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德育畢業論文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德育教學的重要性也逐漸被我們提上了教育日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

  論文導讀::運用多種策略,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

  論文關鍵詞:運用多種策略,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重要階段,處於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如何提高品德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品德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本人結合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際,談幾點嘗試與體會:

  一、以兒童生活為基礎,讓品德課堂充滿活力

  兒童的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於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引起他們內心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因而,品德課的教學要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主體參與貫穿始終,品德課堂才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是最好的課程資源。如:教學《讓危險從我們身邊走開》一課,我先用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創設了“危險無處不在”的生活情境,給孩子敲響安全的警鐘,所用的圖片與錄影都來自於孩子們的生活實際,讓孩子有一種真實感。九頃小區活活燒死五歲小女孩,新華小區一位一年級女生在假期被鄰居殺害等。然後讓孩子尋找身邊的危險,孩子們從家庭、小區、路上、學校等生活場景中列舉一些危險例項。從這些身邊的真實案例中,我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只有樹立安全意識,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危險。我又設計了一個小品表演環節:我們要遠離危險,但是遇到下面危險我們應該怎麼辦呢?***1***家裡著火。***2***放學途中遇壞人。***3***有人落水。通過生活情境表演來鞏固所學知識,體會這些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正是這些源於生活的素材,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安全知識的動機,使學生對安全的認識提高了,自我保護與防護能力也增強了。

  又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我啟發學生: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在家中父母是如何關心、疼愛自己的?由於父母的疼愛表現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夠體現父母關愛的地方很多,通過尋找,孩子們驚奇地發現了許多平時沒有注意到的細節中,都蘊藏著父母深深的愛。如在炎熱的夏日裡,母親為自己扇風;在過生日時,父母準備豐盛的晚餐和精美的禮品;在自己生病時,父母守候在病房裡…當孩子們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一件件小事都凝聚著父母的愛時,真實感受到了父母的愛無處不在。有了這些真實體驗,當教師要求學生講述父母疼愛自己的故事時,孩子們躍躍欲試。孩子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是一種真情的流露。

  二、以遊戲活動為載體 ,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活動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一大特點。遵循兒童心理的發展特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來組織活動,能激發起學生的參與熱情。第五冊品德教材中從“自畫像”“猜猜他是誰”到“為父母過生日設計活動方案”,處處閃爍著遊戲的魅力。教學中,我們經常組織兒童開展比較喜歡的各種活動,讓兒童在“做中學”、“玩中學”。如教學《我不耍賴皮時》,我採用遊戲教學法,讓孩子們親身參加“擊鼓傳花”遊戲。遊戲前老師提出規則,鼓聲停,花在誰手裡,誰就要表演節目。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們懂得了大家共同遵守規則,才能玩得好、玩得愉快,並能增進同學間的友愛。

  三、以角色轉換為途徑,讓學生從多角度認識自我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如教學《現在的我能做什麼》時,為了能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艱辛,我讓學生回家假想一下和父母換角色:自己就是這個家庭的父親或者母親,父母假如就是你的孩子,你每天要承擔多少事情?通過這麼角色轉換,學生突然覺得當個父母真的不容易,現在的我應該做父母的小幫手,而不能做父母的“小煩惱”。一位同學充滿深情地說:“我體會到了父母每天燒飯菜很辛苦,而我有時還嫌菜難吃。我真是太不對了。以後,我一定要讓爸爸媽媽開心快樂,多和父母換角色,讓他們多多休息。”

  四、以多元評價為手段,激發學生探究與表現的慾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有效的評價就是一種激勵性的評價,它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尋求進一步探究與表現的慾望。

  1.教師評價

  對學生品德學習的評價應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重視學生活動的態度,情感和行為習慣以及學習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思考和創意等。其次,可適當採用延遲性評價。因為學生的良好品德,生活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鞏固、內化,因此,教師要有耐心,要學會等待,不要過早地輕易地就給學生下定論。

  2.自我評價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從而發揚自身的優點,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評價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發揮激勵、調節作用。如:讓學生自己評價在家中幫助父母做家務情況等。

  3.學生互評

  學生依據一定的標準互相評價,這種評價可以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尊重、理解、欣賞他人的態度,相互促進。如上《自畫像》時,在讓學生“畫畫、寫寫我自己”後,可以讓同桌兩人互相評價對方畫得怎麼樣,寫的個人特點是否符合實際,從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4.家長評價

  讓家長參與學生的日常過程性評價,能客觀真實、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長和進步。如學完《家庭樹》一課,讓學生回家畫畫家庭關係圖,可以請家長聯絡實際,如實予以評價。

  總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今後,我們應根據學科和學生年齡特點,運用多種策略,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新時期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策略李方豔學週刊2016-02-25

  2、小學德育新課程教學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秦紅上海師範大學2005-05-01

  範文二:農村小學生環保意識培養的有效策略

  論文導讀::在當代,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森林濫伐、水土流失、地球變暖、臭氧層空洞以及各種各樣的環境汙染,時刻威脅著我們的生活和健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只是城市,廣大農村地區的環境也遭到了汙染,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農村地區人們缺乏環境保護的意識,沒有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那麼,針對環保意識培養這個問題,教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途徑,讓農村地區的孩子從小就瞭解環保的重要性,充分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環境,針對性地對小學生進行環保意識的培養,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習慣。

  論文關鍵詞:意識培養,合作探究,環保習慣

  一、農村地區小學生環保意識現狀及重要性

  ***1***在農村地區,大部分小學生環保意識淡薄,更有甚者幾乎沒有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他們只對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問題稍有了解,但是對於環境為什麼會汙染,生態環境為什麼會惡化,生態為什麼會破壞,環境汙染、環境惡化、生態破壞後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等問題缺乏根本認識,所以,這就需要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努力來改變現狀。

  ***2***農村大部分小學生在環境保護方面都缺乏一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且易受負面影響,大多小學生都喜歡效仿別人的不良行為,就會導致他們無法剋制自己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如,看見別人亂丟垃圾,心理便會產生一種模仿效應,即別人都可以亂扔,為什麼我不可以,或者認為自己的行為對環境不會造成實質性的破壞,就不會對環境問題予以重視,或者他們明知那樣的行為不可取,但在潛意識裡沒有形成亂丟會導致環境汙染的意識,最後,意識支配了他們的行為,就會讓他們形成不好的習慣,對於類似的不良環保習慣沒有認識到,隨意的亂扔垃圾,使環境受到了汙染。

  ***3***農村小學生對於“白色汙染”“大氣汙染”等類似的專有名詞不易理解,也很難體會,在內心裡根本不存在這樣的意識環保習慣,當他們看見父母習慣於把廢棄的塑料垃圾當做燃料使用,而把燃燒釋放出的濃濃黑煙看作是正常現象,卻不瞭解燃燒產生的廢氣會給大氣造成嚴重的汙染,農村地區生活用水隨意排放、農藥的任意使用、牲畜糞便的不合理處理等都會導致河水汙染,進而引發一連串的水汙染的不良反映,導致河中魚、蝦等一些水生生物和植物死亡,生態食物鏈受損等現象,可對於這類現象的原因他們卻不得而知,殊不知是因為他們缺乏環保意識,所以對農村小學生進行環保知識的教育尤為重要。

  ***4***農村地區自然資源、生物資源都十分豐富。但是很多小動物、昆蟲、鳥類都成了小學生的玩伴,如:去稻田裡捉蝌蚪,掏鳥蛋,捕捉蝴蝶,用彈弓打鳥等成了很多小學生課餘生活的一部分。在他們眼裡那只是玩耍的一部分,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每一個生命都是生態的一部分,沒有意識到那樣會破壞生態的平衡。所以,要糾正他們的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在心裡形成愛惜小動物、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二、農村小學生環保意識淡薄的成因分析

  ***1***家庭原因

  由於農村學生生活環境和教育環境與非農村學生的差距較大,加上很多農村學生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對孩子家庭教育產生的效果不明顯。不能讓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收到切實的效果。另外,與城市生活資源相比較,農村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等自然資源相對豐富,一般不會產生嚴重性的缺水和水汙染等現象,但近年來和城市相比較,農村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同樣遭到嚴重的破壞,對水資源的浪費,電的浪費成了一個普遍現象,此外,農藥、滅鼠藥的隨意使用,生活垃圾和汙水的任意排放,打獵、過度捕撈等一系列的行為成了農村地區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的主要原因,但這些行為的發出者大都是多成人或長輩,所以對孩子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思想,左右了他們的行為,因此,導致農村小學生的環保意識淡薄。

  ***2***學校教育原因

  如今,大多農村學校的教學主要把重點落實在書本教書上,而對環境教育還不夠重視,根本沒有把環保教育列入教學大綱要求中,更是很少開設相關的環境教育課程,大多情況只是向學生宣傳最基本的環保行為,沒有作深入瞭解,另外,農村小學的環境教育缺乏專職的教師,這主要歸結於農村的小學老師大部分也是生長在本地區,對環保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受過系統的培訓,師資的缺乏嚴重影響的環保教育的開展,小學的環保教育和學科教育之間還未能銜接起來,因此,學科滲透就相當缺乏,那麼,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同樣缺乏。

  ***3***社會原因

  我國農村地區的學生大部分還存在與社會脫軌的現象,與社會的接觸少之又少,接受的相關環保教育常識也較少,加之全民的環保意識不強,直接影響了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環保習慣,如:在學校考試要求學生將垃圾扔進垃圾桶,但在校外,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隨處亂扔也不會受到處罰,這就會讓小學生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環境保護對於他們的約束力就會降低。所以,由於全社會環保意識淡薄,就進一步削弱了原本就很薄弱,不繫統的學校環保教育。

  ***4***自身原因

  農村小學生還處於低齡階段,因此對很多問題的認識還不夠,從生活中的各類問題,再到學習中的各種問題,他們都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再到深奧一些的環境問題,他們更是談不上理解,幾乎是一片空白,在他們的意識裡就會形成環境與自己沒有關聯,自然就不會關心環保。也就造成了他們環保意識的淡薄。

  三、培養農村小學生環保意識的有效措施

  ***1***學校教育應充分挖掘滲透在各科教材中有關環保意識教育的內容,把環保 教育列入素質教育中,量體裁衣,有爭對性的進行學科滲透教育。

  保護農村豐富的自然資源,農村地區有不同種類的農作物,隨著季節的變換進行不同的栽種,教師可把這一先天優勢開發成課程資源,在確保學生安全的情況下,可帶領學生到田間參觀學習,讓學生感知植物生長與環境的關係,瞭解農作物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並讓學生了解一旦環境和生態遭到破換和破壞,農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長,人類將面臨生存危機,所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迫在眉睫。

  ***2***結合農村特色,從身邊的事物中開展活動,師生共同探究環保知識。

  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農村的飼養場,瞭解動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學生可以通過餵養小物,在餵養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小動物的情感,讓學生產生對小動物保護的本能。瞭解動物糞便的合理利用即可成為肥料,但如不經過處理就有可能汙染水源,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都是相互聯絡的,動物正常的生長髮育和繁衍和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以此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3***加強課堂環保知識的教學,在課堂上巧妙穿插。

  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教育,如通過故事、寓言等具體形象地向學生傳遞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也可以採用師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不給出固定的結論,而是提出問題,並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實地觀察,閱讀資料去了解環境問題,學生們可得出不同的結論,此時的老師就該根據科學的原理引導學生所得的結論,老師可根據科學的原理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的合理性,並運用師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也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利用資訊資源來進行學習,此外,老師在環保教育中不能單純的只做宣傳,而是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在抓住教學重點的前提下環保習慣,巧妙地滲透環保內容,讓學生逐漸領悟、體會,形成一種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習慣。

  ***4***多開展小學生環保實踐活動

  環保活動的開展,可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形成環保觀念,加強學生的環保決心,引導學生從小事做起,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並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動手的樂趣,從中嚐到成功的喜悅,繼而轉化強而有力的實際行動。環保教育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環保知識,更要使學生通過實踐掌握保護自然生態必備的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密切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行,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如發現學生隨意丟垃圾,亂摘花、踐踏草坪、隨地吐痰等現象,教師就應及時制止並進行教育,讓學生隨即檢討自己的不良行為,這樣便能增加學生自身的環保意識,同時,還可師生一起組織“愛環境,從我做起”為主題的活動,並能將垃圾進行分類,對廢棄品進行回收再利用,廢水的迴圈使用,這不僅減少了垃圾汙染和資源浪費,而且還幫助學生領悟身邊常用資源的可貴性,不應隨手丟棄,而應珍惜愛護,進而加深學生形成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

  ***5***充分利用環境紀念日,激環境發學生愛護環境的意識

  每年有關保護環境的紀念日不少,那麼教師可充分的查閱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紀念日的意義,如每年的3月22日植樹節、6月5日的世界環境日等節日,可以這些節日為載體,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的有意識有計劃的保護環境活動,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鞏固環保知識,如,植樹節可帶領學生參加植樹,綠化身邊的生活環境,這樣學生即參加了活動,有從中提高了環境保護意識,深化了課本上所學的有關知識,世界環境日也可開展“只有一個地球”為主題的演講活動,讓學生對身邊的環境問題進行觀察,總結出合理的改進措施和方法,再進行廣泛的宣傳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6***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協助培養小學生的環保意識

  家庭是孩子除學校外的一個重要學習和生活的地方,那麼,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可忽視,在農村地區,在學生的課餘以及假期時間,大部分都是幫助家人在田間幹農活,在這段時間裡環保習慣,他們能發現很多新的問題,而此時家長的簡答對他們而言無疑是很重要的。如反常的氣候會給農作物的生長帶來災難性的破壞,學生自然不明白氣候反常的原因是因為生態的破壞,而很多家長也不明白這一點,鑑於這個原因,學校可向家長介紹一些相關的環保小知識,對於學生形成一種正確的引導,讓學生了解環保知識,形成環境保護的意識。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可以讓學生對環保知識有了更深的認識,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努力,在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同時也增強和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初步掌握環境保護的意識,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課堂中利用教材,將直接知識和間接地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多參與、觀察、實踐,從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成為環境保護活動的參與者,監督者,在環保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結合農村現狀,及時的對農村小學進行環保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讓每一個學生都樹立起強烈的環保意識,人人愛護環境,保護環境,防止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才能建立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使我們的下一代能過健康的成長,共同擁有一個充滿生機的地球。

  參考文獻

  [1]李友梅,劉海燕.環境教育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2]丁兆雄.環境教育師範先行[J]. 環境教育,2000 ***5***:24-26

  [3]許江映.小學環境教育模式的構建和實踐[J]. 環境教育,2003***6***: 36

  [4]田菁.中小學環境教育概論.華夏出版社,2001.

  [5]任耐安.環境教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6]白月橋.環境教育目標.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