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專科畢業論文

  教育管理創新對於促進社會和教育管理髮展具有重要價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素質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管理 》

  摘要:在我國素質教育已經是提高我國綜合國力以及增強國民素質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小學實施的改革教育,全面的推進素質教育十分的關鍵,對於中小學的教育管理中,素質教育要及時的進行調整和改善,要保證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在素質教育中,可以根據中小學在教育管理中的問題進行具體的實施,從而進行不斷的改革,這樣來增強中小學校的組織技能,實現全面的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素質教育;中小學;教育管理

  在素質教育中,對於學校實施的資訊化的教育管理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為了更好的加強中小學資訊化的教育,能夠不斷的加速中小學教育的建設以及發展,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對於轉變教育的思想以及傳統的觀念,全面的提高師資的隊伍建設,能夠深化基礎教育的改革,全面的提高教育的質量以及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小學素質教育的研究

  在當前,中小學生作為新世紀的建設者,這些學生的素質決定著我國國民整體的素質的高低與我國綜合國力的強弱,因此對於中小學生的素質培養十分的關鍵,在教育管理中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對於素質教育來說:它是當今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大發展的重要教育工具,對於素質教育,它代表的是一種時代的教育新的理念,新的思想。素質教育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對於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經濟生活的不斷提高,人的素質也在不斷的提高,在發展中,對於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因此要通過教育來引導人類潛能的發現,不斷的開發人的創造力,全面的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因此這些希望都寄託在教育管理上,尤其是對中小學的教育管理,能夠體現出素質教育面臨著現代化、面向未來的功效。

  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對於中小學的素質教育來說:它是當代世界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國際競爭中,素質教育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基本上都在提倡積極的進行教育的改革,將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以及綜合的能力作為改革的目標。例如:在美國提出的是:“要實施幫助所有人的學生的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能力”的高質量的教育;在日本提出的是:“重視個性的發展”強調的是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而在德國提倡的是:“基礎教育使得學生個性與社會責任的培養要融為一體”全面的實施教育發展。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國際化的教育理念,而且是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表現。在我國對於素質教育的人本主義來說,它是植根於我國民族土壤的優秀教育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的教育理念,能夠將中華的文化及時的傳播。這種人本主義的思想不僅僅促進了我國教育專家以及工作者對於我國教育基本價值取向的重新思考以及能夠對我國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反饋。

  另外素質教育是針對我國基礎教育中出現的弊端提出來的。由於我國在教育中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在許多的中小學教育中存在著片面的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等其他的狀況,因此在這種教育下,學生的負擔比較中,往往許多個性就得到了限制,因此在這種狀況下,許多教育專家以及學者就提出了素質教育,這種素質教育能夠完善我國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能夠將我國的基礎性教育作為實踐改革的主旋律,為現代中小學的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能夠完善我國中小學教育管理中的不足。

  中小學的教育管理

  對於中小學的教育管理是指學校的管理者在通過一定的教育機構以及教育的制度,並且採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以及具體的措施,能夠帶動和引導學生的師生,在充分的利用校內外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的狀況下,實施教育管理的工作。在學校教育管理中,通過三個層次進行具體的教育管理實施,分別是:對國家和地方性的行政組織對於基礎教育系統進行管理;地方教育行政組織對於學校進行的管理;中小學校教育管理者,對於學校內部的各個系統進行的教育管理。

  對於素質教育在中小學教育管理中的具體實施

  4.1正確的確定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

  在學校的教育管理中,由於教育的價值取向對學校的組織起著導向的作用,因此,為了保證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在學校的教育管理中要及時對教育價值取向的重新定位,消除與素質教育的客觀本質, 制約一些與教育對人類和社會的需求滿足情況相脫節的思想認識。積極的確定與素質教育客觀本質與人類社會相適應的認識。在中小學的教育管理中,要積極的倡導個體發展需要與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教育價值的取向一致。在中小學教育總,能夠變社會本位的教育價值取向為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相結合的素質教育的價值取向。具體的實施是:在教學的目標上進行實施,要根據一定的社會教育目的以及個別學生的個性發展的不同需要,進行實施素質教育,完善教育管理的工作。這樣既強調了個體,也塑造了群體,能夠積極的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出有思想有創造力的人才。在教學的方式上,英愛變換形式,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運用啟發式的教學,積極的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能夠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參與的意識,注重學生群體意識以及協作意識的加強。

  4.2確定合適的價值取向

  在確定了正確的價值取向之後,能夠保障中小學的素質教育與學校的教育管理思想相一致,能夠及時的把握素質教育的方向,最終將素質教育的精神實質貫穿於學校教育管理的教學活動中去,這樣能夠使中小學生在教育中全面的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總結

  通過對中小學教育管理的研究,瞭解素質教育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因此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要積極的推崇新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的管理中不斷的進行改革,變換教育的思想,設定新的教育理念,這樣來保證中小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順利實施,能夠不斷的促進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為提高我國全面的綜合素質做充分的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呂新波,劉志學.實踐基地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研究――以張店區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為案例[J].素質教育管理,2010***8***.

  [2]陳敏華,謝霞飛,王培.基礎教育轉軌與高師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0***18***.

  [3]寧本濤,耿文濤.素質教育:教育價值取向的合理取向[J].教育評論,2012***11***.

  [4]王衛東,樑忠義.新教育技術對於中國教育現代的影響[J].中國教育學刊,2011***14***.

  [5]葉飛,劉康靈.適應素質教育 更新教師觀念[J].中國教育研究,2012***26***

  篇二

  《 談學校教育管理中的創新教育 》

  摘要:在教育創新體系中,教育理念創新是靈魂,教育體制創新是關鍵,教育模式創新是核心,教育技術創新是保障,教育開放創新是重要方面。推進教育創新,構建教育創新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教育戰線的長期任務。本文試圖從管理的層面,就學校教育管理觀念、管理組織等內容的創新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學校教育 管理 創新教育

  一、教育觀念的創新

  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離不開代表時代精神的教育觀念。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時代精神是發展的,教育觀念也需要不斷創新。教育觀念適應並建構著時代精神。當今時代,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全域性性、戰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我們必須儘快確立與21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教育觀。

  從管理的層面講,當務之急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教育觀念。這裡,略舉兩例。

  1、增強教育的服務意識。

  我國加入WTO後,“教育就是服務”已成共識。教育服務的內涵相當豐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進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我國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就是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全域性性、先導性作用,為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服務。其次,教育要為地方“兩個文明”建設服務。要在社群文明建設、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的實用人才。例如我區教育局就根據區委、區政府建設一流經濟強區的目際,按照適度超前的發展原則,及時確定了建設一流教育強區的戰略發展目標。第三,教育必須為學生服務,要牢固確立“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學生個體差異,努力“形成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師生關係”,使具有不同天賦、潛能,不同氣質、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服務。

  2、增強教育的市場意識。

  在市場經濟的範疇裡,教育投入的結構已經發生變化,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場,教育的市場特性已日益顯現出來。特別是在加入WTO之後,我國與國際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將更加頻繁,教育市場會最終開放。教育市場是一個綜合性的網路市場。從區域空間上看,有國內的教育市場和國外的教育市場之分;從服務功能上看,有為教育教學服務的市場,為教育教學提供裝置、儀器,為考試、升學提供服務的市場,為學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務的市場,學校“產學研”結合的校辦產業市場。培育和搶佔教育市場是個系統工程。我們對教育市場形勢要有清醒的認識,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牢固樹立市場意識,嚴格遵循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把眼光放遠一點,打破時間限制,把眼光放寬一點,打破空間限制,去著力開闢新的教育市場。

  二、管理機制的創新

  現行的學校組織機構,一般來講,由“三處一室”***即德育處、教務處、總務處、辦公室***等部門組成,這是一種典型的職能式組織結構。這種結構,對於維持學校的正常、有序執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們總結多年的管理實踐後不難發現,這種學校組織結構,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組織管理模式,對於啟用學校工作、彰顯學校活力的效能不夠。比如,學校職能部門由於有它自己固有的日常事務,工作方式常常是面向本部門的活動,學校及學生的利益和需求往往得不到應有的考慮。

  在學校管理中,在現行組織結構規範執行的星礎上,我們可以大膽引進專案管理機制。專案管理是通過專案負責人和專案組織的努力,運用系統理論和方法對專案及其資源進行計劃、組織、協調、控制,旨在實現專案的特定目標的管理方法體系,它是一種已被公認的管理模式。一般來講,專案工作要跨越多個部門,沒有或少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鑑,是一項複雜的工作;由於專案具有一次性的特點,專案管理具有顯著的創造性。實施專案管理,需要建立專門的專案組織,需要有具體的專案負責人***在企業叫專案經理***。專案負責人是“不是官的官”。專案組從職能部門中分離出來,使得溝通途徑簡潔起來,使專案負責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專案工作中去。在專案式組織結構中,專案的目標是單一的。所以,專案組的成員能夠明確理解並集中精力於這一單一目標,團隊精神得以充分發揮。

  把專案管理機制引進學校管理領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創新學校管理機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對於一些特殊的、突發性的學校工作,如當前的新課程改革實驗,在教育市場日趨成熟的環境下,有關學校經營、形象設計、品牌營造等問題,完全可以使用專案管理的機制進行運作。專案管理的實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又能為有創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師提供脫穎而出的機制環境;既增加了選技幹部和優秀人才的途徑,又給專案負責人和專案組成員提供一個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是“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的有效體觀。

  三、教育品牌的創新

  當今時代,品牌競天下。學校在奮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之後,不能萬事大吉,不能坐吃山空。否則,只會前功盡棄,為競爭大潮所淹沒。因此,我們要加強品牌管理,增強危機意識,時刻把握教育市場動態,以品牌經營為中心,走品牌創新之路,創新出更加先進的教育技術,提供更加完美、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務,滿足更高的教育質量需求,使學校品牌擁有其他學校難以複製或者在短期內難於效仿的競爭力,增強品牌的核心優勢,使學校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勁的發展態勢。

  任何一個學校品牌都要經歷出生初創、成長髮展、成熟拓展等階段。每個階段部需要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大力推進教育創新來不斷把品牌的功能做優、形象做美、實力做強、規模做大。教育品牌創新,從教育產品到教育市場再到教育服務,都有很多策略。但是,歸根結底,制約教育品牌創新的瓶頸問題,仍然是包括資金、技術等要素在內的教育資源問題。

  站在學校教育主體的角度上講,學校自身就有一個教育融資問題,特別是資金問題。如何有效融入資金?一般意義上講,主要有幾“靠”:如,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依靠政策的教育收費,依靠社會的教育捐贈,依靠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捐資助學或集資辦學。但是,這些舉措都是在努力尋求外因的作用。內因才是“根本”。我們在拓寬渠道,確保“外援”的前提下,要以產業運作的教育經管理念,充分發揮學校品牌的資源優勢,挖掘和盤活教育自身的資源存量,利用教育品牌的無形資產,開闢新的融資渠道,提高自身的融資能力。利用優質教育資源和學校品牌無形資產,既可大量吸收個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費資金,又可吸收社會團體和私人舉辦教育機構的利益獲得性投資。

  時代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領域,學校教育管理創新是一種方向,也是一種追求。努力讓學校教育改革發展適應社會變革的要求,是教育管理者的職責。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