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公民素質培養論文

  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存在的不足基層民主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性工程。發展基層民主,有利於使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我國農村的最廣泛實踐,是基層民主建設的重中之重。推進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既是關係到我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關鍵所在。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公民素質培養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公民素質培養全文如下:

  【摘 要】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一項重要民主制度。村民自治沒有得到真正落實、農村基層管理方式有待改進、村民的民主素質不高是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普遍存在的不足。公民素質培養作為人生觀教育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迫切需要、是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人民當家作主的保證,同時又是發展基層民主,實施民主監督的基本途徑。

  一、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存在的不足

  村民自治沒有得到真正落實。2011年發生的“烏坎事件”可以說是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村民自治沒有得到真正落實的一個典型事例。“烏坎事件”的發生,除了其特定的直接原因外,還有著普遍性的根源,即村民自治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烏坎,村民自治只是一種形式,一種過場,取而代之的是村民被治。普通村民沒有實現當家做主,而所謂的村支書或者存在卻成了實際權力的擁有者。這種權力“霸佔”暴露的是權力結構的高度集中而非權力結構的制衡。權力一旦被某些人或者集團把持,往往誘發腐敗現象,侵犯群眾利益,嚴重者將會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農村基層管理方式有待改進。農村基層管理方式與村民自治存在矛盾和衝突,這成為我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又一重大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在黨政不分的歷史慣性思維下,發展基層民主仍然面臨著重重困難和阻力,總是不由自主地混淆黨的領導與村民自治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導致農村基層管理方式過於粗放,不夠科學。想通過黨的領導直接或間接替代村民自治,這就必然造成人為干預選舉、操控選舉、破壞選舉等損害村民自治的不良現象。這樣一來,村幹部的權利就脫離了村民的監督和制約,從而誘發村級腐敗現象的發生。

  村民的民主素質不高。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素質有了很大的進步,但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不強,基層民主建設的整體水平較低。這一現狀就造成了村民對基層民主重要性的認識不強,對村民自治的信任弱化。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烏坎村民潛意識裡形成了對村幹部的“依賴”,這種“依賴”也是對村幹部所擁有權力的“依賴”。這種“依賴”行為就縱容了村幹部的專橫與貪腐。說到底,這種依賴根源於村民沒有形成民主意識和民主素質。

  二、公民素質培養是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現實需要

  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根據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論述,我們從哲學的角度考量“公民”內涵時,就必須從個體所處的各種現實社會關係入手,把其當作一個關係範疇,統籌考慮。那麼什麼是“公民素質”呢?公民素質的內涵可以從廣義和俠義兩個方面來界定。從廣義上講,公民作為一個自然和社會人所應該具備的各種素質,如德智體美勞等。從俠義上講,在民主社會,公民作為民主社會的成員之一,在各項公共事務中能夠正確履行和承擔權利與義務,並能夠獨立自主的處理與他人、社會、國家的各種關係,使其成為一個與自己身份和地位相適應的一個具有品性、態度和德行的個人。如前所述,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存在村民自治沒有得到真正落實、農村基層管理方式有待改進、村民的民主素質不高等不足。公民素質培養作為人生觀教育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村民當家作主的保證,是發展基層民主實施民主監督的基本途徑,是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現實需要。

  公民素質培養是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村民自治是我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一項重要民主制度,它是基層群眾的自治性組織,村民有依法行使民主選舉、民眾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能夠獨立自主地解決本組織內的各項事務,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最終推動農村民主建設的健康發展和農村的社會進步。而村民是否具備公民素質則極大影響著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是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村民公民素質的培養,首先就要保證其地位和身份的獨立性,使其更夠最大限度的有序的進行政治參與。而當今我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程序中存在的問題迫切需要對村民進行公民素質教育,提高其對自身主體性地位的認同,增強其對村務參與、決策、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意識,使其在村務管理中真正發揮主體性地位,正確履行權利和承擔義務,推動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健康發展。

  公民素質培養是村民當家作主的保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而民主的實現不僅僅靠政治制度的支撐,同時還需要合格的民主政治主體―――公民素質培養作為基礎。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要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就要對村民進行公民素質培養,使村民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真正實現其當家作主的地位,真正實現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眾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真正能夠獨立自主地解決本組織內的各項事務,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公民素質的內涵決定了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村民的責任和義務所在,那就是在村務事物管理中能夠正確履行和承擔權利與義務,並能夠獨立自主的處理與他人、集體的關係。如此才能保證村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才能推進農村政治民主化的程序。

  公民素質培養是發展基層民主,實施民主監督的基本途徑。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價值訴求就是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真正實現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最終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而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就需要對村民進行公民素質培養,著重培養其主體精神,對其主體精神和主體地位所需的相關素質和能力進行培養,也就是需要其公民意識教育和民主實踐的共同體現。民主監督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體現。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要想真正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除了法規制度的健全之外,更需要廣大公民具有監督意識和法治精神,而監督意識和法治精神的培育正是公民素質培養的內在要求。

  三、公民素質培養的路徑選擇

  廣義上的公民素質是指公民作為一個自然和社會人所應該具備的各種素質,如主體意識、科學文化素質、政治參與素質等。這些素質的培養對於建設具有高水準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同時能夠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億萬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那麼,公民素質如何培養呢?本文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加強主體意識教育,提高村民公民意識。主體意識就是一個主體對自身的定位和對自我的認識。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村民主體意識主要體現在:主體如何看待自身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看待在村民自治中自身作用的發揮,能否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集體利益的關係,能否正確看待自己在村務管理中的權力與責任等。這種主體意識的培養必須置於一定的社會關係中,也就是說要在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各種社會關係中對村民進行主體意識教育,增強其對權利、權力、責任、義務的區分和認識,使其在基層事務管理中增強主體的規範意識和實踐意識,繼而提高村民的公民意識,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遏制“一言堂”,才能推動農村的基層民主建設。

  村民主體意識的培養,不僅有利於提高村民的公民意識,同時有利於促進村民養成正確的參與村務事務管理的價值觀念。明確了村民的主體意識,也就把握住了村民自治的核心和關鍵。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村民主體意識教育,除了主體自身的自識和反思之外,更需要形成能夠使主體在個人與集體、理論與實踐、制度與思想層面的一種外在機制――農村政治社會化。

  推動農村政治社會化,提高村民政治參與能力。阿爾蒙德和小鮑威爾在《當代比較政治學》中說:“政治社會化也就是一代人把政治標準和信仰傳給下一代,這個過程叫做文化傳送。” 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要把公民作為政治社會化推動的主導力量,公民除了接受政治知識、政治理念、政治信仰、政治素質、政治模式之外,更要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既公民在政治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有目的的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實踐活動對習得的政治知識進行強化,並形成正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的過程。推動農村政治社會化,提高村民政治參與能力,必須擴大村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為村民參與農村民主政治建設提供條件,保障基層群眾依法行使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真正能夠獨立自主地解決本組織內的各項事務,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

  實現農村政治社會化,重構農村地區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教育,重建農民的政治素養和政治意識,這樣既可以形成社會公平意識,又有利於農村地區文化和道德秩序的構建,使其形成正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從而在深層次上提高農村的鄉風文明、政治文明,維護社會公正。同時,重構農村地區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教育,實現農村政治社會化又與農村基礎教育和村民科學文化素質息息相關,村民是否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政治素養和政治意識的提高,影響著農村政治社會化的程序。

  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村民科學文化素質。科學素質是指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參與科學活動所具備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觀念、科學精神等一系列判斷處理各種事物的能力。文化素質是指人們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較為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的整體素質狀況,因此,在當前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提高村民科學文化素質。據統計,在全國5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40%,高中以上的只佔12%,全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

  農村基礎教育的薄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培養一批懂技術、有文化的高素質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首先,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的教育經費投入,建設一批惠民的教育工程,切實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其次,要推動城鄉教育的均衡投入和發展,以城鎮教育帶動農村教育,以農村教育推動城鄉教育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再次,要在農村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和觀念、破除封建迷信的禁錮,形成積極向上的農村精神風貌。最後,要發展和繁榮農村文化,要在農村地區建設一批文化站點和文化基礎設施,培養一批農村演藝劇團和隊伍,同時要對鄉鎮文化管理體制進行相應的改革,運用市場經濟規律來調節鄉鎮文化管理,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