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化健康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效果分析論文

  健康教育——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教育活動,使人們自覺地採納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並對教育效果作出評價。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人們瞭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並能自覺地選擇有益於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以下是小編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系統化健康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效果分析相關論文,具體內容如下,歡迎閱讀!

  系統化健康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效果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採用系統化健康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該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為研究物件。將所有患者按照數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不採用健康教育,觀察組給予患者系統的健康教育,對比觀察兩組患者對於疾病的瞭解、遵醫依從性、飲食控制以及治療和護理滿意度情況。

  近年來隨著護理醫學的不斷髮展,健康教育已經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已有相關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治療效果,並且能夠顯著提高遵醫依從性。為了進一步探究採用系統化健康教育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1-2]。在該研究中選擇該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對比觀察給予系統健康教育與不給予系統健康教育和影響情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為研究物件。將所有患者按照數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為***62.5±6.2***歲;觀察組患者男31例,女29例,年齡52~78歲,平均年齡為***63.1±6.3***歲。所有患者按心功能NYHA進行分級為I級31例,III級50例,IV級3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不給予健康教育,觀察組患者給予系統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 分析不良情緒產生原因 採取相應措施 不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相應的負面心理情緒,主要為緊張、焦慮、抑鬱等。護理人員需要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指導和解釋說明等健康指導。需要與患者以及其家屬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橋樑,讓患者及其家屬瞭解心力衰竭的起病原因、治療方法和過程以及病程等。

  1.2.2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 護理熱源需要根據缺氧程度給予氧氣吸入,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咳嗽和排痰方式,並且儘可能保持坐直。教會患者家屬協助患者翻身、拍背等措施來幫助患者排痰。

  1.2.3 規律用藥 以目前的醫學研究技術,心力衰竭的主要方法是藥物治療。醫護人員需要教會患者按照醫囑服用,不能夠自行停藥或減少藥量。護理人員在每天巡視查房時需要及時上報患者在服藥期間的反應和變化。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用藥後會出現相應的不良反應,讓患者不要對治療效果產生懷疑。

  1.2.4 飲食和活動教育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飲食上需要注意進食低鹽食物,並且限制飲水,從而減輕心臟的負擔,避免心臟過度勞累。告知患者在飲食中如果食入大量鈉鹽會出現水腫或肺淤血,從而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狀。患者需要少食多餐,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患者每天鹽的攝入量控制在2~3 g,除了鈉鹽,鹹菜、麵包以及碳酸飲料都需要注意控制,不能食入過多,此外還需要多補充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對於心功能IV級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並且有專門護理人員進行照顧;對於III級患者需要嚴格限制體力活動;對於II級患者需要進行適當限制。護理人員需要鼓勵患者參與設計的活動計劃。在患者住院的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根據心電監測的結果讓患者逐漸增加活動力,並且教會患者家屬觀測患者的呼吸、面色等情況,這樣方便患者家屬在其出院後照顧,並且給予心理調節。

  1.2.5 採用多種宣傳方式支援系統健康教育 需要積極採用社群講座的形式,創立宣傳欄。並且開展公休會。對患者家屬進行心力衰竭疾病知識的宣傳教育。通過發放教育手冊、設定電子屏以及播放閉路電視等方法進行健康指導。護理部需要定期的深入臨床科室,從而對患者的家屬進行交談,瞭解患者及其家屬的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並且每個月評選出護理明星和護理滿意度。

  1.3 統計方法

  採用SPPS18.0統計學軟體對資料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採用***x±s***表示,組間比較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採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護理和治療滿意度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於疾病的治療和護理滿意度達到98.33%***59/60***,明顯高於對照組的71.67%***43/60***,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χ2=16.732***。

  2.2 兩組患者知識知曉、依從性、飲食控制以及體重控制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對於疾病知曉率為71.67%***43/60***、遵醫依從性率為100.00%***60/60***、體重控制率為100.00%***60/60***,飲食控制率為91.67%***55/60***,而對照組的疾病知曉率、遵醫依從性率、體重控制率以及飲食控制率分別為38.33%***23/60***、60.00%***36/60***、60.00%***36/60***以及38.33%***23/60***,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χ2=13.468,χ2=30.000,χ2=30.000,χ2=37.509***。

  3 討論

  心力衰竭屬於臨床各類心血管疾病發展的終末期,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發展,生活習慣也有很大轉變,然而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給患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3-4]。護理健康教育在對慢性心力衰竭中具有重要地位,患者及其家屬在接受健康教育指導後能夠有效配合醫護人員的護理和治療,提高患者對於疾病的認知能力[5-6]。

  在該研究中,給予系統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對於疾病的治療和護理滿意度達到98.33%***59/60***,明顯高於對照組的71.67%***43/60***,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對於疾病的瞭解、遵醫依從性以及體重控制情況均顯著優於對照組,兩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李芳[7]等研究資料中,觀察組採用健康教育路徑進行護理後,患者對於心力衰竭相關知識掌握度達到92.5%,顯著高於採用常規護理方法對照組的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達到97.5%,顯著高於對照組的87.5%。可見系統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和護理滿意度,並且提高患者健康知識的認知度。護理人員對於護理工作有章可循,能夠及時發現患者的病情,儘可能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在趙曉霜[8]等研究中將健康教育路徑運用於社群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養和自我效能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綜上所述,採用系統化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患者對於疾病的認識度、遵醫依從性等,並且能夠有效提高治療和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