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電影片名英譯漢策略探討論文

  隨著中國電影的蓬勃發展,中國電影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在這個過程中電影片名英譯的優劣成為最關鍵的一步。好的片名翻譯能體現影片的內容與主題思想,能更完整地實現電影片名的資訊傳輸價值、文化交流價值、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歐美電影片名英譯漢策略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歐美電影片名英譯漢策略探討全文如下:

  摘 要:指出在歐美電影片名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在結合影片內容及主題思想前提下,採用多樣化的恰當翻譯策略,使得電影片名能夠在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之間實現成功的轉換,既能傳達電影主題思想,又能反應文化內涵。這些策略包括直譯、音譯、意譯、增譯和改譯等。

  關鍵詞: 電影;翻譯;策略;語言;文化

  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影片特別是英語國家的影片大量地湧入中國市場,因此,為了使觀眾能更好明白整部電影的內容,英譯漢成為以英語為交流語言的電影的一條必經之路,這其中也包括了電影片名的翻譯。片名翻譯作為英語電影翻譯的一個首當其衝的方面,更應在遵循翻譯基本原則基礎上,採取必要的翻譯策略。

  一、片名翻譯策略的原則依據

  劉宓慶說過,“翻譯是構建兩種語言之間的橋樑,然而由於兩種語言相差迥異,所涉及的文化又各不相同,因此將原語轉換為譯入語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它需要譯者掌握各式各樣的變通法。”[2]古往今來無數中西方的學者們致力於翻譯的研究工作,數不勝數的翻譯原則隨之產生,學者們對翻譯原則也有著不同的定義。“其中,嚴復翻譯《天演論》時翻譯的標準‘信’、‘達’、‘雅’。信,就是要忠實於原文;達,就是要讓人能懂,表達通順;雅,就是在語言優美。”[3]英國的泰特勒也總結出三大翻譯原則,“ 他在《論翻譯的原則》一書提出的“翻譯三原則”更是被譯學論者和翻譯工作者廣泛引用和闡釋。這三條原則在被引用的同時,中文一般都譯成:1.譯者應該完全複寫出原作的思想;2.譯作的風格和手法應和原作屬於同一種性質;3.譯作應具備原作所具有的通順。”[4]還有奈達、紐馬克等眾多的學者對翻譯的研究及思考。眾多翻譯原則千變萬化,各有所長,其精髓是相對統一的――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準確翻譯出文字的內容,並使之生動、形象――這一原則還是被廣大翻譯家們所接受的。電影片名的翻譯正是依據翻譯的普遍原則,在具體策略上做出合適的選擇。

  二、片名翻譯的具體策略

  ***一***直譯

  “所謂直譯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方法。目標語與原語常常用相同的表達形式來體現同樣的內容,並能產生同樣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就採用直譯。”[5]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直譯是指一對一的翻譯,如:Troy――《特洛伊》,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愛麗絲夢遊仙境》,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等作品。

  有一類電影的片名的翻譯方式較為固定,即根據文學名著改編而成的影片,這一類的翻譯往往直接採用該名著書名,如,Wuthering Heights――《呼嘯山莊》,Mansfield Park――《曼斯菲爾德莊園》,A Tale of Two Cities――《雙城記》等作品。

  另外,把影片出現的比較重要的地點、人物名稱作為電影片名,亦適合採用直譯方法。如,Chicago――《芝加哥》,Notting Hill――《諾丁山》,Edward Scissorhands――《剪刀手愛德華》等作品。

  直譯的優點是可以清楚直接的表達原來的意思,但同時也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有時會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因而給讀者帶來不必要的誤解。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應該靈活選擇翻譯方法,若只是一味使用直譯進行翻譯,有時會讓中國觀眾對外國影片的理解產生偏差。

  ***二***音譯

  音譯是指根據原語的發音去翻譯成另一種語言。而在在電影片名翻譯則體現為:根據其發音將片名譯成另一種語言,如,Avatar――《阿凡達》,Chicago――《芝加哥》,Casablanca譯作《卡薩布蘭卡》等作品。

  由於音譯是由英語翻譯發音翻譯過來,方便觀眾電影片名的記憶,無形之中拉近觀眾和電影的距離。但是,如果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沒有結合影片內容及主題思想、結合西方價值觀念、歷史政治等方面,想必會給觀眾帶來不必要的誤解。如:The Odyssey,如果直譯為《奧德賽》,對於不瞭解古希臘文化,不瞭解奧賽羅生平的中國觀眾,《奧賽羅》這樣的片名就無法給觀眾提供和電影相關的資訊。結合影片的內容,本文認為採用音譯加其它附加成分的策略把片名翻譯成《奧德賽歸鄉歷險記》會較為恰當,這樣的翻譯,既能與電影的內容相互呼應,又可以讓觀眾對影片有大概的印象,在對片名稍有了解的基礎上,更能激起觀眾前去觀看的慾望。

  ***三***意譯

  所謂意譯是指“譯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完全遵循目的語的規範而不考慮源語的表達形式,但又忠於原文。”[6]也就是在保持原文內容不變的基礎上進行翻譯,但不保持原文同樣的形式。

  以Inception這部電影為詳細分析案例,現假設用直譯方法來翻譯,該單詞在牛津詞典可見,譯為《開端》或《創始》。從該影片的主要內容這個角度進行分析,不用直譯,而採用意譯,該片名翻譯為《盜夢空間》會更好,更為貼切,符合電影講述的一個造夢師通過重造夢境從而竊取別人的資訊這樣的主要內容。

  ***四*** 增譯

  所謂的增譯是指:“特定文化詞語等、專有名詞和專業術語包含了一些對普通讀者來說可能不熟悉的含義,在翻譯的過程中,有時也要用到增譯的方法來補充其隱含的背景資訊”[7]在電影片名的翻譯中,譯者結合電影內容及思想主題,對片名的翻譯適當增加一些相關的詞彙,以便擴大電影的資訊量,給觀眾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以Sixth Sense為例,片名直譯是《第六感》,這樣的翻譯顯得平淡無奇,雖說第六感是種難以名狀的感覺,但據說每一個人都會有專屬自己的第六感,普通人具有感覺就毫不稀奇。反之,加兩個字靈異,將其翻譯為《靈異第六感》,就會激起觀眾的好奇心,為什麼大家都有的第六感,不是很平常稀鬆的事情麼?為什麼會是靈異呢?在觀眾心裡留下個問號,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三、結束語

  電影片名翻譯把另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為了方便觀眾對於電影的欣賞,電影片名翻譯還是作為中西文化的傳播使者。譯者在翻譯中應秉承嚴謹的態度,並根據電影的內容和思想內容,對藝術作品的傳播和文化內涵的傳承加以考慮,有選擇性地運用翻譯方法,為受眾提供一個正確的導向。