲》這首旋律活潑、節奏歡快的音樂時可先介紹新疆歌舞音樂的特點(從網上下載圖片輔助進行);緊接著欣賞《青春舞曲》並引導學生分析作品;最後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一些簡單舞蹈動作隨音樂進行律動。
  1.3在音樂課教學中,我利用電教媒體輔助教學,鮮豔的色彩、生動的影象,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聲音、文字、圖象、動畫相互結合而富於變化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興趣,音樂是時間藝術,要想獲得良好的音樂欣賞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決條件,只有認真地去傾聽才能正確地感知作品的旋律、節奏、速度和表達的思想內容。因此人在不同的心境和環境下,應該選擇風格不同的音樂來欣賞,以起到對神經的不同的調節作用。
  2.綜合文化的學習促進對音樂的賞析: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綜合修養。通過音樂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屬於藝術,音樂與其他藝術如文學、詩歌、繪畫等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要提倡學科綜合,音樂教學不僅要與姊妹藝術綜合還要與其他學科綜合”。而課程改革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即不能把分科知識看成孤立的體系,而要設法在多學科知識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絡。讓學生具有的藝術感知、理解、想象、創造等諸多能力所形成的穩定的審美心理特徵,實際上就是藝術欣賞和藝術表現能力的綜合反映。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藝術修養,是提高學生創新人格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欣賞音樂《苗嶺的早晨》時我是這樣進行的,先介紹苗族的民俗風情、文化;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再介紹“苗族飛歌”,並且試唱一下主題音樂;最後引導學生聽賞、分析、體驗,這就體現音樂與人文、地理相結合,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音樂還可以與舞蹈、美術、文學等許多學科有機的結合,只要我們平時多觀察、思考,不僅我們的學生學的輕鬆,我們自己也教的輕鬆,而且會取得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音樂欣賞中發揮學生的創新性:
  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把握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性。
  3.1要精心設計音樂教學環節:教師應根據作品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既能正確感受音樂特點及其所表達的共通情緒,又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經歷,展開豐富想象,感受音樂的獨特“味道”。
  3.2讓學生把音樂表達出來:同樣的音樂作品,不同學生的感知是不會相同的。在音樂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以讓他們表達對音樂的理解。例如我讓學生欣賞樂曲《小燕子》時,當那優美歡快的旋律一出現,讓學生根據音樂可以講故事,也可以讓學生通過繪畫、舞蹈等形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有的學生把自己想象成一隻可愛的小燕子,盡情欣賞各種美麗的花朵,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熱愛生活的情感。
  3.3引導學生進行二次創作:在學生充分理解和領悟音樂之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改編歌詞、譜寫續曲、動口吟唱、樂器演奏,甚至是用舞蹈、朗誦歌詞等方式,巧妙地引導學生開展二次創作,讓學生既能理解樂曲的豐富內涵,又能充分體味作品的準確外延。
  3.4是鼓勵學生撰寫聽後感或音評。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對一些印象深刻的作品,寫出聽後感或音評,讓學生把音樂所傳達的內涵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達到培養學生創新人格的目的。
  4.適當整合教材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驗音樂:
  現在教材上的內容很多,由於教學環境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教材上的內容學生不一定都能接受,所以教師可以選擇部分教材內容同時加上學生或教師收集的資料進行重組或歸類。例如人音版三年級教材“音樂會”這個單元介紹了民樂,這就可以把“女子十二樂坊”的表演結合起來拓展欣賞。很好的把對於學生來說很遙遠的民樂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從而拉近了學生與民樂的距離,學生非常感興趣。這樣在重組教材時,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同時拓展了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所謂實踐,就是讓學生儘可能地去做。表達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學生們有用彩色的畫筆繪出抽象的線條、不規則的圖形或具體形象的實物實景來表達的;也有用樸實或華麗的文字語言----詩歌、散文的形式來表達的;還有躍躍欲試想用舞蹈形體動作來表達展現的……例如欣賞《粗心的小畫家》,歌詞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對小動物天生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教學中,有個小朋友說:“老師我想把歌詞內容改一改,因為我有一隻可愛的小花貓,行嗎?我還能畫給大家看呢。”聽了孩子真誠而幼稚的話語,我欣喜地笑了:“怎麼不行,大家都可以畫一畫、改一改。”於是,課堂氣氛活躍了,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無論是從教育方式、 教育手段還是從少年兒童的接受心理來看,音樂教育在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獨特的效果。
  5.課堂賞識,增強學生自信:
  老師的賞識會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新知的願望,提高他們學習音樂自信心和積極性,促使他們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啟發和形成學生自身的學習內部動力機制。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實施成功教育對學生的一生髮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我在教音樂欣賞過程中,根據課標的要求,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分段目標。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人、培養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於小學生來講,他們學習音樂的習慣、自信心、學習積極性、學習能力等方面都要從小學開始培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微小進步,都要給予肯定。例如在《火車開啦》一課教學時,學生欣賞了兩遍範唱音樂便會唱了,但絕大多數是面無表情地唱而不是有感情的大膽的歌唱,我便啟發他們:“你們坐過火車嗎?誰說說坐火車時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來勁了,他們有的去過北京、上海、南京……我又說:“老師今天帶大家去旅行,於是我扮司機,小朋友扮乘客,看哪個小朋友表現得最有禮貌在教室裡轉起圈來,同學們個個情緒飽滿,學生在欣賞歌聲和演唱歌曲中的過程中充滿了情感,洋溢著美的色彩。
  綜上所述,讓音樂走入學生的心靈,因為音樂是心聲,直訴情感培養美感的。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深深體會到、音樂能撥動少年兒童心靈中的琴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音樂這種美正在於它能撥響人的心絃,正在影響著他的生活及感情上的強烈共鳴。所以說,音樂最善於揭示人的內心世界,它把豐富的情感以形象思維無法表達的崇高的一面,它能夠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情來。讓音樂與孩子的心靈靠得再近一些吧!讓音樂走進學生的心靈。
  參考文獻:
  [1]《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曹理、何工著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年
  [2]《音樂教學培養和發展學生幻想、創新能力的策略》王曉娟中小學音樂教育論文集
  [3]《音樂美學通論》修海林 羅小平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