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教育教學論文

  美術作為小學校的一門教學學科,是小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小學校教育的工具和手段。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下載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下載篇1

  淺議小學美術素質教育

  【摘 要】小學美術教學要從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真正實現審美、認識、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 三者並舉的功能。在美術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

  【關鍵詞】小學美術 素質教育 藝術素養 藝術再創造 課堂評價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 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語數外這些主科需要研究的問題, 也是承擔著美育薰陶和發揮學生想象力的美術學科需要思考的問題。《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力求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 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 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 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 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 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美術教學要擺脫以技法傳授、技能訓練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而是旨在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並不斷髮揮美術的審美、認識、教育三者並舉的功能。那麼,我們該從哪些方面入手來轉變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呢?

  1 由傳統的注重技法向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轉變

  小學生美術主要是為了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激發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 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 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小學美術教學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注重技法、注重專業知識的教學傳統,防止過早地接受技法知識禁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小學生學習繪畫並非純粹意義上的美術創作, 而是學生天真的幻想和豐富想象力的再現。

  教師不加限制的美術教學,能為學生留下更多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比如,在教小學一年級學生美術時, 孩子們用鉛筆隨心所欲地畫各種線條, 然後在分割的塊面上填上自己認為好看的顏色, 結果每個學生畫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來是山水;有的則像樹林……不但突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線條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不教而教”這種隱性的教育方式,是小學美術的最佳選擇。教師不將美術知識、繪畫技巧強行加給幼稚的小學生, 讓其成為禁錮學生想象和創新的羈絆。讓小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受描繪物件, 併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再創造。衡量小學生的美術作品的標準,並不是其與實物有多大的相似度, 也不是多麼神似, 而是誰的作品更具創造力, 更與眾不同。讓美術教學真正實現素質教育,真正想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轉變。

  2 由重視臨摹訓練向培養學生的藝術再創造轉變

  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主要圍繞著“ 看畫”和“臨摹”兩者主要內容進行教學,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教師傳授的繪畫技巧, 對現有的美術作品進行描摹, 以描摹的相似度判斷學生學習成果的優劣, 其最高標準就是描摹的與原作惟妙惟肖。這就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原作的構圖、用色等來進行繪畫,不允許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修改和創新,嚴重阻礙了小學生的創作靈感和創新精神。日本、美國、中國的孩子畫蘋果的故事,恐怕是人盡皆知了吧, 其弊端再次也無需我再囉嗦。

  新課改後,小學美術教學不但在數量上減少對臨摹訓練的安排, 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臨門相似度的要求, 而是追求一種神似的效果。更多的將美術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比如,在學習“小鳥”這一課時, 讓學生先回憶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小鳥, 並描述自己親歷的有鳥鳴的生活場景。然後, 讓學生閉著眼睛聽鳥的各種叫聲,讓學生在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象,將剛才的畫面描繪出來。學生的美術作品充滿了個性和靈性。在學習“色彩”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喜歡的顏色, 並回憶自己喜歡的顏色在生活的那個方面較多被運用。

  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顏色畫一幅畫,表現自己的一種心情。這種看似離奇的課堂設計卻受到學生極大的歡迎。有的學生花了一件迎風飄飛的紅裙子, 題目是《喜悅》; 有的學生在一張紙上換了一雙眼睛,其他部分都染成黑色,題目為《憂鬱》;還有學生畫了一片草地, 以綠色為主, 題目為《成長》; 還有學生在一張紙上畫了一輪紅日, 取名為《希望》……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最大程度得到體現,每個學生都畫出了內容不同、色彩不一的圖畫,並在創作的過程中體驗到了真正的創作的快樂。

  3 由教師獨霸評價權轉向學生參與課堂評價轉變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課堂上, 教師獨霸評價權, 學生的繪畫作品好與否, 哪裡好,為什麼差,都是教師一人說了算。不允許學生反駁,更不允許學生參與評價。但凡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進行質疑, 教師就會講出一大堆美術學專業知識和專業術語來對學生進行“轟炸”,指導學生低頭接受方罷。在教師的傳統意識裡,總認為:“小學生能懂什麼?讓他們評價同學的美術作品,只能導致跟著感覺走, 忽視了美術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

  殊不知, 美術這門藝術在很多時候更需要的就是跟著感覺走。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貴婦曾對馬蒂斯所畫的一個女人提出質疑,認為畫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個女人,而是一幅畫。”貴婦人認為畫得真實才好,而馬蒂斯一語就道出了繪畫的追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評價過程中, 教師才能更多地瞭解兒童在繪畫中的語言和思維。在畫《雛雞圖》時, 讓學生分組對同學的畫作進行評價。結果各組學生評出的“最佳”作品相差很大, 有的構圖極不合乎美術專業要求的一張畫評為最佳作品: 把小雞畫在紙的下面邊線上,而上面邊線多是一個太陽、幾朵白雲;中間剩下大片空白;有的卻將種類作品評為最差。

  我讓各組學生陳述自己評價畫作的理由,前邊的小組認為:小雞要在地上走, 只有畫在下邊邊上才有在地下走的感覺, 否則, 就是在空中走了;後邊的小組認為,整張白紙都在一個平面,哪裡都可以是地面, 那樣畫天和地之間的空白太大,不好看。教師不必對學生的理解進行矯正,只要學生用心去畫,用自己的繪畫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就應該得到支援和理解, 肯定每位有思想、有個性的作品, 鼓勵學生堅持自己的美術思維。我們的小學美術教學並非美術專業教育, 也不是為了培養畫家、藝術家,而是讓學生的創新在美術教學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下載篇2

  淺析小學美術教育

  摘要:中小學美術教育不是專業美術教育,而是國民美術教育,是培養公民必備素質能力的教育。換言之,它不是以培養幾個畫家為目的的教育,而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相信每位學生都有學習美術的潛能,真正地使每位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開發。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發揮想象力,鼓勵他們想得越多越好,最大限度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質。

  關鍵詞:美術評價;興趣;創新;教育理念

  前言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在中小學美術教學目標的制定、課型的設計、新課程的改革、美術課與其他課的整合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卻忽視了美術教學評價的研究與實踐。美術評價體系相對滯後,教師對學生美術作品評價容易走入誤區。接下來我會從自己多年的學習中總結的一些經驗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對於兒童美術作品不能用“對不對”作為評價的標準

  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經常可以遇到這樣的問題:兒童由於年齡比較小,他們的繪畫作品往往充滿奇思妙想和大膽的誇張和變形,和現實生活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和科學錯誤,比如“太陽和月亮手拉手”“小朋友在天空像鳥一樣自由飛翔”等等。對於學生這樣的作品,有些家長回去看過後,就說:“這是什麼啊?你看你畫的畫,一點不符合生活實際啊,哪有人長出了動物的腦袋?山為什麼是紫色的?”這一些成年人認為非常科學的論斷,結果往往就限制了學生頭腦中自由想象的空間,思維模式日益僵化。如果作為教師自作聰明地給孩子解釋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那麼對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就成了一句空話。美術學科同其他學科相比,科技重視準確性而繪畫可以用誇張和變形、想象等手法將自己內在的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二、不能以喜不喜歡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

  這個誤區涉及到個性的問題,教師的個性、學生的個性,怎樣處理好這對矛盾。作為一名美術教師首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和獨特的審美觀,但在評價學生作品的時候是不是以自己的審美觀作為參照,要學生都向自己看齊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每一個學生作為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都有對於美的事物的見解和主張,不能簡單地成為老師的複製品。美術學科同其他學科不同,評價的標準也比較模糊,對於學生的美術作品,教師要充分地肯定優點,提出不足。等級不要分得太清楚,主要目的是通過評價使學生的美術素養得到提高,讓每個學生按照自己的個性向更高的藝術殿堂發展。

  三、美術教育要重視過程的評價而不是結果的評價

  學生學習時間長短不一,對美術技能、技法的掌握水平也參差不齊,如果用傳統的“通過一次比賽獲獎情況或完成一件作品的好壞”來決定一個學期的學習成績,很顯然這種“一錘定音”的評價,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於學生的學習也沒有促進作用。

  在美術教育中應該本著保護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審美和綜合能力為目的,在評價過程中運用一切能用的方法和手段,這樣評價過程才不會出軌,它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落實。教師要遵循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認識規律,通過選擇合適的內容,創造寬鬆的氛圍,運用恰當的方法,創造有效的途徑,引導中小學生通過美術形式表現眼中所見、表達心中所想,使美術活動真正成為孩子們的一種樂趣,讓中小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體驗成長、體會成功。

  ***一***激情引趣,放飛學生美術學習的夢想

  1.多維瞭解學生愛好。學生正處於對世界和事物認知的懵懂時期,針對學生生性好奇、好問、好玩、好動的特點,教師要合理呵護其稚嫩的創作熱情,激發創新靈感,如此就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2.催生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愛好興趣,引導學生調動情感、思維、想象、動作、語言等全方位、多渠道參與美術學習。在美術活動中,不斷更新觀念,理清思路,創設能激發學生好奇和興趣的環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美術活動中。

  3.創設寬鬆教學環境。創設學生熟悉、喜愛和積極投入的教學環境,讓孩子們主動參與到美術學習之中,為孩子們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在教學中,通過選擇一些兒童美術作品,組織孩子們進行欣賞,讓他們在欣賞美、發現美中找出美的長處,發現自己的不足。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二***、激發想象,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提供學生想象空間。想象力是指對事物的聯想能力,給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放飛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時期的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學生是一張白紙,想象力往往會比成人更豐富、更大膽,更創新,他們會天馬行空地創造出成人難以想象的思維,這就需要教師大膽地利用,合理地引導。

  2.鼓勵學生參與實踐。引導和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探求新知,體會成長是激發幼兒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3.引導幼兒表現自我。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孩子樂於思考、勇於探索、大膽表現、銳意創新的精神。引導和鼓勵幼兒個性化發展,在生活和學習中,大膽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特長,表述自己的情感體驗,讓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看法,表現對事物發展的認識。

  ***三***、激勵施教,提高學生美術教學的成效

  1.形式多樣靈活施教。學生是美術活動的主體,在教育活動中要把主動權讓給孩子,讓他們去探究、去創新。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認識事物、感知事物,讓學生在觀察中學會思考,並進行有益的嘗試,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自我的情感愛好、對事物的認知程度。

  2.激發學生創作熱情。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發現問題,獲取經驗。在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進行創作。在學生作畫時,老師要因人而導、因材施教、因需而導,讓孩子們豐富畫面,提高技能。

  3.合理利用激勵評價。讓學生在信任的目光中、讚許的言語中創作,合理利用激勵評價是對學生進行美術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完成作品後,總喜歡得到別人表揚讚許,他們就會感到成就感,就會把興趣拓展到對藝術活動的需求和期待。

  美術教學論教學要貫徹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美術教師在關注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更應關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讓學生通過美術課程的學習,獲得人生髮展的動力。美術教師的任務不只是完成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學習活動的方法、技能持續地發展下去。

  美術作為中小學校的一門教學學科,是中小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是中小學校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它協同其他學科和其他教育方式,對教育物件施加影響,培養受教育者成為未來的高素質的國民和時代需要的有用人才。培養稱職的中小學美術教師,讓美術教學論教學成為師範院校美術專業學生課程中畫龍點睛之筆,高師美術教師責無旁貸,且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施衛紅.當代小書畫家.解放――美術學期評價初探,2004

  [2][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北京:光明月報出版社,1987

  [4][日]長阪光彥.幼兒造型指導.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

  [5]王冰.美術與幼兒美術教育.濟南出版社,1997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