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漢代瓦當的美學內涵

  內容摘要 ***冒號***:文章主要從各個層面論述漢代瓦當的題材豐富、造型優美、結構多變,形神皆備的特點,從而探討其美學內涵。

  關 鍵 詞 ***冒號***:瓦當 形神皆備 美學內涵
  
  據文獻記載,瓦的出現是在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以後的事。瓦作為中國古代建築材料,是中國建築史劃時代的進步。瓦的實物最早見於西周早期遺址。中國古代的瓦分為板瓦和筒瓦兩種。在房屋的頂部覆瓦時,相對寬大的板瓦先順次仰置於屋頂,然後再以相對弧度較窄的筒瓦覆扣於板瓦與板瓦縱向相接的縫上。在最接近屋簷的最下的1個筒瓦頭部有1個下垂的半圓或圓形部分,即瓦當,俗稱瓦頭。瓦當是瓦最出彩的部分。瓦當解決了屋頂防雨水問題,它的主要功能是起防風雨浸蝕、蔽護屋簷、延長建築物壽命,又起美化裝飾屋簷的作用。瓦當的實物最早見於西周中晚期陝西扶風召陳遺址。從考古資料看,漢代瓦當出土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質量最高,是我國古代瓦當藝術中的獨1無2的珍品,漢代瓦當主要出土於陝西、河南和山東3省,其中陝西西安1帶尤多,來自於建築遺址、燒窯、灰坑及墓葬中,其最珍貴之處是它的實用與美觀,功能與裝飾的完美統1。
  西漢自“文景之治”後,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之說。商業走向繁榮,經濟得到極大的復甦,故建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進展,西漢宮廷樓臺秉承周、秦、楚遺風,氣勢巨集偉雄壯,如長樂宮、未央宮、明光宮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勢,連屬成群,華麗豪奢,建築規模巨集大。這些為瓦當藝術在漢代大放異彩奠定了廣闊的發展基礎。而在這些建築上必會配用造型精巧和意義深遠的瓦當以顯示皇家的氣息與威嚴,從而構成了獨具漢代民族特色的建築風格。瓦當1方面是建築實用品,同時又是1種裝飾工藝品,故其自身所包含的上層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又在不自覺中成為上層階級弘揚社會倫理、政治抱負、政治功績和藝術偏好的附屬品。漢代瓦當題材10分豐富,人文與自然並存,神話與現實並存,抽象與寫實並存,其題材豐富、造型優美、結構多變,形神皆備的特點不僅體現了古人傑出的藝術技巧,同時也折射出高超的藝術成就和美學內涵。
  
  1、題材豐富
  
  雖然漢代盛行儒學和經學,且儒家遵從的“成教化、助人倫”的思想被規定為從文學到繪畫和音樂等廣大藝術領域的功利職責,但是漢代的藝術創作的特點恰恰沒有被這1思想束縛。漢代先賢的藝術嗅覺極其敏銳,藝術感悟極其深遠。漢代瓦當選擇的題材豐富多彩,取材幾乎囊括了天上、地下、神話世界、人間生活的各個部分。瓦當題材主要分為3個方面***冒號***:圖案紋瓦當、影象紋瓦當和文字紋瓦當。
  1.圖案紋主要有捲雲紋、水紋、植物紋等,這類紋飾是對現實生活中具體形象的高度概括、提煉和抽象。圖案已脫離其具體直觀形象,是對自然中的行雲流水、樹木花草程式化的寫意,既是生活的圖案,又是純粹的圖案,它運用簡略的幾何線條描寫勾勒,線條本身不斷地產生新的生命力,具有抽象的美。
  2.影象紋主要有4神紋、鹿紋、魚紋、龍鳳圖騰紋、人物紋等。這類紋飾繼承了周秦的風格,但不同於周秦猙獰的美,它變得更為自由、活潑、開放。如“鹿紋”瓦當就有鳴鹿、奔鹿、雙鹿等不同的題材,形式自然。而1956年西安漢長城遺址出土“4神紋”瓦當氣韻生動,形式大膽,想象力豐富,堪為精品。這類題材的瓦當,既是對動物形體的崇拜,又是對生命活力的嚮往,具有自然的美和浪漫的美。
  3.文字紋在漢代最具時代特色,佔有突出的地位,內容豐富,詞藻極為樸實。其內容有吉祥頌禱之辭、紀實記錄之詞、趨利避害之語等。字數從1到數10不等,絕大多數為陽文。如祝福和祈願之用,有“長生無極”“延年益壽昌”“與天無極”“萬歲未央”等;記錄標示之用,有標明建築物的名稱,如“長樂”“未央”“上林”等,分別表示“長樂宮”“未央宮”“上林苑”等漢建築;表明官職之用,有“上林農官”“都司空”等;表示墓葬名稱的,有“高祖萬世”“長陵西神”“殷氏冢當”等;表示歌功頌德的,有“漢並天下”“單于天降”等。文字紋瓦當是漢代的主流,大都採用繆篆進行書寫,氣息高古,其高超的書法價值被歷代文人墨客推崇。書畫同源,瓦當書法是中國獨有的藝術種類和審美現象,書法中美化的線條比彩陶紋飾的抽象幾何紋還要更為自由,文字紋多樣化的線的曲直運動和空間構造,表現和表達出種種形體姿態、情感、意趣的氣勢力量。漢代文字瓦當是中國文字瓦當藝術的集大成者,它運用文字線條的伸縮,形成1種變化無窮的美的旋律,具有印章和書法古典美。
  
  2、造型優美
  
  西周早期的瓦當是素面的,呈半圓形,稱半規瓦,秦代的瓦當由半圓發展為全圓形。而漢代,流行用圓瓦當。漢代瓦當的製作較戰國時期更為興盛。瓦當,也是筒瓦的附件,瓦頭1般呈圓形或半圓形。漢瓦當在成熟期的製作是當面和筒瓦為整體結構,1次成型。漢代瓦當實際上是指1種灰色或半灰色陶製品,人們常用“秦磚漢瓦”來形容那秦漢兩代在建築材料方面的成就。所謂秦磚,是指秦代爐火純青的空心磚技術及質檢技術;所渭漢瓦,是漢代獨特的瓦當製作技術和造型藝術。通常瓦當的製作主要有幾個步驟***冒號***:制瓦當坯、續制筒瓦、切割晾乾、焙燒。有花紋和文字的瓦當的製作方法,都是先刻出木模***陽紋***,然後用木模壓制出泥制瓦當紋***陰紋***。將瓦當範放入窯內燒好取出,便可使用。故而漢代瓦當很少有生硬的刀痕,極富彈力,樸素之中蘊藏著渾厚而沉穩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與漢代的製陶工藝有1定的聯絡。漢著名的宮廷樓宇,大多有燒製磚瓦的陶窯,進行專門設計和生產。圓弧造型既是建築力學效能的考慮,又是1種富有動感和韻律美的造型,作為紋飾造型的背景和映襯,能更加突出整個畫面方圓結合的呼應和統1,能夠增強藝術形象的整體性的美感。
  
  3、結構多變
  
  漢代瓦當紋飾很講究整體的造型,通常採用中軸對稱結構、螺旋結構、發射結構、自由結構等造型,這些都體現出不同的美學內涵和文化價值。
  1.中軸對稱結構
  中軸對稱結構呈現對稱之美,這裡是指等量等形、等量不等形、等形不等量等美學範疇。古今中外,許多古城、皇宮、民宅、陵墓,也多是左右相對。這種空間位置的對稱性設計,是對大自然的有機模仿,在這種模仿中人類得到感官的愉悅和情操的陶冶,進而產生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的審美感受。漢代瓦當以中軸線或中心點為支撐,向上下左右配置相同或相近形狀和大小的紋飾,使整個畫面既統1對稱、莊重大方,又富有節奏和韻律。所出土的瓦當如“樹木雙獸”,是典型的中軸對稱結構,以抽象的樹木為明顯的中軸對稱線,也有無明顯中軸線的對稱結構,如中軸樹木的1邊為1獸,另1邊為1人,這是等量不等形,屬於對稱中的不對稱,不對稱中的對稱。而大多數的捲雲紋瓦當1般都是對稱結構,以當心為中心點,上下左右分作對稱界格,每1界格為1單元重複1個連續圖案。主次、疏密都獨具匠心,其線條變幻莫測,又給這種對稱結構增添1種飛揚流動的美感。
  2.螺旋結構
  天道崇美,螺旋在大自然中到處存在,通常體現自然美。這些美麗的形狀具有1種神祕的規律性,與周圍雜亂無章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漢葵紋瓦當主要採用這種結構,葵紋花紋從運動狀態向左右旋轉,在幾何輪廓內花瓣互相承接,強調追求內在的律動。整個畫面活潑洗練,樸實美觀,具有強烈的韻律感和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3.發射結構
  發射呈現1種擴散或收斂之美,指圍繞著1箇中心,形態均勻向4周擴充套件或向中心收縮。發射也是自然界常見的形式,表示各個方向的力均衡作用。有1些雲紋瓦以當心為中心,向4面8方伸出輻射線,以簡練的線條刻畫出強輻射的圖式。其結構勻稱穩定,又魅力4射,光芒普照,象徵著圓滿。
  4.自由結構
  在漢代的瓦當藝術中,自由結構是1種重要的造型結構,造型舒展自由,不拘1格。文字紋瓦當和動物影象紋瓦當主要採用此類結構。自由結構脫離了對稱、螺旋、發射、比例、和諧、層次、節奏等形式規律。佈局依形的大小或多少而變,有1種活潑生動的美。如文字紋瓦當“萬歲”,打破了靜止的結構空間,點畫調勻,線條上下均平,左右相顧,相互映帶,氣宇軒昂,精神灑脫。其氣勢鋪天蓋地,佔去畫面絕大部分,以不對稱的靈活構圖烘托出形象的動感,以濃重、粗拙的筆法渲染出1種單純、爛漫的情懷,它與後世的輕巧靈活之美完全不同,也不追求浮華、奇麗,整個畫面顯示出樸實莊重和古拙的美。
  1大部分漢動物影象紋飾也是這種任意結構,有1個主體紋飾滿幅而來。特別是王莽時代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4神瓦當,形式自由,堪稱代表。4神是古代傳說中的4方神,其中青龍能呼風喚雨,象徵東方、左方、春天,為4神之首。朱雀是理想中的吉鳥,象徵南方、下方、夏天。白虎象徵西方、右方、秋天。玄武是龜和蛇的組合變化圖案,象徵著北方、上方、冬天。4神同時被認為是4種顏色的象徵,即藍(青)、紅(朱)、白、黑(玄)。瓦當4神圖案都有1個明顯的中心,即乳釘,它與雄厚的邊欄形成呼應,在體例上給人以莊重的美。圍繞瓦當4神圖案這個中心,紋樣穩定、豐滿,富麗充盈,動靜相生。
  
  4、形神皆備
  
  先秦的孔子和儒家強調禮樂文章,強調藝術的政治教化作用。漢代官方宗教神學體系則把儒家的這種美學發展成為神祕主義的美學。到魏晉南北朝,則出現了1種新的傾向,強調觀賞自然本身的美,強調藝術要通向自然之道。而漢代是從先秦發展到魏晉南北朝的過渡環節。劉安的《淮南子》與王充的《論衡》是兩漢時期重要哲學著作,包含有豐富的美學思想,發揮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以對抗和批判漢代官方的宗教神學體系。故王充自己也認為,他的天道自然的思想“雖違儒家之說,合黃老之義也”。《淮南子》中“元氣論”強調***冒號***:“天地合氣,萬物自生。”(《自然篇》)《論衡》中“形神論”則強調***冒號***:“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1失位,則3者傷矣。”(《原道訓》)元氣論”和“形神論”皆認為物質是氣息、精神的載體;精神、意境是物質面貌的反映。“元氣論”和“形神論”思想對後世哲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對當時的文化藝術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漢瓦當是充滿著非凡活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異常熱鬧世界。古人以藝術特有的敏感觸覺,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容納社會生活中政治的、經濟的、藝術的、文化思想的、宗教的各種內容。從現已出土的漢瓦當資料來看,其中體現了漢“形神皆備”的美學思想。
  漢代與西周、先秦的審美不同,西周、先秦是圖騰和氏族符號崇拜,崇尚神祕的與猙獰的美。西周、先秦瓦當呈現的是饕餮紋、夔龍紋、蟠螭紋、鹿紋、虎紋等。如鹿紋,秦國先民蜚廉因在狩獵捕鹿中善奔跑而成為秦族首領,鹿就成為秦族部落的圖騰。秦人對動物觀察10分細心,在瓦當表現手法上高超奇絕。瓦當上有矯健的奔鹿、機警的臥鹿、溫情的子母鹿等,全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秦人對先祖的崇敬與鹿的懷念。漢代主張“論貴是而不務實”“養實者不育華”。王充論藝術時有“真”“善”“美”3層境界,強調“真美”。漢代瓦當正是洗盡鉛華,還原樸素、自然的真美。漢代瓦當中植物紋、動物紋、人紋、捲雲紋和水紋等活生生的形象,這是古人心儀自然,懷抱自然的體現。而4神紋瓦當則是因為4神常與時間、節氣、方位、星宿、陰陽相連,人必須藉助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達到人神感應、靈魂昇天,這也體現了形神相依的思想。
  漢代文字紋構圖樣式豐富,在漢文字瓦當中表現為不同的字數不同的佈局,有無界格、2界格、3界格、4界格等,如“關”“上林”“長生無極”“長樂未央”“與天長久”“壽老無極”等。文字瓦當常採用繆篆的形式與圓形邊界結合,計白守黑,並考慮到文字的閱讀序列,字與字之間的筆畫空間借用和諧1致的思想。多元、自由、得體的空間劃分能力比較成熟,瓦當上的文字井然有序,毫不散亂,每1個漢字造型的線條分佈自稱秩序,因而造成了不整齊中的整齊和整飭不亂的韻律。線條的粗細節奏與形態節奏有效地保證了當心和圓形邊界的均衡與穩定,線條並非僵硬的模型,更多的是生命的律動,這顯然已經達到了高超的書法與篆刻的水平,而且體現了書法的本體美感,是書法中形神皆備思想的體現。
  
  參考文獻 ***冒號***:
  [1]葉朗.中國美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鄭奇.中國繪畫對偶範疇論.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東方出版中心,1999.
  [4]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3聯書店,2000.
  [5]陳振廉.書法美學.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