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健康教育論文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新世紀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東西。我國小學的心理輔導,一般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全體常態學生的健康成長。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小學教學中如何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更好地發揮心理學的指導功能。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學生健全人格所採取的各種積極措施,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心理狀態,有效投入學習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 滲透 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代小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都應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數學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數學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初步探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容、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是在培養和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格、良好習慣和健康個性等心理品質方面的要求和培養,這種以人為本,追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自然成為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下面我就淺談一下如何在小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營造寬鬆的課堂氛圍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其行為舉止往往影響著他身邊的一大批學生。一個老師心理健康、情緒穩定,以一種親切、信賴的目光,以熱情而飽含激勵的話語,給學生以勇氣,就會使他們產生一種樂觀的學習態度;以此感染帶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則可使學生在一種心情平靜、愉快而活潑、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學生會從老師的身上學會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相反,教師情緒失控,對學生的行為不滿,火冒三丈,嚴加訓斥,不僅會使課堂氣氛驟然緊張,而且會令學生望而生畏,產生厭學情緒。心理健康的數學教師往往具有良好的心理修養和師德修養,有較強的心理調節能力,能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與尊重學生,為學生創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用其健康的心理、陽光的行動引導和感染學生,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學生相互教育,促進心理健康

  同學之間,因具有相似的心理水平、相通的語言,較為接近的興趣愛好,情感容易交流,在交往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相互教育的作用。平常教學中可以把一些熱點問題拿出來讓學生討論,例如:“數學作業錯題較多怎麼辦?”“怎樣才能學好數學?”“你應該怎樣做?”讓學生在討論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達到自我教育、相互影響,從而獲得一種最理想的心態,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三、為學生搭建成長與體驗成功的平臺與機遇

  1、創設情境,引發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交流的心理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將要學習的知識放回到生活的某個事件中,形成一個含有數學問題的原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對事件進行觀察、分析、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構成學生已有知識與解決現實問題之間的“衝突”,激起學生探究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慾望,引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從而接近學習難點,消除對學習內容的陌生感和畏懼感,讓學生在不斷解決矛盾的數學活動中逐漸地克服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引導和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獲得成功,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2、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協作。在數學教學中要大膽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小組討論,倡導團隊協作,不同學生間互交朋友,形成積極向上、共同學習的集體氣氛。要讓學生中聰明者不驕傲自滿,而是繼續努力、樂於助人;思維遲緩者也不自卑,而是虛心誠懇。要教給他們交往的技能,讓那些相對缺少同伴、性格孤僻、膽小的學生在大膽的交流、溝通中,既學會與同學交流與溝通,又在對學習內容的探究中理解知識的發生和發展、來龍去脈,從而在數學建模的過程中有效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如學習《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時,在明白周長意義的基礎上,我拿著一張照片對大家說:“我要為這張照片製作一個相框,需要準備多長的相框料?請大家幫老師算一算。”這時學生興趣盎然,紛紛拿出尺子量與照片等大的學具卡片***A4紙的一半***。巡視時發現:有的學生4條邊的長度都量了,有的就量了一條長和一條寬。反饋上來的算式有:21+15+21+15=72***cm***;21+21+15+15=72***cm***;21×2+15×2=72***cm***;***21+15***×2=72***cm***。師生對這些演算法進行比較分析後,認為上述計算方法都是正確的,然後因勢利導問:這些算式中你認為哪種演算法最好記、最簡便?學生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最後確定***21+15***×2=72***cm***最簡便,並由學生歸納出“長方形的周長=***長十寬***×2”。這節課的許多內容都是由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的,在課堂小結時,他們為自己會學習而感到高興和自豪。

  四、要重視給學生提供適時援助,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因個體差異,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遇到聽不懂、啃不動的情況時,就會產生心理認知障礙,如苦惱、急躁、對學習喪失信心、情緒低落等,進而會產生厭學情緒。此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伸出關愛之手,給予及時恰當的引導和幫助,幫助學生化解所遇到的困難。提供援助時應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對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出現的失誤和波折,不要諷刺、挖苦,要給予充分的理解。

  五、用愛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認為:“當教師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重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教師熱愛學生,應表現為信任、尊重、關心、稱讚和體貼學生,而不是訓斥、厭棄、批評學生。尊重、理解、信任學生是消除教育盲點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師的地位和權力汙辱學生;理解學生要從青少年的心理髮展特點出發,理解他們幼稚和天真;要放手讓學生在實踐中鍛鍊,在磨練中成長,縮小學生與教師的心理距離。

  總之,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現實對教育的要求。在教學中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孩子的健康,重視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間的相互滲透、相互配合、相互促進,使學生心理健康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和提高。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