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狀況的分析思考論文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狀況的分析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狀況的分析思考全文如下:
 

  近幾年,國家越發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各媒體也開始普遍地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學習熱潮。要進一步拓展並強化國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傳承,應該把研究重點放到學校教育上來,高校在各個等級的學校中是與社會各類用人單位聯絡最為緊密的。2014年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人群,其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直接決定著國家今後復興、強盛的程度。在大學校園中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將更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一、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開展的原則與現狀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必須要面對現實中的困難和挑戰。很多高職院校受到學生培養模式和企業用人需求的制約,將培養重心完全放在了技能訓練和專業知識積累上。將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簡單粗略地等同與德育教育和課外活動,甚至開選修課的都很少。其實,傳統文化教育首要的開展原則應該是紮根校園、立足課堂,通過各種教學形式滲透、普及到學生的生活中,與專業理論文化課、技能實訓等教育形式有同等重量,真正成為學生在校學習培養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是堅持以發展的眼光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代總在發展進步,大學生是社會中最易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群體,針對其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我們既要看到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優秀思想核心,同時也要看到傳統文化與當今時代優秀思想精神的差距。以便和大學生的思想接軌,有效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最後,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還要堅持與實踐體驗相結合,善於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思想積澱,還要以體驗教育為重要途徑,讓學生在平時生活實踐中真切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達到知行統一。[1]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一直在不斷加強,對於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人文素養,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覺自信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不少突出問題,比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整體性還明顯不足,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課程和教材體系有待完善……以上諸多問題迫切需要解決並進一步完善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在高職院校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狀況也並不樂觀,很多理工科高職院校僅將傳統文化類課程隨意地開設成選修課。開課教育情況既不穩定系統,也不正規深入,導致很多高職生只重視技術技能訓練,忽視了文化素養的提升,降低了自身的教育定位,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職業生涯的發展[2]。

  二、高職院校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分析

  高校在推進傳統文化教育時除了解決培養目標、教育思想層面的重視度這一問題,還存在一個的問題即尋求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有效途徑。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要求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統一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覆蓋面。由此,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們應將課程的建設和教育理念與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保持高度一致,轉換角色、調整定位,積極開發課程將其作為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陣地。讓課程安排及教學內容為大學生群體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服務,促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得以在未來發展中、創新,綻放出新的光彩。

  目前,工學結合是國內培養高職學生的主要模式之一,這種以工作過程為系統的課程建構方式已在眾多高職院校中達成強烈共識並取得顯著成效。該模式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定位時認為學生應通過學習、培訓、實踐養成從事職業活動必備的相關能力及基本品質。[3]但傳統文化教育的改革尚處於起步探索階段,如何讓文明、文化、職業道德有效地與專業內容緊密結合,共同為崗位能力服務,依然是值得我們共同關注與思考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在高職院校教學實際工作情況中總結出了以下幾條經驗建議:

  1.推進高職課程及教學改革,積極建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

  進行教學改革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切莫把傳統文化教育簡化成德育教育。高職教育改革要努力改變科學知識教育、專業技能培養和人文教育的分離,強化不同性質、學科、專業教育之間的融合。所以,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應根據課程性質和內容,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專業教育資源、思想教育資源、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和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加強傳統文化的全方位滲透,融入到各個專業學生的學習培養中去。[4]比如就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生初次就職基本上是酒店行業服務部門的崗位。除了專業素質和服務技能外,學生還需要有相關的文化歷史知識、藝術修養等來保障其與服務物件之間的交流。那麼,我們針對該專業學生就開設了普通話技能與訓練、大學語文、中國古代文學史等課程強化其人文素養,從而促使高職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談到課程體系建設,筆者認為可以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學生就業面對的崗位需求開設課程,不僅僅開設選修課,還可以開設成必修課程,必修課程又可以分成公共課和專業課。對於理工科專業學生可以開設文化通識類必修課程如文學欣賞、中國文化概論、民俗文化、漢字文化等課程。同時還可開設如論語選讀、實用口才、應用文寫作等選修課程。總之,課程開設的內容要精選全面、形式要多樣靈活,調動各專業、各層次水平的學生的學習參與性,才能保證高職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

  2.改變課程的講授模式,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

  高職院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要徹底打破類似中學的教學模式,大學生們經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已經對傳統文化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或理解的能力,對其儘量淡化知識性的講解。教學內容主要是為強化人文精神的傳授來開闊大學生的視野服務,增加他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瞭解,逐步提升自身人文素養,培養民族自信心。可以多增設賞析、專題討論等形式,這樣既避免教師一言堂的枯燥,又能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學習體驗和更豐富的情感收穫。而且教師還應尋找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內容與專業學習之間的融合點,讓學生能學以致用,使其所收穫的知識、提升的素養能在其他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中有所觸及,各類學習成果才能聯絡成知識網,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3.豐富拓展教育的課下途徑,結合校園活動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不能僅僅侷限課堂,還應該拓展到校園文化、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僅僅依賴課堂上的宣講,學生接受的傳統文化是僵化的、教條的,這也有悖於我們之前說的教育目的――傳統文化教育應根植於學生的精神素養中,培養其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利用校園各類主題活動、我國各個傳統節日開展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動,如充分利用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挖掘民族傳統文化,以及組織學生開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詩文朗誦會、歌詠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生活中都能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